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村

关键词:

  寿山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中部,距街道办事处驻地1公里。北纬37°34′,东经118°32′。东与城区相连,南与县炼油厂相望。全村有177户,518人,皆汉族。土地面积640亩,其中耕地360亩,属红沙土质,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冬枣为主。

村名来历

  1933年,由多个姓氏的移民从寿光北乡(泛指寿光北部地区)及本地西双河、王家屋子(今复兴村)、寿光围子(今老利泉村)等村迁此建村。居住在黄河故道两侧土坝子上,得名“南坝子”。1937年,因村庄居民皆寿光人,又建在黄河故道两侧的堤坝上,村内王芳兰等几位老人商量,将村名改为“寿山村”。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王、孙、张、麻、袁、丁、单、杨、任、常10姓。

  王姓  大部分1933年由寿光县北部七里庄、南河等村迁入;1户由惠民县迁入。

  孙姓  1937年,由寿光县北部道口村迁入。

  张姓  1934年,由寿光县北部西周疃、王呈等村迁入。

  袁姓  1938年,由寿光县北部周疃村迁入。

  麻姓  1942年,由寿光县营里乡晋家村迁入。

  单姓  1947年,由寿光县北部单家村迁入。

  丁姓  1942年,由寿光县北河村迁入。 

  任姓  1935年,由寿光县大家洼迁入。

  杨姓  1943年,由寿光县王高村迁入。

  常姓  1940年,由寿光县常家庄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村民均为逃荒要饭来此居住。广大村民没有土地,只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扛长工、打短工及开垦少量荒地维持生活。个体农业经济,单一种植,靠天吃饭,而且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粮食产量极低,亩产不到百斤,给地主缴租后所剩无几。加之连年战乱,苛捐杂税,农民住的是地窨子,生活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生活较新中国成立前有较大提高。但因农业种植单一,既无水利条件,又无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仍上不去,亩产不到100公斤。农民的温饱问题仍未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猛增,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民不再单一种地,经济收入不再单靠农业。村民生活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工商业和服务、运输业得以快速发展。利用村庄紧靠县城的区位优势,村内组建了建筑安装公司、砼构件预制厂、铝合金门窗厂等企业。村民购买了大型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承揽建筑安装和士方工程。办起了商店、饭店等服务业。调整种植结构,大部分粮田改种冬枣,发展养殖业,建了2家养猪场。农村产业不再以农业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不再单靠农业,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逐年改善。目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全村从事工商和运输、服务业的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95%,工、商、运输、服务业等多种经营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95%以上,农业收入仅占5%。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按面积给予现金直补。家电、农机下乡,都给予现金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和因病返贫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村民老有所养。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160元基础养老金。全村95%的劳动力从事工、商、运输服务业和外出务工,这些已成为群众经济收人的主要来源。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11元。目前,全村农民全部住上了标准化砖瓦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吃的是细米白面,各种家用电器已经普及。全村有家用小轿车86辆、罐车等大型运输车辆12辆、各种农用车27辆、大型挖掘机3台、铲车3台。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名人士

  郝执挺  原名常文中,1937年在寿光县参加工作,后转至垦利县公安局工作。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南下至浙江省历任浙江省青田县公安局长、温州行署公安处长、省公安厅党组成员、公安厅党校校长、省公安厅钱江分局政委(副厅级)等职。1986年离休。

  袁康生  1940年参加工作。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南下至浙江省,历任杭州市人民法院人事科长、法院院长等职。1986年离休(正处级)。

大事记

  1.1964年7月,连降大雨,出现大涝灾,庄稼颗粒无收。

  2.1970年,村内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3.1983年,村组建了建安公司,开办了酱菜厂。建设1处自来水站,供村民吃上清洁的自来水。

  4.1985年,筹资16万元,建设全日制小学1处,育红班1处。

  5.1994年,筹资8万元,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管,村民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同年至1995年,村筹资30多万元,硬化路面1500米,修建大桥1座。

  6.1996年,投资30余万元(集体一半,村民一半),给全体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金。70岁以上老人由村每年发给360元养老金,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同年,投资6万元,建村民“纪念堂”1处。

  7.2004年,村筹资60万元,对全村路面进行了硬化和排水沟衬砌。

  8.2006年,村筹资40万元,户户通上了沼气管线,解决了全村生活用气。

光荣榜

  1.2005年,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垦利建设先进村”称号。

  2.2006年,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垦利先进单位”称号。同年,该村被授予市级“小康文明村”称号。

  3.2010年,该村被授予省级“先进模范双拥指导站”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王志福(1943-1944)

  丁西仁(1945-1950)

  麻新宝(1951-1964)

  张云斗(1965-1972)

  张美文(1973—1982)

  杨庆堂(1983-1993)

  麻相华(1994-1998)

  孙希亮(1999-2007)

  王光照(2008-2014.12)

  李宝江(2014.12-,街道下派挂职)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杨庆堂(1951-1982)

  震义和(1983-1999)

  孙丕林(2000-2002)

  王光照(2003-2014.12)

  张风志(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