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盖村

关键词:

  高盖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部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1′,东经118°34′。南倚德州路,北与西麻王村相邻,东与胜利油田钻井农副业五公司相望,西与李王村相连。庐山路由村中贯通南北。全村306户,782口人,皆汉族。土地面积3380亩。受大陆性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因土地碱化,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莲藕、棉花等。淡水养殖一直是村民发家致富的项目之一,1996年达到鼎盛时期,全村精养面积达200余亩,总产达900余吨,系垦利第一个养鱼专业村。

村名来历

  1732年(清雍正末年),高金、高银从利津县北关迁此居住,故得名“高家院”,亦称“高家屋子”。19世纪中叶,王桐林从今东营区红卫村迁此,取名“王桐林屋子”。之后,又有盖姓由今郝家镇大务村迁此居住,得名“盖家屋子”。1947年土地改革时,高家屋子、盖家屋子、王桐林屋子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因高、盖两姓居多,故更名为“高盖村”,村名沿用至今。1958年立高盖大队,1984年建高盖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高、盖、王、薛、商、尚、张、解、周、康、伊、赵12姓。

  高姓1732年,由利津县北关迁入。

  盖姓1832年,由今郝家镇大务村迁入。

  王姓1832年,由今东营区红卫村迁入。

  薛姓1932年,由今董集镇薛家村迁入。

  解姓1949年,由临沂石家沟迁入。

  商姓1938年,由今东营区史口镇迁入。

  尚姓1951年,由今胜坨镇尚庄村迁入。

  周姓1940年,由今东营区周家迁入。

  康姓1947年,由今东营区辛镇迁入。

  伊姓1966年,由桓台县伊家村迁入。

  赵姓由今东营区小赵家迁入(迁人时间不详)。

经济发展状况

  1941年前,广大农民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此。当时的高盖村,地处交通要道,是北下利津洼,南上寿光、广饶的必经之路。村内设有马车店,供南北来往客商吃饭住宿。一度经济较为繁荣。但由于土地制度的不合理,土地掌握在早来的人手里,大部分农民只能租种别人的土地或开垦少量的荒地维持生计,广大贫苦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大面积的荒洼、淤地被垦殖,但因缺乏水利设施,受旱、涝制约严重,加之蝗虫灾害连年发生,农业发展仍很迟缓。1958年至1961年,因受“左”的错误影响,浮夸风盛行,同时大搞形式主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造成极大地浪费,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农业产量和农村经济明显下降,农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1963年后,在经济调整的基础上,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经营单一,农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农村经济下滑。农民辛苦劳作一年,还要靠吃国家返销粮维持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连年提高。1980年后,因地制宜,扩种水稻,亩产量达到350公斤以上。1986年,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坑洼地片从事淡水养殖,到1995年,全村淡水养殖户达到30余户,由原来的“四大家鱼”向名、优、特改进,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996年,全村仅革胡子鲶鱼,精养面积达到200余亩,产量达900吨,纯收入达到180万元,靠养鱼一项,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鱼专业村。为壮大集体经济,发挥依靠油田的优势,村内相继成立了建筑队、安装队、土方工程队、环保队、装饰队、餐饮服务、经商10余户,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村拥有车辆100余部,其中大型工程车27部,家庭小轿车80余部。已有131户村民搬进了新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彩电、冰箱、电动车、摩托车已普及所有农户,村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15004元。

知名人士

  高青松  1955年7月生,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三官庙学校教师;高盖公社文书;西张公社团委书记,党委秘书,党委委员;垦利镇纪检委员,副镇长;西宋乡乡长,党委副书记;县民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兼地名办主任;县工商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市工商局东营分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市工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薛松亮  1979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高盖公社财政所长、党委委员、副镇长;东营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东营区政法委副书记;东营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村居改造办党组书记、主任,区辛店办事处办公室主任,区商贸园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市委党校工会副主席(副处级)。

大事记

  1.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大疫流行,死人甚多。

  2.1889年(光绪十五年),岁大饥,贫民多食草种糠壳,有的碾碎屋上败草充饥。

  3.1913年,春夏之交,大旱,蝗灾严重,农田大部绝产。

  4.1914年,境内男性民众开始剪辫子。

  5.1943年9月,成立高盖村大集,每月的一、六为统一集日,至1985年11月撤销。同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村民王春谈被日军用刺刀刺死。

  6.1956年6月,建立高盖乡,机关驻地高盖村。

  7.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造成大涝,农田基本绝产。

  8.1969年7月18日中午,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9.1975年,全村安装有线广播。

  10.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多数村民住抗震棚数日。同年,投资20万元,开挖村南水库100亩解决了人畜及部分农田用水。

  11.1980年,实现全村通电,解决了村民照明难题。

  12.1982年,为每户村民补贴购买电视,成为高盖乡第一个电视村。

  13.1983年,村“两委”协调胜利油田,挖村东北大水库1座。

  14.1984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展莲藕种植。同年,村内修筑贯通东西柏油路1条;为本大队东盖自然村修筑柏油路1条,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15.1988年,埋设地下水管线,将自来水引入村内。

  16.1989年,村民在自己稻田地内进行养鱼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鱼粮双丰收。

  17.1990年,在村南建蔬菜大棚16个。

  18.1998年,投资20万元,开发上农下渔农田200亩。

  19.2000年,投资22万元,建设村小学,建平房18间,院墙260米,同年,实现了全村户户通自来水。

  20.2001年,开始新村规划,2002年开始建设,新村规划区能容纳300户入住,现已入住131户。

  21.2007年7月26日,全省沼气现场会在高盖村召开。

  22.2008年,新村修筑柏油路1206米,衬砌地沟1206米,修建健身广场1处,并建设进村桥1座。

  23.2013年,完成新村后街硬化、排水沟衬砌等设施。

  24.2014年,新村南大门、西大门落成,改善了村容村貌。同年,新架设增压线路配套设施,解决了村民用电供应不足的问题。

光荣榜

  1.1991年5月,该村妇代会被市妇联授予“先进妇代会”称号。

  2.2002年3月,该村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渔业先进村”称号。

  3.2003年3月,该村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渔业模范村”称号

  4.2004年3月,该村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渔业模范村”称号。

  5.2006年2月,该村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渔业生产先进村”称号。

  6.2008年3月,该村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渔业示范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张乃生(1944.1—1946.12)

  高汉三(1946.12-1974.12)

  高文然(1974.12-1978.12)

  高俊民(1978.12-1982.12)

  高丰林(1982.12-2004.12)

  高敬国(2004.12-2013.11)

  苟延涛(2013.11-2014.12,街道下派干部挂职)

  高洪玉(200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春夫(1959.1-1965.12)

  高秀堂(1965.12-1972.2)

  解奎伍(1972.12-1976.12)

  高丰林(1976.12-1983.12)

  商立功(1983.12-1997.12)

  高敬国(1997.12-2007.12)

  高明清(2007.12-2011.12)

  薛松民(2011.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