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街道 西尚村
西尚村地处垦利街道办事处最西部,东距办事处驻地6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8°29′。北倚黄河大坝,西与胜坨镇寿合村相望,南与西冯村相连,是黄河南展区内最东端的村。全村有130户,310口人,皆汉族。耕地面积700亩,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村名来历
1936年,利津县董集区尚庄村农民尚树禹、尚树尧、尚树汤三兄弟来此开荒种地,夏天搭草棚,冬天住地窖。后几年内,又有利津县宁海区彩家、路家、宋家、大张等村十几户农民迁此居住,因尚姓来得早,取名“尚家屋子”。自此顺黄河大坝向东15华里也有一个尚家屋子,尚姓同族在此居住,因本村在西,故称“西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尚、郭、胡、陈、张、许、李、盖、崔、纪、薄、路、周、王14姓。
尚姓 1936年,由今胜坨镇尚庄村迁入。
郭姓 1945年,由今史口镇榆林村迁入。
胡姓 1940年,由今胜坨镇路家村迁入。
陈姓 1945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人。
张姓分别于1937年由今胜坨镇辛庄村迁入;1940年由今胜坨镇大张村迁入;1964年由今胜坨镇前彩村迁入;1968年由今胜坨镇苏刘村迁入。
许姓 1937年,由今胜坨镇大张村迁入。
李姓 1940年,由今胜坨镇义和村迁入。
盖姓 1944年,由今胜坨镇后彩村迁入。
崔姓分别于1942年由今胜坨镇王院村迁入;1955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1963年由今胜坨镇宁家村迁入。
纪姓分别于1947年由今史口镇纪家村迁入;1966年胜坨公社义和村迁入。
薄姓 1955年,由利津县薄家迁入。
路姓 1956年,由今胜坨镇路家村迁入。
周姓 1956年,由今董集镇胡家村迁入。
王姓 1937年,由今董集镇赵马村迁人。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当时有首民谣:此地有三大害,蚂蚱(蝗虫)、土匪、苟老财(恶霸地主)。村民来到此处开荒种地,拾草挖菜,是为了改善贫苦的日子。但是由于三害横行,开垦的土地被地主占去,财物被土匪抢走,连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加之生产力低下,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下,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亩产量不过百斤左右,群众生活极度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推翻了三座大山,除掉了三害。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等一系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高潮、劳动竞赛不断兴起,农业收入连年增长,村民生活得到改善。20世纪50年代,本村户数已增加到60多户,人口达到260人,耕种土地3000多亩。虽然生产力还不发达,粗种粗收,但粮棉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前有大幅度提高。在全区属上游,曾连续几年被区政府授予“缴爱国粮棉模范村”。
20世纪60年代,农业生产秩序混乱,农业生产和其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每人每年从生产队分得口粮100公斤左右。农民吃的是粗杂粮,住的是土草房、农民仍没有解决温泡问题。
1975年建南展大坝、修路挖沟,占去土地400余亩。1979年全村搬迁后,胜利油田把原村址及周围80多亩土地改建成了六号水库。1996年垦利县修建东张水库,又占去土地1100多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导农民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除部分村民从事农业外,劳动力转行,发展第三产业。农业种植机械化、良种化,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浇水,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两季作物)。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去掉了集资提留,种植粮棉实行现金补贴,家电下乡、购买大型农机给予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100%,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
目前,全村有大型载重汽车20余辆,小轿车60辆,轻型三轮车小型农用拖拉机30辆,60%的家庭有电脑,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30户进城买了楼房,村民的衣食住行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知名人士
盖乃焕 1972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垦利五中教师、团委书记;垦利县委组织部干事、组织科长、县委组织员;垦利县董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东营市黄河农场党委副书记、副场长、党委书记、场长;东营市畜牧局第一副书记、调研员。
大事记
1.1941年8月,蝗虫成灾,农作物被吃成光杆,造成村民生活困难。
2.1944年10月,本村由原来的“尚家屋子”改名为“西尚村”。
3.1953年9月,欢送尚美祥、尚占美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
4.1954年,成立农业互助组,12户加入,盖春阳当组长。
5.1955年,成立初级社,尚荣尧任社长。
6.1956年,与西冯、寿合村成立高级社,许公昌任社长,岳恩惠任副社长。
7.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生产劳动实行大兵团作战,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全村办起了大食堂。
8.1962年,村办起了小学,许孝义任民办教师。
9.1965年9月,“四清运动”开始,历经1年结束。
10.1966年5月,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下建立了第一任党支部,当年种植2亩水稻试验田。
11.1967年,开发水稻200亩,获得亩产400公斤的好收成。
12.1975年,建起了新房台。
13.1976年,新建公房58间。
14.1977至1979年,全村搬迁完成。
15.1980年,用上了电,解决了照明、机械等用电,结束了用某油灯、石头磨的历史。
16.1981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结束了吃大锅的历史。
17.1985年,村集体给每户村民补贴100元购买电视机。
18.1997年,投资4万元安装了自来水管,从此告别了挑水扁担
19.1998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修筑了柏油路。
20.2011年,完成了村内的电网改造。
12.2012年,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邵红双联系该村,多方筹集资金120万元,修建了文化大院,完成了户户通净化水,重新硬化村内主要道路1000米,新修生产路800米。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许公昌(1966.3-1986.3)
许孝义(1986.3-2000.6)
魏绪德(2000.6-2000.9镇下派干部挂职)
张龙田(2000.9-2002.4)
郭向东(2003.1-2004.12)
尚新建(2004.12-2007.12)
郭向东(2007.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盖学信(1961-1966)
张桂祥(1966-1970)
张桂祥(1973-1984)
尚风春(1984.12-2001.12)
胡文利(2003.4-2004.12)
尚新建(2004.12-2007.12)
胡文利(2007.12-)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