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户村

关键词:

  补户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7.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东经118°37′。东与邵家村相近,西与联合村相邻,南与苍州村相望,北倚黄河大坝。全村有41户,108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50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亩。因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村名来历

  1923年,左瑞来、左春田等6户村民由利津县左家庄迁此建村。因迁居时间晚于已经建村的左家庄村民,家境贫寒,未入居左家庄,而在左家庄东建村,系后补之户,因此得名“补户”。1984年,成立补户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左、崔、王、张、寇、杨、霍、李8姓。

  左姓1945年,由利津县左家庄迁入。

  崔姓1945年,由利津县汀河一村迁入

  王姓1945年,由利津县王家庄迁入。

  张姓1945年,由河北省南宫迁入。

  寇姓1945年,由利津县寇家庄子迁入。

  杨姓1945年,由寿光县崔家庄子迁入

  霍姓1956年,由利津县新庄村迁入。

  李姓1945年,由利津县城关西李家官庄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1941年垦区解放前,此地地主、富农人均占有土地大大高于贫雇农。由于土地严重不均,广大农民缺少土地,生活极度贫苦,只得向地主租地或借高利贷、当雇工以维持生活。

  1942年,中共清河区党委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二五减租分半减息”的土地政策,启发雇、佃、贫农认识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地主的阶级觉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起来要求减租减息和增加工资。

  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改变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至1946年底,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土地改革,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互助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本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完成了本村对农业的改造,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粮食生产,不少农民收入下降。

  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把基层的政权组织与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合为一体,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大刮“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命令风和特殊风”,随意虚报产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产队一律办集体食堂,让农民吃大锅饭。次年,粮食紧缺,不少农民因挨饿得了浮肿病,农民生活陷入困境。“文化大革命”期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收回自留地,严禁农民搞家庭副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只能靠吃国家返销粮度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有了生产自主经营权,由此彻底取消了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业生产经济体制,打破多年计划经济的模式,因地制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扩种经济作物,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自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个人潜能,宜种则种,宜工则工,把有限的土地转让给少数人经营,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据统计,全村85%以上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外出务工经商、运输,搞成片养殖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经济收入连年上升,农民生活逐年改善。

  目前,全村拥有家庭轿车15辆,约占全村户数的40%,大型货车4辆,有13户进城购买了楼房。家用电器户户齐全,家家有存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村民娱乐有场所,健身有器材,出门柏油路,夜晚灯照明。村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知名人士

  左兰村 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后随军南下,曾任浙江省永河县公安局长、永嘉县检察院任检察长。2014年6月病故。

  王育贤 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后随军南下,曾任重庆市奉节县县长,后任奉节县政协主席。离休。

  寇学文 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随军南下,后任浙江省龙门林场场长,离休。

  左殿英 中共党员,1961年,在广饶一中保送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196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3882部队,当时是全县第一个女空军战士。

  王树贞1950年8月生,1969年2月入伍。1970年10月转业。历任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县外贸公司人秘股股长,高盖乡党委副书记、书记,利镇党委书记;市黄河农场剧场长,党委副书记场长、党委书记;市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处级)。

  左殿祥1970年,全县推荐的第一个清华大学生,1973年毕业,在垦利县水利局工作,高级工程师。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

  2.1947年,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分得了土地。

  3.1949年,村成立小学,周边联合,朱家、十八户、复新等村适龄儿童到此就读。

  4.1958年,刮“五风”,全村吃大食堂,1960年下半年食堂停办。

  5.1961年秋,村小学重建,至1900年小学合并于联合村。同年11月至1964年11月,全村由一个生产队分成两个生产队。

  6.1965年,两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至今。同年,政府在四号桩(今仙河镇东),划给本村土地400余亩耕种20余年,为解决群众生活和发展集体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70年,十八户闸放水淤地,本村由原址西迁至联合村东现住址。

  8.1979年,政府在黄河以北,北林站处拨给本村300余亩土地,后于1990年划出。

  9.1990年,全村通电,村民从此用上了电灯照明。

  10.1996年,全村安上屋檐接水设备,不再用车拉水。

  12.2001年,村自来水管线接入管网,村民用上自来水。

  12.2002年,县卫生局出资,帮助村购买小尾寒羊100余只。

  13.2006年,村建起文化大院。

  14.2008年,村内修筑柏油路500米。

  15.2014年,村建设文化广场一处,购置健身器材13套,安装路灯8盏。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左宝田(1949-1954.11)

  左成田(1954.11-1966.11)

  张华三(1966.11-1972.1)

  左成田(1972.11-1974.11)

  仲吉增(2004.3-2009.3)

  耿敬利(2009.3—)(镇派干部挂职)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左宝田(1949-1954.11)

  左成田(1954.11-1966.11)

  王树贞(1966.1-1967.10)

  崔业兴(1967.11-1960.11)

  王育能(1969.11-1970.11)

  张华三(1970.11-1972.11)

  左成田(1972.11-1974.11)

  左佃义(1974.11-1975.11)

  左佃俊(1975.11-1978.11)

  左洪友(1978.11-1985.3)

  左洪德(1985.3-)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