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合村
南三合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部123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7′,东经11840′。南与牛圈村相邻,北与栾家村相望,东与稻改农场水库相接,西与东张村相近。全村25户,90口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1800亩,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近几年,由于土地逐年碱化严重,河蟹养殖是村主导产业。
村名来历
1935年,本县二区东北部小孤岛部分群众迁此种地,形成尹家楼、许王庄、牛圈三个自然村。1965年,为便于管理,3村并为一村,故得名“三合村”。1958年立三合大队,因在大三合、小三合村之南,便以村庄位置更名为南三合村。1984年建南三合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温、尹、杨、隋、郭、卢、黄、张8姓。
温姓1940年,由广饶县温家楼村迁入。
尹姓1935年,由博兴县尹家楼村迁入。
杨姓1938年,由广饶县湾杨村迁入。
隋姓1947年,由广饶县东隋村迁入。
郭姓1935年,由博兴县迟官村迁入。
卢姓1938年,由今东营区卢家村迁入。
黄姓1962年,由郓城县黄庙村迁入。
张姓1968年,由今垦利街道盐窝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所需大多来源于农业生产。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条件差,靠天吃饭,农民的经济收入很低。如遇婚、丧、嫁、娶或灾年,农民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只能举债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前有了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受当时政策的影响,将农民的自留地、生产工具、家庭副业收归社有。同时,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指挥生产,使生产秩序混乱,农业生产受到破坏。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中,虽然粮棉产量有所上升,但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增加很少,基本上是年年搞生产,户户吃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战略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之中,粮棉产量翻番增长。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针对本村土地实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由旱田改为水田,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1997年,为提高农民收入,引进河蟹养殖。到2000年,全村发展到880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按种粮面积给予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农业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贴;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
至2015年,全村拥有大型车2部,家庭小轿车9部,电动车、三轮车普及家家户户,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有5户进城购买了楼房。农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9元。
知名人士
卢维信1948年参加革命。华野第20军19师177团战士。参加过解放战争、浦东战役。全国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赴伊犁建设兵团工作,副军级,已离休。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
2.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达657.6毫米,造成大涝,农作物基本绝产。
3.1965年,牛圈、许王、尹家楼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队,得名“三合大队”。
4.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村内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5.19058月4日,十八户引黄放淤闸提闸放水,进行首次放淤试验。
6.1980年始,村庄由原址东迁500米现址。
同年,县修建水镇水库占去本村土地1100亩。
7.1990年,在县国税局的帮扶下,全村通电,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划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挖量池
8.2000年,全村土地统一划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挖蟹池880亩。
9.2003年9月,村内修柏油路1条,3200米,解决了雨天出行难的问题。
10.2005年,自来水达到户户通,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11.2014年,修建健身广场,购置器材12套,安装路灯6盏。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李吉林(1957.2-1960.11)
杨秀村(1960.11-1964.12)
国朋洲(1965.1-1974.12)
王寿仁(1975.1-1993.11)
周立明(1993.12-1999.12)
隋修宝(2000.1-)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周希增(1965.1-1974.12)
张茂增(1975.1-1993.11)
杨三良(1993.12-1996.12)
隋修宝(1997.1-)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