垦利街道 北十井村

关键词:

  北十井村原址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4′,东经118°33′。北倚虹吸沟,东与民丰村相邻,西与新安村相近,南与南十井村隔一分干渠相望。2010年8月,该村与原东十井村合并,改造建设新村。新村北靠新兴路,东与原民丰棉厂小区隔路为邻;南与康居小区相接,西与瑞辰花园相望。2012年11月,全村拆迁改造完成并搬迁至“北井御园”小区新村址。新村现有多层住宅楼房13栋,连体别墅36套,占地面积60亩。全村有210户,665人,皆汉族。土地面积360亩,其中耕地300亩。该村地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土质沙碱性,耕地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地瓜、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棉花、花生等。

村名来历

  该村起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两个“种地屋子”。1930年,广北贫民姜金山为了养家糊口“闯利津洼”,在此搭建窝棚开荒种地始称“姜金山屋子”。1932年,寿光县贫民田发三,从寿光县田柳村迁至“姜金山屋子”以西垦荒种地,又出现一个种地屋子,称“田发三屋子”。1946年,人民政府将这两个种地屋子和在此屋子西南15公里处的“十字井屋子”,规划为一个行政村,改称“十字井村”。后根据三个自然村的方位,分别起名为“东十井”“北十井”和“南十井”。1982年,十字井村调整为北十井与南十井两个行政村,“东十井”“北十井”两个自然村统称为“北十井村”。两村合并时,户数已发展到113户,344人,皆汉族。1984年,立“北十井”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周、姜、薛、王、张、赵、刘、樊、田、杨、朱、袁、齐、付14姓。

  周姓  1932年,由今东营区周家村迁入。

  姜姓  1930年,由今东营区刘家村迁入。

  薛姓  1935年,由今董集镇薛家村迁入。

  王姓  1938年,由今东营区西营村迁入。

  王姓  1940年,由寿光县南河村迁入。

  王姓  1936年,由寿光县王呈村迁入。

  王姓  1938年,由寿光县王呈村迁入。

  张姓  1938年,由寿光县申明亭村迁入。

  张姓  1940年,由寿光县桥庄村迁入。

  张姓  1940年,由寿光县王高村迁入。

  赵姓  1940年,由寿光县方旅村迁入。

  赵姓  1949年,由寿光县迁入。

  刘姓  1943年,由寿光县邢尧村迁入。

  刘姓  1960年,由刘家屋子迁入。

  樊姓  1936年,由今郝家镇大务村迁入。

  田姓  1932年,由寿光县田柳村迁入。

  杨姓  1943年,由寿光县杨庄村迁入。

  朱姓  1960年,由垦利县陈家村迁入。

  袁姓  1950年,由垦利县双河村迁入。

  齐姓  1970年,由章丘县迁入。

  付姓  1970年,由寿光县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1941年垦区解放前,该村村民都是为养家糊口来此开荒种地的贫苦农民。他们一没资金,二没大型生产工具,全靠锨、镐、锄镰等简单工具劳动,生产效率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靠天吃饭。粮食亩产约40—50公斤左右。但由于土地肥沃,人少地多,靠广种薄收。在正常情况下,一年的收入能保住一家人半糠半粮的生活。如遇婚、丧、嫁、娶和灾荒之年,人们就得东讨西借,甚至还有的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那时社会很不安宁,时有土匪恶霸骚扰、搜刮人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垦区解放后,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党和政府对垦区采取多种生产鼓励扶持政策,村民有了一定积蓄开始置办犁、耙、耧等农具,有的还买了驴、马、牛等牲畜,生产力提高,村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全村住户基本住上了土墙草房。大多数人能过上以粗粮为主的生活,但经济仍不富裕。

  1952年至1956年,村里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集体化的道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群众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土地实行公有制,先后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吃大锅饭”“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挫伤了群众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  1960年至1962年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村民生活极其困难。1964年秋,又逢百年不遇的大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粮食大幅减产,粮食严重不足,靠国家定量供应粮食吃饭,政府采取了“瓜、菜、代”等多种措施,帮助群众度过了百年不遇的荒年。

  1970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大力兴修水利,整平土地,旱田改水田。稻改试种成功。1974年,高压电到村,改用电机抽水后种植面积扩大,人均水田达1亩多。这时水稻亩产达到350公斤。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从此,种植水稻成为北十井村的主导产业,也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和改革开放等切合中国国情的富民政策。特别是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到1995年前后,人均水田二亩多,水稻亩产量达到400-500公斤。这时,全村大多数户有余粮,有存款,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善。

  2014年后,该村村民每年每人能享受到政府4500元的土地分粮款。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还可以充分利用在城区腹地的优势,做些绿化、清洁、建筑、零工等城市服务性劳动,增加经济收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按种粮棉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大型农业机械下乡均有现金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基本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基本养老金160元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农村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免费上学。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均有了很大提高。

