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村

关键词:

  邵家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东经11837′。东与崔家村毗邻,西与联合村相邻,北与朱家村相连,南与苍州村相望。全村260户,571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250亩,其中耕地1700亩。土质属沙碱性。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村名来历

  1937年,张怀荣从利津县左家庄迁此建村,始系种地屋子,故得名“张怀荣屋子”。1941年,利津县左家庄邵登迎迁入,1943年,邵登迎当行政村村长,故改名“邵登迎屋子”。后渐改称“邵家”。1958年立邵家大队,1984年建邵家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郡、张、李、刘、郭、高、赵、杨、宋9姓。

  邵姓1941年,由利津县迁入。

  张姓1937年,由利津县迁入。

  李姓1938年,由利津县迁入。

  刘姓1937年,由利津县迁入。

  郭姓1948年,由利津县迁入。

  高姓1943年,由利津县迁入。

  赵姓1951年,由利津县迁入。

  杨姓1946年,由寿光县迁入。

  宋姓1953年,由广饶县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但农民所拥有的土地较少,大部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农民为了生存,只能靠扛长工、打短工或租种别人的土地维持生活。由于耕作条件落后,靠天吃饭,农民生活很不稳定,如遇灾年,只能是离乡背井,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移民的增加,大面积的荒洼、淤地被垦殖,农民分得了土地,耕作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农业生产较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因缺乏水利设施,受旱、涝灾害的制约,农业生产发展仍很迟缓,农民生活水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一大二公”的政策,并大搞虚报浮夸,放“高产卫星”,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十年“文化大革命”,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兴修水利,科学种田,采用良种,农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粮食产量、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农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正在全面奔向小康。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农民种粮按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购买大型农机都有现金补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

  当前,农业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多数人从事第二、三产业,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经商、有的搞起了养殖业,形成经济收入多样化。全村现有小轿车50余辆,有68户在城区购买了楼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7元。经济收入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的大改变。

非遗特产

  黄河口草编黄河口草编是利用黄河口当地所产的优质草资源,就地取材,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垦利区一带的草编原料主要有芦苇、蒲草、茅草、麦秸、高粱秸秆等。主要草编产品有炕席、锅盖、蒲团、蒲靴、拖鞋、草帽、斗笠、蓑衣、提篮、果盒、杯套、盆垫、枕头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编手工艺品近年来受到市场青睐。草编技师以黄河口生长的植物枝条和庄稼秸秆为原料,以花鸟鱼虫为造型,经过扎、胚、削、剪、烤、粘、弯、上色等三十多道工序,编织成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作品立体型强,不变形、不褪色,绿色环保,体现了黄河口独特的文化魅力。邵家村村民张奎善作品《九龙壁》《中国龙》《花开富贵》等多次在省市级展览中获得金奖、银奖,黄河口草编技艺2008年、2009年分别入选东营市、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名人士

  刘和祥1953年7月生,1974年7月参加工作,任垦利县水利局技术员。1978年后,历任滨州市韩墩灌溉管理局灌溉科科员,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局副局长、局长,书记(副处级)滨州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

  刘庆祥1962年11月生,1980年11月入伍。1990年1月任邹平县人武部部长、军分区史志办主任;190年5月,调入滨州军分区工作;2013年1月,任河南三门峡义马市委常委、武装部政委;2005年1月,任惠民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高友良1954年9月生,1974年参加工作。历任垦利县西张公 社邵家村小学教师;国安海洋局北海分局检定室、北海监测中心业务科、北海分局物资设备处助理员;分局计划处副处长;北海分局装备处副处长;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

  张奎善1967年5月生,东营市工艺品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民间手艺制作大师”,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口草编技艺”传承人。其利用黄河口盛产的庄稼秸秆,纯手工编织而成的大型草编壁画“九龙壁”,全长11米,高24米,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大事记

  1.1986年,全村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2.2005年6月,县水利局和西宋乡政府集资20万元,安装输水管道,村民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3.2009年4月,县工商局和街道集资50万元,新修村内柏油路1700米,方便村民出行。

  4.2010年3月,村集体和群众集资16万元,新修村内柏油路1000米、衬砌地沟500米,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刘克功(1953-1965.3)

  李俊生(1965.3-1968.3)

  张汉稽(1968.3-1973.5)

  宋爱美(1973.5-1976.2)

  张汉杰(1976.2—1983.3)

  闫宝泉(1983.3-1984.3)

  张贞明(1984.3-1993.3)

  张贞久(1993.3-2014.12)

  张贞昌(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张兴和(1953.3-1965.3)

  张汉稽(1965.3-1968.3)

  张乃荣(1968.3-1973.5)

  张汉稽(1973.5-1976.2)

  闫宝泉(1976.2-1983.2)

  张贞明(1983.2-1984.2)

  闫宝泉(1984.2—1989.3)

  张贞久(1989.3-1993.3)

  张光文(1993.3—2014.12)

  张贞昌(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