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户村
十八户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3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039′,东经118°38′。南与复新村相邻,北倚黄河大坝,东与大山村相近,西与朱家村相望。全村210户,709口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2127亩,其中可耕地1500亩,土地盐碱化较重。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主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棉花、莲藕为主。
村名来历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8户村民从利津县董王庄(今老董)迁此建村,由此得名“十八户”。1929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灾民寄居他乡。1938年,又有50多户移民从利津县董王庄(今老董)迁此散居于旧村址周围,仍称“十八户”。1943年立村时,住户分布形成前(南)、后(北)两个自然村,本村以方位得名“前十八户”。1970年因引黄淤灌土地,后十八户并入本村而统称“十八户”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张、王、李、赵、刘、薛、牛、马、巴、高、许、冯、任、崔、宋、孟、郭、盖、何、杨、单、吴24姓。
张姓1941年前,由利津县迁入。
李姓1941年前,由利津县老董迁入
赵姓1941年前,由寿光县迁入。
巴姓1941年后,由今胜坨镇迁入。
郭姓1941年前,由寿光县迁入。
盖姓1941年前,由今胜坨镇宁海村迁入。
单姓1941年前,由寿光县迁入。
刘姓1938年,由利津老董家迁入。
薛姓1941年,由今胜坨镇宁海村迁入。
牛姓1943年,由利津迁入。
马姓1948年,由利津盐窝迁入。
高姓1941年,由利津迁入
冯姓1940年,由寿光侯镇迁入。
许姓1947年,由垦利宁海迁入。
任姓1972年,由寿光迁入。
崔姓1941年,由垦利董集迁入。
宋姓1940年,由寿光迁入。
孟姓1942年,由寿光迁入。
吴姓1941年,由寿光迁入。
王姓1942年,由寿光迁入。
何姓1944年,由寿光迁入。
杨姓1940年,由寿光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垦区解放前,这里属利津县管辖,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苛捐杂税繁重,地痞土匪不时扰民,农民生产低、生活困苦,日子难熬。
垦区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劳动热情高涨,自愿组织起互助组、初级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民的生产生活较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缺乏发展农业的必要设施,只能靠天吃饭。如遇灾年,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大跃进口号的鼓舞下,农民的生产热情一度高涨。但由于公社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大二公”的政策,并大搞虚报浮夸,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文
化大革命”的十年间,由于受“左”的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农民的自留地、家庭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生产上的大“跃进”,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使农村经济下滑,农民生活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昔日的荒碱地,经过配套、整平,变成了稳产、高产的稻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低洼地,变成了亩产数千斤的高产田。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机耕、机播、机收代替了旧式的耠子、梨、耧、耙,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力。除少数人种地外,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有的经商、有的运输、有的出海捕捞、有的搞土方工程当起了老板,农业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免除农业税,对种粮棉户按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大型农机下乡都有现金补贴;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提倡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党的好政策使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收入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农民经商、搞运输、土方工程、出海捕捞多渠道发展经济。
目前,全村拥有大型海上捕捞渔船50余只,运输车、挖掘机20余台,70%的家庭拥有小轿车,大部分年轻小伙进城住上了楼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90元。
知名人士
张和烈 曾任利津县县长,后调济南军区马场任场长,离休。
宋之全 南下干部,曾任某部队团政委,后调福建棉麻公司工作。
张竹林1952年3月生,1971年入伍。历任沈阳军区第十六军战士、副班长、班长,军械训练大队副大队长,军备后勤办事处副主任(副师级);解放军装备部武汉军事代表局局长(正师级)。
张盛林1954年3月生,1970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武警山东惠民支队排长、干事、教导队长、后勤处副处长、武警山东总队后勤部部长(副师级);武警新疆总队后勤部部长(正师级);武警安徽总队副队长(正师级)。
张友林1965年2月生,1982年11月入伍。历任大连陆军学院汽车士官训练大队十队副队长、队长;沈阳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勤务教研室副主任、后勤处处长;沈阳军区某部副部长等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革命烈士
古培华1929年生,1948年入伍,志愿军20军59师175团战士。1950年12月在朝鲜咸南牺牲。
王福祯1930年生,1948年9月入伍,志愿军20军59师175团2连战士。1952年在朝鲜上甘岭战斗中牺牲。
张志敬1926年生,1945年9月入伍,志愿军59师战士。1950年朝鲜战斗中失踪,被追认为烈士。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本村粮食被抢。
2.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造成大涝,庄稼颗粒无收。
3.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境内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涌出黑水、泥沙,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4.1970年,十八户引黄闸建成,连续三年放水淤地。
5.1986年,架设低压线路,全村通电。
6.1988年,土地整平配套,引用黄河水,改碱种稻。
7.1989年,建设砖瓦结构学校一处。
8.1993年,铺设自来水管线,村民喝上自来水。
9.1995年,村党支部书记张茂林,代表黄河入海口群众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同年,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上粮下渔项目改造完成。
10.1996年,村投资30余万元,开挖占地280亩水库一座,使村前土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的稻田。
11.1999年,在市土地局的帮扶下,修筑村内东西柏油路两条计1000米;外接干道柏油路2000米。
12.2007年,投资3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卫生室5间。
光荣榜
1.1991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2.1995年3月,该村被县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3.1999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创三好农村先进党支部称号。
4.2001年8月,该村被县政府授予“文明进农家示范单位”称号。
5.2003年11月,该村被省民政厅授予“村民自治模范村”称号。
6.2005年3月,该村被县政府授予“平安村”称号。
同年3月,该村被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合格村”称号。
同年3月,该村被县政府授予“十佳群众体育之家”称号。
7.2006年2月,该村妇委会被县政府授予“优秀巾帼文明队”称号。
同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8.2007年7月,该村被市委授予“平安建设先进村”称号。
9.2008年3月,该村被县委授予“综合治理模范村”称号。
同年5月,该村被县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
同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称号。
10.2009年,该村被市委授予“平安建设模范村”称号。
112011年4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人口与计生模范村”称号。
同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12.2014年,该村被省政府授予“生态文明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李玉棠(1955.3-1957.8)
张星寿(1957.9-1960.2)
单清道(1960.3-1974.8)
张守成(1974.9-1977.7)
张茂林(1977.8-)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张守成(1961.2-1974.8)
张茂林(1974.9-1977.8)
刘宝民(1977.9-1995.8)
杨希祥(19959-1998.8)
张茂林(1998.8-)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