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村
双河村原址坐落于垦利黄河广场西侧今黄河俪景小区处,西临西双河村,北邻复兴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8°32′。全村至2013年底共有149户,435人,皆汉族。属农转非村。
村名来历
1910年至1930年间,从寿光县东北乡陆续有灾民到此开垦生息,他们据地窖、扎泥篱笆屋子住在此地,人称“南河崖”,也有人称“盐坨屋子”。早期在此垦荒生息的有胡春荣、张志均、齐友三、王金标、杨义三等户。另外,时有王三光、张相升、张相正、王振昌等户在南河崖北居住,称“北屋子”。1947年,袁信正、袁高华、庄英俊等户又从老小义和庄迁此定居。1946年前,黄河古道为大清河。
1946年古历十月,黄河水来到这里与大清河汇流。因此,将原名“南河崖”或“盐坨屋子”更名为“双河村”沿用至今。1958年立双河大队。1984年建双河村民委员会。1986年,双河村分为永兴、双河、西双河3个行政村。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孙、王、胡、张、齐、杨、李、袁、朱、牟、庄、高、刘、成、单15姓。
孙姓 1941年,由寿光县益龙道口迁入。
王姓 民国初年,分别由利津县王家夹河村、寿光县黑家子村迁入。
胡姓 民国初年,由寿光县王古城贺西村迁入。
张姓 分别于民国初年由寿光县中疃村、河疃村迁入;1940年由寿光县中疃村迁入;1972年由寿光县西周疃村迁入。
朱姓 1953年,由寿光县西黑家子村迁入。
单姓 1953年,由寿光县北单家村迁入。
齐姓、杨姓清朝末年,由寿光县黑冢子村迁入。
袁姓 民国初年,由寿光县周家疃村迁入。
牟姓 1959年,由寿光县牟家营村迁入。
李姓 1940年,由寿光县朱家村迁入。
庄姓 1940年,由寿光县余粮店村迁入。
高姓 1940年,由寿光县道口乡迁入。
刘姓分别于1957年由寿光县田柳村迁入;1920年由寿光县半截河村迁入。
成姓 1930年,由今东营区成寨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双河村大部分土地由几户地主掌管,少数晚来户靠给地主干活,有的扛长工,有的打短工。1952年至1954年,由几名老党员带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不久又加入东方红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三面红旗,当时共产风、浮夸风盛行,造成了地区灾荒。1959年秋季,困难时期内涝,又紧接三年困难时期,集体食堂定量供应每人每天8大两,用野菜当代食品,生活极其困难。
1961年,中央贯彻农业发展六十条,实行生产大包干,多分自留地,村民在自己的自留地里种烟叶、地瓜、胡萝卜,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大包干政策对恢复农村经济起了决定性作用。三年困难时期,村内无一人因饥饿死亡。1964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工作队带领群众进行改碱种稻,使多年的盐碱地变成良田。1964年至1987年间,县城建设共占用双河村土地800亩。随着土地的减少和县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群众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为了解决群众吃饭问题,1965年,县政府在四号桩划给土地400亩。该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每年收获大豆、高粱5到6万公斤,每人每年能分大豆100公斤。群众用大豆到昌乐县南部换玉米,到五莲县日照县换瓜干,生活初步得到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走农副共同发展的道路。村内有10余亩蔬菜园,号称“东营油田蔬菜基地”。还有50辆拖拉机、12辆马力小型拖拉机及两辆骡马车跑运输,集体经济有了大的发展。1984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富裕劳力开始从事经商、办饭店、卖水果、办瓜子厂用拖拉机、解放牌拖挂汽车搞运输等行业。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出台了多项富民政策,使民营经济快速崛起。村内有不少村民先后办起了运输大船、大型面粉厂、铝塑钢窗厂、承建大楼、经营肉食、油料储存、油罐车运输、客运公司等经营项目。在民营带头人的带领和经济的拉动下,村民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农业免除了农业税,粮食种植按面积享受政府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目前,全村99%的村民盖有砖瓦结构四合院,90%的户在城区给子女购买了楼房,90%的户有家庭轿车,手机、电话、电脑、网络基本普及,农民衣食住行步入了小康。
知名人士
杨臣贤 1948年7月生,1967年入党,1963年入伍,1979年转业,历任惠民地区公安处外勤、内勤副科长;西藏自治区公安厅一处处长;惠民地区公安处副处长;滨州市国家安全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冠军 1949年,随解放大军南下到安徽工作。曾任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
王默英 女,1953年前,任垦利县第五区妇女干部。1953年后,去安徽省工作,任安徽省省委招待所所长。
杨克明 1954年9月生,1974年入伍,1976年6月入党。1982年转业,历任垦利县检察院监管所所长,市人民检察院监察处处长。
齐立信 1954年10月生,1972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历任垦利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机要局局长;东营市委办公室科长、助理调研员、副主任;东营市招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市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主任、市境外招商中心主任;东营市政协副秘书长。2015年退休。
张增新 1961年6月生,1984年3月入党。历任垦利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科长;垦利县委调研室办事员;垦利县农委副主任;垦利县永安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垦利县建林乡党委书记;垦利县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农机局局长;垦利县建设局局长、党委书记;垦利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垦利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开发区管理会主任。现任垦利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张新林 1969年6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93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东营市卫生防疫站医师、主管医师、副科长;东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淄博市食品药品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东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共河口区委常委(挂职)。
李春兰 女,历任垦利县卫生局副局长;东营市委老干部局服务科副科长;东营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副调研员。
大事记
1.1913年,春夏之交,大旱,蝗灾严重,农田大部绝产。
2.1914年,境内男性民众开始剪辫子。
3.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26万余人,配以飞机、汽车、大炮,以垦利为重点,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4.1974年,村内安上自来水,由村集体供水,至1990年,自来水管线到户。
5.1988年10月,双河村成为农转非村。同年,首次按城市居民定量标准供应商品粮。
6.1990年,投资262万元,兴建办公楼1栋,建筑面积530平方米。该楼时为全县村级单位第一楼。
7.1998年,投资21万元,对新村、老村、北屋子,硬化路面3800平方米。
8.2005年,投资22万元,在新村前建老年活动广场1处。
9.2006年,新村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东西路面1200平方米。同年始,每年中秋节、春节每人分福利面粉1袋、豆油1桶。
光荣榜
1.1992年,该村被市政府授予“人均纯收入1500元村”称号。
2.2007年,该村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级小康文明村”称号。
3.2012年,该村被省爱卫会授予“省级卫生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袁景文(1983.1-1997.3)
孙善堂(1997.4-2000.12)
宋江美(女,2001.1-2003.3,镇派干部挂职)
张增玉(2003.3-2007.12)
王光亮(2008.1-2011.5)
孙胜军(2011.5-)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张洪三(1986.3-1998.12)
袁德福(1999.1--2001.12)
王光亮(2002.1-2004.12)
张增玉(2005.1—2007.12)
王光亮(2008.1-2011.5)
张洪玉(2011.5-2014.12)
牟忠福(2014.12—)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