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村

关键词:

  永兴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8°31′。南与利全村毗邻,北与义和村相近,西与双河镇村相望,东与西双河村相连。全村有185户,597人,皆汉族。土地面积840亩,土质属沙碱性。沿海性气候,四季分明,主产棉花,玉米,水稻等。

村名来历

  1910年(清宣统二年),王招现三兄弟由寿光县上口乡王家留营村迁此地建村。始称种地屋子,故得名“王招现屋子”。此后肖佃荣、郎会山、谭之河、赵恩会、常景河等户陆续迁往此地,以做短工维持生活,故又名“短工屋子”。1945年,人民政府将两个屋子以嘉言更名“新兴村”。因本村与双河村临近,1964年与之合并,统称双河大队。1986年双河行政村分为双河、西双河、永兴3个行政村,本村取名为“永兴村”,沿用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李、张、郎、刘、王、肖、来、赵、陈、常、纪、袁、郭、韩、侯、孙、温、周、谭19姓。

  李姓分别于1921年,由寿光县寒桥乡王町村迁入;1960年,沾化县迁入;1977年,由今垦利街道中西村迁入。

  张姓分别于1922年,由寿光县五台乡河沟村迁入;1930年由寿光县张家呈子迁入;1941年,由寿光县五台乡申明亭村迁入;1938年,由寿光县周町村迁入;1943年,由寿光县上口乡张留营村迁入。

  郎姓  1915年,由寿光县上口乡郎家南邵迁入。

  王姓分别于1910年,由寿光县上口乡王家留营迁入;1930年,由寿光县王古城迁入;1939年,由寿光县上口乡王南楼村迁入;1960年,由寿光县侯镇陈家营村迁入。

  肖姓  1914年,由寿光县寒桥乡肖家牟城村迁入。

  宋姓  1923年,由寿光县上口乡口子村迁入。

  赵姓  1913年,由寿光县上口乡东方吕迁入。

  陈姓分别于1942年,由寿光县道口乡小陈家迁入;1938年,由寿光县上口乡林家下口迁入。

  常姓  1914年,由寿光县田柳乡常家庄迁入。

  纪姓  1913年,由今胜坨镇纪家庄子迁入。

  袁姓  分别于1943年,由寿光县道口乡周町村迁入;1962年由今民丰村迁入。

  刘姓  1939年,由寿光县寒桥乡贤町村迁入。

  韩姓分别于1947年,由寿光县洛城小官庄村迁入;1947年由寿光县道口乡七里庄迁入。

  侯姓  1956年,由寿光县侯镇迁入。

  温姓  1943年,由寿光县城关椒园子村迁入。

  郭姓  1916年,由寿光县侯镇乡郭家岭村迁入。

  孙姓  1933年,由寿光县义龙道口迁入。

  周姓  1961年,由广饶县辛店区周家村迁入。

  谭姓  1976年,由寿光县兴旺庄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土地较少,大部分人主要靠打短工度日,时有“短工屋子”之称。由于耕作制度、生产工具极其落后,靠天吃饭,粮食亩产30公斤左右,农民生活极其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互助组、合作社等一系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生活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因水利设施条件不配套,没有实行科学种田,农民的温饱问题仍没彻底解决。粮食产量上不去,亩产一直在100公斤左右。直到1969年,建起了一号扬水站,该村的荒碱地得到了改造,种植水稻450亩,亩产达到了400公斤以上。人均口粮达到400公斤以上,农民全部吃上了大米白面,农民的生活才有了根本的好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进种植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种田,开挖沟渠、水库,粮食产量猛增,水稻产量达500公斤以上。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兴起。村内先后开起了个人电气焊、维修部3处,经销1处,铝合金门窗制作安装2处,大型油罐车10部,养殖户8户,还有环保、污染承包等项目。党的惠民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民手中有了钱,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按种粮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大型农业机械下乡都有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60元基础养老金;70岁至99岁的老人,每年每人260元至1080元。春节发放慰问金,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还成立了庄户剧团,百姓茶余饭后可看到自己人演出的节目。

  目前,全村从事工商、服务行业、个体企业、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80%,农业收入仅占家庭全年收入的10%。全村有轿车50辆,农用车4辆,15户在城区买了楼房。家家有彩电,80%的户有冰箱,人人有手机,户户砖瓦房,电脑、网络入户率达50%以上,村民的衣食住行进入了小康。

知名人士

  谭之河,中共党员,曾任黄河河务局利津段段长(副处级)。

大事记

  1.1958年,村内全体社员吃集体大食堂。

  2.1964年,连降大雨,罕见涝灾严重。

  3.1974年,村内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4.1995年,村内东西、南北两条中心街修成了沥青路。

  5.1996年,全村安上了自来水管,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同年,修建了180亩的水库,在本村土地上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坨128-1#。

  6.1997年,村文化大院落成。

  7.2000年,两小队合并,调整土地500亩。

  8.2009年,统一进行电改,安装了路灯。同年,整修了文化大院, 安上了净化自来水。

  9.2011年,村内部分道路用水泥进行了硬化。

  10.2012年,成立了村庄户剧团。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肖佃荣(1955.3-1957.3)

  王如石(1957.3-1963.12)

  (1964年至1985年与双河村合并为一个大队、一个支部)

  赵学顺(1986.3-1996.9)

  郎义国(1996.9-2004.12)

  李胜春(2004.12-2014.12)

  张如怀(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谭之河(1936.1-1940.12)

  常景河(1940.12-1944.12)

  郎会山(1944.12-1947.12)

  王玉春(1947.12-1955.12)

  李志亭(1955.12-1963.12)

  (1964-1985年与双河合并)

  李胜春(1986.4-)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