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街道 南十井村

关键词:

  南十井原村在胜兴路南,溢洪河以北,黄河路以东,一分千以西。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南1.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4′,东经118°33′。地处城区腹地,属城中村。新村位于胜兴路以北,东接金辰时代广场,北靠瑞辰花园,西临黄河佳苑小区,全村现有187户,450人,皆汉族。2010年10月旧村开始整体拆迁改造,2012年竣工并搬迁。

村名来历

  1932年,村民田发三、田思东、肖殿东、张世杰4户分别从寿光县田柳、张庄迁入;郎志林、秦立堂、王木修3户分别从蒲台县邵家和利津县秦家、茶坡、秦家大洼(地片名)迁入。因该村十字路口西北面有一口甜水井,由此得村名“十字井”。1946年,南十井、北十井、东十井并为一个行政村,而统称“十字井村”。1961年,因三村皆称“十字井村”本村在南面,改称“南十字井村”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王、崔、张、任、赵、李、刘、田、付、胡、袁、秦盖、郎、孙15姓。

  王姓分别于1949年前由寿光县王高村迁入;1949年由今东营区西营村迁入;1964年由沾化县王集大队迁入。

  崔姓分别于1949年前由寿光县田柳镇崔家庄迁入;1960年由寿光县崔家庄子迁入;由滨州市博兴县湖滨乡西楼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张姓分别于1949年前由寿光县五台乡红庙村和中潭村迁入;1961年由沾化县王集村入;1966年由沾化县王集村迁入。

  任姓  1949年前,由寿光县大家洼村迁入。

  赵姓  1949年,由寿光县朗家南邵村迁入。

  李姓分别于1949年前由寿光县李家官庄迁入;1964年由沾化县王集村迁入;1979年由沾化县老鸹嘴迁入;分别由寿光县朗家营和道口两个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刘姓分别于1960年1月1日由寿光县南半截河村迁入;1983年10月由寿光县邢姚村迁入。

  田姓  1949年前,由寿光县田柳村迁入。

  付姓  1949年前,由寿光县大家洼村迁入。

  胡姓  1949年前,由寿光县王高迁入。

  袁姓  1949年前,由寿光县贤村庄子迁入。

  秦姓  1949年前,由今董集镇秦家村迁入。

  盖姓  1949年前,由今郝家镇薛家村迁入。

  郎姓  1960年,由寿光县郎家南邵村迁入。

  孙姓  1964年,由沾化县王集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1941年垦区解放前,来此垦荒者大都是靠一担筐挑着行李,领着老婆孩子,逃荒要饭来此。当时住的是“秫秸屋,秫秸墙,秫秸檩子,秫秸梁”的草房子,有的挖地屋子住;穿的是破衣烂衫,补丁叠补丁。农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生活。种地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仅有50公斤左右。耕种全是人工操作,而且生产工具落后。每逢灾年,多数人逃荒要饭,还有的被逼远走他乡。当时蝗虫灾害严重,加之连年战乱,旧政府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垦区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改造,当时社里虽有8辆木轮铁瓦车,耕地有时也用上过拖拉机,但因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受大炼钢铁、“大跃进大刮共产风、浮夸风的后遗症及集体生产“大锅饭”弊端的影响,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亩产停留在100斤左右,每个工分最好时仅值0.3元钱,多数年景每个工分仅值几分钱,群众温饱仍未得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政策,借助北十井分开大队的有利时机,村利用黄河路占地补偿款,购买了变压器,架设了通电线路,购买了大小水泵、电机各3套,在溢洪河上架设了渡槽,经过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至1997年,全村种植水稻500余亩,改了碱,增了产,亩产超千斤,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

  随着该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后,户均基本达到拥有1台12马力拖拉机,全村共计40余台。村民有了机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经济收入逐年递增。全村形成了不仅使用拖拉机耕种,而且还兼营运输,实现了种地、运输两不误。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按种粮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大型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贴,村民得到了实惠。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和街道工委、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对旧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电灯、电视、电话、网络、功能齐全,有的还买了高档家具、空调、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村民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实现了村民变居民,居民变市民的梦想。全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领取基础养老金160元,基本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车接车送,政府补贴。