  全村从事服务性劳动的人数达35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55%。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25元。个体经济发展良好。目前,村内有石油机械加工厂1个,常明劳动服务公司1个,养鸡场3个,大型装载机4台,重型吊车4部,挖掘机13部,货车3部,轿车58辆,几乎家家都有电动车。村民住上了楼房,水、电、暖、燃气齐全,冰箱、彩电等现代化家电,已成为村民家庭必备用品。村民已从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进入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行列。村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奔向了小康。

知名人士

  张心诚  1925年12月生。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83年离休(师职)。历任山东渤海军区五分区直属一连战士、十四团一连心副班长、渤海三分区司令部警卫班副班长、分区政治部保卫科侦查员、新十四团保卫干事,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团保卫股长,福州军村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科长;江西军区赣州军分区参谋长;福州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科长。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旭  1959年7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76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胜利油田临盘采油二大队团支部书记、团委书记、胜利油田团委书记;第三、四届东营市人大代表;共青团山东省七届委员、省青联委员、胜利油田党委委员、共青团中央委员;胜利油田运输总公司党委书记、处长、总经理;胜利油田公共营业部主任,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党委书记。

  杨万胜  1947年5月生,1968年人伍,先后任步兵三十三师九十八团炮兵战士、排长、军务参谋、付营职炮兵参谋、副科长、陆军七十六师司令部副团职炮兵科长。1987年,转业胜利油田,历任莱建指挥部养鸡场书记兼副教导员;油田四十三中学党组书记、校长;胜大集团畜牧公司党委书记、教育培训中心党委书记、机关党委书记。2005年,任胜大集团副处级调研员。2007年退休。

  张红霞,女,1971年10月生,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育成果奖等4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软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6项等奖励40余项。荣获“中国石油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大事记

  1.1946年前后,垦利县五区党的负责人李士红受组织安排到十字井村做党员培养发展工作,村民张乐松、张立庆及赵景来夫妇等4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十字井村最早的共产党员。同年3月,南、北、东三个种地屋子规划为北十字井一个行政村。1982年,根据政府行政区规划意见,分为“南十井村”和“北十井村”两个独立行政村。

  2.1951年,溢洪河工程开工,该村在工程区内和南十井村内50多户村民,迁入“北十井村”和“东十井村”安置。1966年后,南十井村30户村民陆续迁回。

  3.1958年,“北十井村”和“新华村”合办一处小学,学校建在东十井村和新华村之间,校名“新华小学”。校舍为土木结构,房子7间,其中教室6间,办公室1间,2个复式教学班。

  4.1963年,该村在小孤岛开垦荒地200亩,1973年政府收回。

  5.1966年,该村在四号桩开垦荒地3050亩,1982年转包他人耕种。期间,在此种植的一颗柳树已长成大树,成为四号桩一带地理位置的标志,人称“一棵树”。

  6.1970年,该村办初中班1个,学生13人,教师3人。一年后并入民丰中学。

  7.1971年,十井大队建林业队1个,占地面积150亩,其中果树50亩,刺槐林70亩,其他30亩。

  8.1974年,十井大队办企业综合厂一个,有粉碎机1台,稻谷脱粒机1台,25型拖拉机1台,柳编专业人员多人。1982年,南十井行政村独立后解散。同年,全村送电,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9.1994年春,通过多方协调资金,在村南建设了1座占地面积50多亩,库容量65000立方米的水库,解决了村前900亩水稻用水和全村居民生活用水的问题。同年5月,全村用上自来水。同年,村“两委”协调资金32万元,投资18万元,修建村北十井中心街向西直达黄河路的柏油路一条,宽4米,长1500米。

  10.1997年,本村籍在外工作的张旭、杨万平、姜文征、赵修明、田学良等人,协调资金60多万元,修建溢洪河生产桥和溢洪河渡槽各一座,并对溢洪河南1100亩土地,进行规划整平,实现了水利配套,人均增加稻田2亩。

  11.2000年,在村南2.5公里处,建骨灰堂大院1处。

  12.2010年8月,该村进行城中村拆迁改造。

  13.2012年11月,新村“北井御园”小区建成启用,小区内建有多层楼房13栋,连体别墅36套,占地面积60亩。

光荣榜

  1.1979年,该村被县政府授予“林业、果林先进单位”称号。

  2.2008年,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3.2014年,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1946年,村民张乐松、赵景来、张立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同志是北十井村最早的共产党人,据考察,任职期限至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时间不详)。

  田乃久(1961-1962)

  周荣建(1965.3-1977.3)

  李增光(1977.3-1979.8)

  张文江(1979.8-1989.12)

  周金彦(1989.12-1992.12)

  孙素贞(1992.12-2000.12)

  周金旗(2001.12-2003.12)

  苟美波(2003.12-2006.5,镇派干部挂职)

  张文江(2006.5-2011.5)

  周青堂(2011.6-)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张乐松、赵景来(1946-1957)

  张立庆(1957-1959)

  周跃华(1961-1964)

  刘金钟(1966-1977)

  盖秀银(1979-1983)

  周金彦(1984.1-1990.12)

  刘保成(1990.12-1992.12)

  周青堂(1992.12-1998.12)

  田兰军(1998.12-2011.5)

  周青堂(2011.5-2014.12)

  王常光(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