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村
六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中部,西距街道办事处驻地38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36′,东经118035′。北靠七干干渠,东与七村相连,南与振兴路相接,西与南尚屋村相望。全村有192户,52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1810亩,其中可耕地990亩,村庄占地240亩,黄河口飞地(指隶居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695亩(出租)。村内种植业以水稻、玉米、棉花、冬枣为主,兼营劳务输出、汽车运输、个体服务等第三产业。010181)圆太
村名来历
1935年,山东省政府从鲁西梁山等县迁民于此建村,按统一序数命名为“二十六村”,1945年后,改称“六村”。1958年立六村大队,1984年建六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张、王、李、梁、郝、闫、孟、魏、亓、田、任、侯、杨、罗、韦、戴、尚、段、蒋、于、唐、赵、孙、陈25姓。
张姓1935年,由梁山县小营村迁入。
王姓1935年,由梁山县许楼村迁入。
李姓1935年,由梁山县馆驿村迁入
梁姓1935年,由梁山县田店村迁入。
郝姓1935年,由梁山县郝庄村迁入。
闫姓1935年,由东平县三河堤村迁入。
孟姓1935年,由东平县孟庄村迁入
魏姓1935年,由东平县李研村迁入。
亓姓1935年,由梁山县亓庄村迁入。
田姓1935年,由梁山县田店村迁入。
任姓1935年,由梁山县任庄村迁入。
刘姓1935年,由梁山县许楼村迁入。
侯姓1935年,由梁山县馆驿村迁入。
杨姓1935年,由梁山县田代村迁入。
罗姓1935年,由平阴县迁入。
韦姓1935年,由曲阜县迁入。
戴姓1935年,由梁山县侯庄村迁入。
尚姓1935年,由东平县迁入。
段姓1935年,由东平县迁入。
蒋姓1944年,由东平县李研村迁入
于姓1950年,由梁山县田店村迁入。
唐姓1952年,由梁山县许寿村迁入。
赵姓1965年,由海阳县迁入。
孙姓1966年,由本县羊栏村迁入
陈姓1970年,由东平县陈楼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境域黄河携带泥沙,淤积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荆柳遍野,杂草丛生。20世纪30年代初,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榘从鲁西南的梁山、东平等县将部分移民迁至此地。时为移民“二十六村”的100户人家,由此安家落户、垦荒种地和繁衍生息。据传,1935年立村初,由省政府按“名”(一个劳动力为“一名”)划分土地,每户有一个劳动力就能分得土地约27亩。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笨重而落后,仅是靠广种薄收。粮食作物多种植大豆、小麦、高粱、玉米,靠天吃饭。境内多旱少雨,又无水浇条件,粮食亩产在50公斤左右,农民收入很低。随着迁民的日趋增多,村内不少农户还在周边左家庄的人力市场上找活、领活干,仅靠扛长工、打短工挣来的粮食维持生计。如遇灾荒之年和婚、丧、嫁、娶,人们只好靠亲戚帮衬或借高利贷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互助组、农业合作化时期和人民公社改天换地的生产斗争,农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但因农村经济体制的制约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及自然灾害的重大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只抓革命,不管生产,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微薄。作物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亩产量仅有30~50公斤,人均收入在最好的年份也不超过几十元。加之农村实行“人七劳三”分配政策,工分不值钱,一年到头人均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不足180公斤
20世纪70年代初,民丰公社在黄河堤坝上建起扬水站,开挖了一、二、三分干,村内引来黄河水。从此,开发种植水稻,六村当年开发种植水稻350亩,水稻亩产量达350公斤。从此,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的致富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村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村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集体抓住镇“六村片”联合开发的机遇,通过整平土地,配套沟渠和精选良种,科学施肥,科学管理,从而使村北开发片近300亩水稻喜获丰收。水稻亩产猛增到600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达吨粮以上。
目前,全村除少数劳动力种地外,其余劳动力大都在工厂打工,从事绿化、工程、公路维修、汽车运输还有的干个体老板。全村有大型运输车6辆,家用轿车80余辆,电动三轮基本普及。99%的村民盖有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30多户村民在城区购买了楼房,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衣食住行奔向了小康。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6元。
知名人士
张松1963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1年人伍,《东营日报》社记者部主任、主任记者、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宣传委员会委员。
大事记
1.1940年,村内建有小学一处,取名“六村小学”。
2.1954年,村内曾成立小学“高级班”一个(只到五年级,没有六年级班)。
3.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降雨量达6576毫米,庄稼颗粒无收。
4.1965年,全村50%的农户回迁梁山老家居住。
5.1972年,全村开发种植水稻350亩。
6.1975年,村民用上电灯照明,同时,村集体办起了加工磨、面粉厂。
7.1974年至1979年,村内建有中学一处,设有初中、高中教学班。学生来自北尚屋、南尚屋、六村(该三个自然村为一个大队)及部分外大队的学生。
8.1976年7月,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村内震感强烈,部分房屋倒塌严重。是年8月,村内进驻第一批来自五一农场的知青23名。
9.1977年8月,黄河农场知青7人进驻该村。
10.1982年,原同属一个大队(六村大队)的北尚屋、南尚屋两村分别分出,各自成立独立大队。同年,村内土地开始承包到户。
11.2003年,村集体投资20余万元,建设文化大院一处,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同年,新建文化广场一个,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12.2009年起,村民每年人均享受省政府水库移民搬迁补贴费600元。
13.2014年,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
光荣榜
2010年,该村被市爱卫会授予“市级卫生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田焕忠(1958.1-1959.7)
田焕新(1959.7—1959.12)
段吉昌(1960.1-1962.12)
任宪元(1963.1-1964.12)
张士元(1965.1-1984.3)
亓立亭(1984.4-1994.3)
田焕常(1994.4-1998.12)
孟昭君(1999.1—2004.12)
韦连朋(20051-2007.12)
孟昭君(2008.1—2014.12)
闫纪国(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寇光玉(1965.1—1981.12)
田焕常(1982.1-1993.12)
韦连朋(1994.1-1998.12)
任有明(1999.1-2007.12)
孟昭君(2008.1—2011.5)
闫纪国(2011.5-2014.12)
蒋世玲(2014.12-)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