  全村从事工、商、服务业的人员占全村总劳动力的95%,农业收入仅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15%。至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25元,全村拥有挖沟机7辆、吊车13辆、铲车3部、叉车5辆、拖拉机拖盘运输车7辆、出租车3辆,三分之二的家庭拥有小汽车。

知名人士

  盖玖儒  1939年8月生,1956年入伍,曾任武汉军官学校教官,后任济南军区平顶山军医学校校长,在军医学校退休。现在平顶山干部休养所(师级干部)。

  田谱荣  1927年9月生,1944年3月参军。曾任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厅级,已病故。

  田谱增  1940年8月生,1964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东营市经贸委员会主任,现已退休。

革命烈士

  胡明文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6月,在蒲台县参加战斗中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的21天“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1953-1955年,国家开挖溢洪河,修筑溢洪大坝,南坝至苟家屋子村后,北堤在今一分干以北,两堤相距4公里。溢洪区内有南利泉、老新安、南十井三村,因防洪水,各村均筑有护庄堤。

  3.1957年,溢洪河因黄河开闸溢洪,南十井村民搬至东十井村居住,溢洪水退去之后,又陆续搬回原村址。

  4.1964年,夏季,下冰雹大如鸡蛋。秋后连降大雨,造成大涝,庄稼颗粒无收,群众生活靠政府救济度日。同年,县派工作队在村内搞“小四清运动。

  5.1965年秋,“社教运动”开始,至1966年秋结束。

  6.1966年春,南十井大队开始种四号桩地,播种大豆460亩。

  7.1973年4月,县建砖瓦厂,占用该村郑洼片土地230亩。同年县革委在建林乡用济南军马场地250亩予以兑换。

  8.1984年,投资2万元,新上50#变压器1台,解决了用电问题。同年,投资1万元,购买水泵、电机各1台。在县水利局和镇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溢洪河渡槽,扩种水稻200余亩。同年,投资7万元,在溢洪河南新修水库1座,占地50亩,蓄水能力达7万立方米。

  9.1992年,县政府在溢洪河南修建临时旅游机场1处,不足一个月即废除。

  10.1995年,在市林业局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修建250亩蓄水2.5万立方米的村南水库1座。当年种植水稻400余亩。

  11.1996年,投资4万元,建设村文化大院。同年,投资2万元,安上了压力罐水管,结束了吃水靠人担的历史。

  12.1997年,投资8万元,修筑村内水泥路400米。

  13.2003年,投资3万元,接入县自来水管网,村民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14.2010年10月底,旧村开始整体拆迁改造。

  15.2013年,全体村民搬迁至新村,住上楼房、别墅,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李氏洪(1946-1950)

  赵景来(1950-1955)

  张乐松(1955-1957)

  张立庆(1957.8-1959.8)

  张乐松(1959.8-1965.3)

  周荣建(1965.3-1977.3)

  李增光(1977.3-1979.8)

  张文江(1979.8-1982.1)

  李增光(1982.1-1988.12)

  崔维征(1988.12-2000.12)

  任子华(2000.12-2001.12)

  崔学功(2001.12-2002.12)

  魏绪德(2002.12-2003.7,镇派干部挂职)

  崔维征(2003.7—2004.12)

  崔学功(2004.12—2007.12)

  王长国(2007.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邵福禄(1958.3-1961.3)

  崔星照(1961.3-1966.3)

  刘金钟(1966.3-1977.3)

  李增光(1977.3-1979.8)

  崔维征(1982.1-1988.12)

  李增光(1988.12-1991.12)

  任子华(1991.12-2001.12)

  崔学功(2001.12-2003.2)

  刘大义(2003.2—2003.8)

  田洪增(2003.8-2004.12)

  崔学功(2004.12-2014.12)

  王长国(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