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泉村
利泉村位于黄河南岸,垦利城区西南角,东与寿山村毗邻,西与西冯村相望,南与垦利石化总厂相依,北与西双河村相接。地理坐标为北纬37°34′,东经118°32′。全村现有238户,996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550亩,主产水稻、玉米、大豆等。2013年7月,县政府对该村实行城中村改造,至2013年9月底,原村3个自然村(老利泉、新利泉、全胜村)全部拆迁完毕搬入新楼房。
村名来历
1901年(清宣统二年),村民武从仁之祖父武为洲、父亲武春崚等人,携家人从寿光县孙云子村迁至新安村南居住,称“寿光围子”。1912年春,8户村民协商西迁至老利泉一带居住,称“西围子”
1941年,胡延福从今胜坨镇路家庄迁至今利泉西居住,又称“胡家屋子”。1943年以后,村民逐渐增多,形成较大的集中居住村落,人民政府以嘉言更名为“利泉”。1957年,因疏泄黄河凌汛需要,居住在溢洪河附近的该村北迁建村,称“新利泉”。1964年,部分村民因种地方便又南迁至老村址,故称“老利泉”。1984年,建利泉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郑、武、李、周、张、王、孙、胡、刘、黄、崔、郭12姓。
郑姓 1902年,由寿光县垒村迁入。
武姓 1901年,由寿光县北云子村迁入。
周姓 1941年,由广饶县迁入。
胡姓 1941年,由利津县路家庄迁入。
黄姓 1942年,由寿光县宅科村迁入。
王姓 1932年,由寿光县王高村迁入。
张姓 1940年,由寿光县清冢子村迁入。
孙姓 1942年,由寿光县道口村迁入。
李姓 1921年,由寿光县崔家庄、赵家庄迁入。
刘姓 1942年,由今胜坨镇小白村迁入。
郭姓 1955年,由广饶县油郭村迁入。
崔姓 1962年,由今胜坨镇王院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经济基础脆弱,又因连年战乱,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群众生活有了一定提高。但因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落后,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村民的温饱没有得到解决。该村地处黄河尾闾,盐碱地较多,粮食亩产量徘徊在100公斤左右。1973年,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由旱田改种水田,水稻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基本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村里水稻亩产量猛增到500公斤以上,村民的生活迅速好转。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铸造厂、建筑公司,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惠民政策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民各显神通,积极发展个体经济、民营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第三产业发展迅猛,1990年,各类大小运输车近30辆,餐饮业电气焊、油地联营工程、小化工、建安公司等遍地开花,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更多的惠民政策出台,免除了农业税,种粮按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各类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村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汽车、手机等开始走入寻常村民家庭。2014年6月,全村从事工商服务业的人员占劳动力的90%以上,种地收入仅占家庭总收入的10%左右。全村共有50吨以上的油罐车5部,大型翻斗车6部,挖掘机6台,其他小型运输车辆30多部,全村共有小轿车150多辆。
目前,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两委每年都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旅游考察活动,开阔村民创业视野,增强群众发展信心。50岁以上的老人可定期到县医院查体,由村集体为村民发放面粉、油、猪肉、鸡蛋等福利,不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大龄老年人对幸福生活的信心。
2013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利泉村已成为全县较早进行搬迁改造的村庄。至2015年,全村近1100人搬进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卫生的社区居住。新的利泉村社区,已建设25栋多层住宅、60户连排别墅和1栋社区服务中心,能满足530户居民的住房需求。
知名人士
黄建华,1941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局参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1993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5月晋升为正军职。2002年2月退休。系垦利籍的第一个解放军少将。
武效义,曾任济南军区法院院长。后调任济南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大校军衔。
隋兰村,老红军战士。1938年参加陈毅、粟裕野战军部队。1948年退伍,1989年去世。
大事记
1.1947年冬,武效禹、仉兵等村民参加支前轮战营。
2.1972年,村民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3.1981年3月,村协调炼油厂、运输公司、砖瓦厂等单位建老利泉小学,后称“东明小学”。
4.1982年,村铺设水利管网,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用水难问题。
5.1986年,村多方筹资建立垦利镇铸造厂(属利泉村办企业)。同年,成立利泉村建筑公司。
6.2001年,利河路两侧拆除部分民房,兴建沿街商品房。
7.2002—2003年,3个自然村靠村民捐款、兄弟单位赞助,共投入200多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并安装了路灯。
8.2004年,自来水管道更新改造。
9.2005年,协调有关单位对本村变压器进行了升级换代,并重新修建配电室。
10.2006年3月始,为村民发放米、面、油等福利。同年7月5日,修建户用沼气池170套,解决了全村500多口人的生活燃气问题。
11.2007年7月26日,全省沼气现场会在本村召开。
12.2008年始,村集体拿出部分资金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
13.2010年始,村中拿出专项资金鼓励资助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数额从5000到8000元不等。其中,独生子女、双女户的孩子考上大学,奖励翻倍。小学生每人每年补贴乘车费300元。
14.2013年6月,开始实施村庄改造工程,至9月11日,完成485户协议签订工作,实现了垦利街道首次独立承担村庄改造当天完成协议签订100%0的历史性突破。
15.2015年9月16日,安置楼房交付使用并分配到户。
光荣榜
集体荣誉
1.2002年1月,该村被市综治办、市妇联、市油区办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2005年3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3.2007年3月,该村被市农业局授予“农村沼气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4.2008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称号。
个人荣誉
2010年2月,郑介民被市统计局、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市级先进个人”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赵法先(1942.3-1944.3)
武效禹(1944.3-1949.3)
李树桐(1949.3-1953.3)
李玉明(1953.3-1957.10)
王法义(1957.10-1960.10)
黄金祥(1960.10-1963.10)
张云斗(1963.10-1970.10)
张美文(1970.10-1984.11)
武明文(1984.11-1986.3)
黄培华(1986.3-1993.3)
郑介功(1993.3-2001.3)
郑介民(2001.3-)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赵法先(1942.3-1944.3)
武效禹(1944.3-1949.3)
李树桐(1949.3-1953.7)
郑广德(1953.7-1967.12)
杨庆堂(1967.12-1982.12)
武明文(1982.12-1985.2)
郑介功(1985.2-1993.8)
周元利(1993.8-1999.12)
郑介功(1999.12-2001.3)
郑介民(2001.3—)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