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街道 冯屋村

关键词:

  冯屋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2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8°34′。东邻民丰大道,西与李呈村相连,南靠振兴路,北依南尚屋。全村140户,407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2016亩,其中耕地1620亩,属沙碱性土质。因受大陆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村名来历

  1922年,冯世道等3户11人从寿光县冯家宋村逃荒迁此建村,始住地屋子,以垦荒种地为生。1926年,另4户11人由寿光县迁此居住,时居7户,25人。因冯姓居多,故得村名“冯家屋子”。

  1935年,黄河决口,村庄、土地被淹,村民被迫北迁沾化县南七顷。1937年,又迁回旧址,时有人口40余人,仍称“冯家屋子”。同年,薛姓3户移民,由利津县薛家村迁到该村东南1公里处建村,沿用原村名为“薛家屋子”。1948年,冯家屋子、薛家屋子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称“冯屋村”。1964年,李呈、小李呈、冯家屋子合并为“李呈大队”。1983年,冯屋村从该大队分出,为独立行政单位称“冯屋大队”。1984年,建冯屋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冯、杨、董、薛、于、王、李、张、陈、温、周、宋、郝13姓。

  冯姓  1922年,由寿光县冯家宋村迁入。

  杨姓  1935年,由寿光县驾坞村迁入。

  董姓  1951年,由今董集镇董集村迁入。

  薛姓  1945年,由今董集镇薛家村迁入。

  于姓  1944年,由寿光县寇家坞村迁入。

  王姓  1951年,由今胜坨镇戈武村迁入。

  李姓分别由寿光县李家官庄村、利津县陈庄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陈姓  1943年,由寿光县陈马村迁入。

  张姓分别于1960年由寿光县中滩村、1964年垦利县胜坨镇东张村迁入。

  温姓  1945年,由寿光县侯镇温家村迁入。

  周姓  1951年,由今董集镇官庄村迁入。

  宋姓  1986年,由寿光县岔河乡地沟村迁入。

  郝姓  1947年,由寿光县廊坊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冯屋村自1922年立村至1937年,多数移民因生活所迫,逃荒而来。因当时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农民缺地或无地耕种,只有租种别人的士地或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逃荒的人越来越多,因土地权属不清,抢占土地的事情时有发生,局势混乱,就连自己开垦的土地也无法耕种,农民生活极其困难。1937年,经商量,以冯世道等4人为主,到省政府索要地权,同年,冯家屋子土地界权文书下发,面积为190大亩,合市团684亩。解决了当时农户缺地和无地的困境。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条件差,人种天收,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不过百斤。如遇灾年,民的温饱也保证不了。居住条件更为艰苦,冬天不挡寒,夏天不遮雨,农民苦度漫长岁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1950年,广大农民自愿组织起了11个生产互助组。1953年10月,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又加入了高级农业合作社,这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前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不少农民缺乏思想准备,加之管理经验不足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把社员的自留地、生产工具、家庭副业收归社有,大搞形式主义,大办集体食堂,社员无例外进食堂就餐。大炼钢铁,烧毁木材家具,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3年后,在经济调整的基础上,注重兴修水利,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由于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抓阶级斗争,忽视了农业生产,致使农村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低下。虽然粮棉产量有所上升,但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增加很少,基本上是年年搞生产,户户吃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兴修水利,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两季)达到900公斤以上,人均占有口粮450公斤。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彻底解放了劳动力。1980年前后,部分村民率先搞起了服装经营,经营户达22户,从业人员近30人,年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1982年至1990年,农产品加工户30户,从业人员81人,年加工(稻谷)量达450万公斤。饮食服务业22户,从业人员44人,年均营业额达2200万元,多种经营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大发展。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废除了义务工制度。免除了农业税,种粮棉按面积给予现金直补;家电、大型农业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看病难和老有所养的难题。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

  到2015年底,全村拥有重型大车11辆,家用小轿车100辆,机动三轮车7辆,50型铲车1台,大型吊车1辆。家家有彩电、冰箱,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知名人士

  冯俊海  1967年7月生,1990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民庭副庭长、庭长;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区委委员、区人大代表;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现任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系东营市法院首届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副教授。

大事记

  1.1935年,黄河决口,村庄、土地被洪水淹没,村民被迫北迁沾化县南七顷。

  2.1937年,冯世道等4人去省政府揽地权。同年下发地界权属文书,面积为190大亩,折合市亩684亩。

  3.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26万余人,配以飞机、大炮、汽车,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

  4.1948年,冯家屋子、薛家屋子合并为“冯家屋子”一个行政村。

  5.1950年;全村组建了11个生产互助组。

  6.1953年10月,成立了初级社。

  7.1955年,加入了“东方红”高级农业合作社。

  8.1964年,小李呈、李呈、冯家屋子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称“李呈大队”。冯家屋子改为第六生产队。同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造成大涝,作物颗粒无收。

  9.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10.1975年,冯家屋子(第六生产队),划分为第六、第七、第八3个生产队。

  11.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村民住防震棚数日。

  12.1981年,冯家屋子由3个生产队合并为2个生产队。

  13.1983年,该村从李呈大队分出,成立独立行政单位,称“冯屋大队”。

  14.2000年,村投资16万元,修筑村内水泥路1条,长330米。

  15.2001年,村投资11万元,硬化村内路2条460米。

  16.2002年春,由村民集资600余万元,筹建冯屋村商贸楼42户,为二三层砖混楼,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于2003年底建成启用。

  17.2005年,村投资17万元,村内5条道路全部硬化。

  18.20060年,村投资3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1处,建平房24间。

  19.2008年,村投资28万元,建造骨灰祠堂1座,节约了耕地。

光荣榜

  1.2006年,该村被市文明委授予“文明信用村”称号。

  2.2007年,该村被市文明委授予“小康文明村”称号。

历居村党支部书记

  冯成甲(1945-1949.12)

  冯成名(1950.1-1958.12)

  陈乐天(1959.1-1961.12)

  周子清(1978.1-1990.12)

  宋庚华(1991.1-2001.12)

  杨志华(2002.1-)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冯世道(1926-1932.12)

  冯泮津(1933.1-1944.12)

  刘干清(1945.1-1947.12)

  冯成名(1948.1-1957.12)

  陈乐天(1959.1-1964.12)

  冯伦青(1982.1-1987.12)

  冯永军(1988.1-1989.12)

  杨仁堂(1990.1-1991.12)

  周玉河(1992.1-1996.12)

  杨志华(1997.1—2001.12)

  冯云先(2002.1-2003.6)

  冯云义(2003.7-2004.12)

  杨志华(2005.1—2007.12)

  薛云江(2008.1-)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