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河村

关键词:

  该村现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8°32′。东与双河村相连,西与永兴村毗邻,北与小义和村相望,南与利泉村搭界。全村357户,1004口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1879.6亩,其中耕地900亩,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冬季干冷,夏季温热,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

村名来历

  1903年(清宣统元年),刘克仁、曹长法、袁义法、王志秀、百禄等村民,先后从寿光县刘营村、郭井子、周疃、李家官庄、营村、常庄村迁此黄河以南坨基(官府露天晒盐场地)北部居住,住房多是种地屋子,故得名“南河堐”“盐坨屋子”。因村址在黄河护堤西及黄河两干流故道之间,后取村名西双河。1958年,立西双河大队,1984年,建西双河村民委员会。1986年,双河村分为永兴、双河、西双河三个行政村。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王、袁、张、周、朱、刘、曹、李、奚、常、孙、杨、崔、郭、陈、吴、宋、毕、单、国、祝21姓。

  王姓  1903年,由寿光县黑冢子迁入。

  袁姓  1903年,由寿光县周疃迁入。

  周姓  1903年,由广饶县周家迁入。

  刘姓  1903年,由寿光县邢姚村迁入。

  曹姓  1903年,由寿光县郭井子迁入。

  翼姓  1906年,由寿光县林疃村迁入。

  孙姓  1906年,由寿光县河南道口村迁入。

  李姓  1908年,由寿光县常家庄迁入。 

  常姓  1908年,由寿光县常家庄迁入。

  朱姓  1930年,由寿光县新庄子村迁入。

  张姓  1930年,由寿光县邢姚村迁入。

  杨姓  1931年,由寿光县郝家呈子村迁入。

  毕姓  1942年,由寿光县后古河村迁入。

  单姓  1948年,由寿光县单家迁入。

  陈姓  1950年,由寿光县陈家迁入。

  崔姓  1952年,由寿光县东黑庄迁入。

  郭姓  1954年,由寿光县东岔河村迁入。

  吴姓  1956年,由寿光县吴营村迁入。

  宋姓  1963年,由今郝家镇宋沙村迁入。

  祝姓  1966年,由金乡县迁入。

  国姓  1984年,由寿光县侯镇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属利津县所辖,俗称“利津洼”,亦称“垦区”。立村之初,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来此垦荒种地的农民寥寥无几,且大部分春来冬归,过着游离不定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投亲靠友投奔而来的人员增多,村庄增大,国民党、土匪、杂牌军也随之而来,对当地农户敛收杂税,本来靠垦荒种地为生的广大村民雪上加霜,日子困苦,生活难熬。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对土地进行了确权。相继又自愿组织起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前有了较大提高,亩产量达到了100公斤以上,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于公社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公社统一核算。大搞形式主义,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烧毁木材家具,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一段时间里,“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生产瞎指挥风”盛行,生产秩序混乱,农业产量下滑。“文革”期间,生产队取消了定额管理和生产责任制、套用大寨记工法,推行平均主义。在“农业学大寨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但由于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抓阶级斗争,把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和自留地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致使村庄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长期的“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穷面貌得到了改善。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各业的迅猛发展。村民先后搞起了运输业,运输车辆多时达到近100辆。围绕县城建设搞起了建筑、维修、装饰、饮食服务等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村拥有大型运输货车、油罐车、各种型号的轿车100余辆,有三分之一的户住上了楼房,70%的户有移动电话,户户家电齐全,村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5990元。

知名人士

  王经文  1922年8月生,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省丽水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正处级)。

  李佃杰  1926年9月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省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政协副主席(正厅级)。

  孙增仁  1940年11月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一级飞行员,曾任海航大场场站副站长(上校军衔)。

  曹洪春1942年1月生,中共党员。1961年9月,考入中国农业大学;1966年9月,被分配至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四团,任修造厂技术员、副厂长,期间去南斯拉夫学习,后历任高级工程师、副厂长、党委书记、市二轻局局长(正处级)。

  李明选  1957年1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垦利县委办公室机要员、计划委副主任、石化总厂党支部书记,东营市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化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市经贸委副书记、经贸委副主任(正处级)。

大事记

  1.1939年,成立西双河村逢五排十大集。因受当时条件限制周边村民多数以物兑换的形式进行交易。

  2.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出动兵力2万余人,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21天“大扫荡”,杀害平民无数

  3.1952至1954年,村民成立互助组。每5-7户为一个组,互相帮扶种地。

  4.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大办集体食堂。

  5.1964年,九二三厂(胜利油田前身)在该村搞地质勘探,打试验井。

  6.1965年,垦利县直机关、单位由友林迁至西双河村东,该村为建设新垦利县城贡献土地3762亩。同年9月,“四清”工作队进村,开始了“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四清”运动。同年,在九二三厂的帮扶下,建起了大型加工磨坊、油坊。同年,县政府在孤东四号桩划拨给该村土地2000多亩耕种,。1982年后不再耕种。

  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砸烂了大队党组织、管理委员会两套班子,以民兵连为首建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负责全面工作。同年,全村用上电灯,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同年,为支援胜利油田建设,全村由种植粮食作物,全部改为种植蔬菜,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8.1967年,双河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

  9.1976年9月,垦利县遇到百年不遇的黄河大洪水,全村村民备足各种防汛沙石、柳捆铁丝等料物,日夜值班,全力防汛,使11500/秒流量的洪水顺利流入大海,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及胜利油田的生产安全。

  10.1977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家家户户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11.1982年,分田到户,自主经营。

  12.1989年,双河村由一个村划分为三个行政村,即双河村、永兴村、西双河村。

  13.1996年,投资近70万元,在村中心街修七米宽,近六百米长的柏油路。同年,在老村北,建起了西双河新村。村投资数万元改造了新村的照明线路。

  14.2002年,总投资1800余万元,清华大学给予设计,建起两栋沿街楼,面积近4000平方米;住宅楼两栋,60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15.2004年,村投资380万元,建设占地140亩的西双河村首集市场一处,村成立市场管理办公室,集体年收入50余万元。

  16.2007年,在县电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7万元,实现新村供电线路标准化。

  17.2008年,投资近100万元,新修柏油道路6000平方米,重修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

  18.2009年,投资近20万元,整修老村线路、新上箱式变压器1台,安装路灯40余盏。

  19.2012年,投资70万元,改建文化大院。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王志福(1941.12-1949.12)

  杨奎三(1949.12-1954.12)

  李佃尧(1954.12-1956.12)

  毕永增(1956.12-1958.12)

  王志福(1958.12-1960.12)

  奚福顺(1960.12-1965.12)

  毕永增(1965.12-1967.12)

  奚海清(1968.12-1974.12)

  肖文升(1975.1-1983.12)

  李文德(1984.1-1986.12)

  宋加全(1986.12-1995.8)

  刘福美(女,1996.1-2005.4)

  赵英德(2006.5-2011.5)

  孙光山(2011.5-2014.12)

  李法军(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刘福荣(1941.5-1949.1)

  袁信政(1950.1-1954)

  (1954年至1960年,工作组进驻本村,村内无村长。)

  李佃尧(1961.1-1967.12)

  肖文升(1968.1-1970.12)

  奚海清(1970.12-1973.1)

  (1973年至1986年12月工作组驻村,无村长。)

  孙光山(1987.12-1995.8)

  (2000年至2001年,因村委换届无果,无村主任。)

  刘相庆(2002-2005.9)

  袁德清(2006-)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