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子村

关键词:

  围子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7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6′,东经18°37′。东靠400亩公益林,南与合兴村相连,西与闫家村相接,北与苍州村相望。全村有72户,201人,皆汉族。土地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村内种植以玉米、棉花、大豆为主。同时兼营劳务输出、汽车运输、个体服务等第三产业。因受大陆性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

村名来历

  1929年,王槐家等部分农户从山东潍县来此垦荒种地并立村,因当时住地屋子,故称“王槐家屋子”。当时,土匪横行,黄河水泛滥。为了防止土匪抢劫及防水护村,在村周围筑起了土围子(护庄坝),由此得村名为“围子”。1958年建围子大队。1970年,围子村分出300余人迁到原西宋乡(今垦利街道)五七片立村称卫东村。

  1971年春,因该村在淤区列为搬迁村故由旧村址向西北方向迁移1.5公里处重建村。旧村搬迁时,全村时有62户,196人。1984年,建围子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王、李、张、宋、赵、杨、马、尹、董、武10姓。

  王姓1929年至1941年,分别由利津县、潍县迁入。

  李姓、尹姓1935年,由寿光县迁入

  张姓1941年,由寿光县迁入。

  宋姓、马姓1935年,由潍县迁入。

  赵姓1942年至1974年,分别由潍坊市、今垦利街道闫家村迁入。

  杨姓、马姓1941年,由金乡县迁入。

  董姓、武姓1945年,由利津县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王旬一家即占有土地达7000余亩。广大农民土地较少,甚至没有土地。当时的农民主要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多种大豆、高粱、小麦、玉米及五谷杂粮等。由于缺乏水浇条件,只有人种天收,靠天吃饭,农民的经济收入很低。如遇大灾之年和婚、丧、嫁、娶,人们只好求亲靠友,甚至还有的靠借高利贷(即粮食“借一还三”),来维持生活。粮食亩产长期停留在30~80公斤,缴粮纳税后,所剩无几。常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和提高。但因受农村经济制度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公社化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年年抓生产,户户靠供应”的现实,农民的温饱问题一致得不到彻底解决。

  1971年前,村内主产小麦,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同时还兼种玉米、大豆及小杂粮,由于当时缺少水浇条件,只能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小麦亩产仅有50公斤左右。其余杂粮在30~40公斤徘徊。1971年后,十八户闸门放淤后,因村内土地紧靠河门,致使飞沙严重,土地无法耕种,群众无法生活。在此情况下,在时任村支部书记马金奎的带领下,全村种上了近千余亩的防风林,耗时三至四年的时间,防沙林的防风固沙作用明显提升,人们从此深耕细作,种植了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猛增,由放淤前粮食亩产30~40公斤,提高到亩产40公斤以上。放淤后前后,人均增收500余元。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彻底取消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生产靠集体经营管理的体制。2006年,中央发布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对种粮户按面积实行直补。家电下乡、大型农业机械下乡均有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个体经济发展迅速除种地的少数劳力外,其余劳力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搞运输,有的千个体老板。从事个体经营及外出打工的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70%以上。

  现在,全村有六轮运输汽车3辆,家庭轿车30余辆。九粮王酒厂一处,养猪2户,养羊200只以上规模的1户。村民土地承包70亩以上的大户4户,99%的村民盖上砖瓦结构四合院,有12户在城区买了楼房。人人有手机、家家有彩电。自来水、柏油路户户通。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4元。

知名人士

  韩文元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自1984年7月起,一直从事交通工程领域的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检测测试工作。1996年至2002年,任交通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质量技术负责人。现为该中心技术顾问、主任工程师、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注册评审员。

  杨明安1951年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转业后任东营市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纪委书记;主任、党委书记、联合会会长。2006年6月离任。

大事记

  1.1931年,开办油坊一处。占地面积10亩,有老式榨油机三台骡马车10辆。垦区解放后,小围子油坊归属渤海军区后勤部,起名“裕兴油坊”。1950年,张新区政府接管裕兴油坊。1952年,移县供销合作社管理,改名“小围子油坊加工厂”。1968年3月,坊迁往西张公社西张村,所有产权、设备归西张公社集体所有。

  2.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降雨量为657.6毫米,庄颗粒无收。

  3.1971年,因改碱放水淤地,致使村庄西迁1.5公里,搬迁到闫家村东建村。

  4.1976年7月,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村内部分房屋倒塌。同年对土地重新调整。

  5.1985年,为了防风固沙,村支部书记马金奎带领8户村民,承包了360亩土地植树造林,两年间全村造林1000多亩。马金奎个人植树126亩,成为山东省“植树造林状元”。

  6.1988年,村内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7.1989年,建设文化大院一处,占地550平方米

  8.1999年,村集体投资12万元,村内修柏油路3条,总长400米

  9.2000年,建养殖小区一处,占地75亩。招商引资建设酒厂一处占地3000平方米。

  10.2011年,村集体投资40余万元,衬砌地沟2000米,新建柏油路500米,户户通上水管。安装路灯26盏,修垃圾池2个,设垃圾桶10个。

  11.2014年,村集体投资90余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处,占地588平方米,建文化广场960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15套,道路硬化686平方米,新增垃圾箱4个,植树2600棵。

光荣榜

  1986年,马金奎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植树造林状元”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李希闵(1950.1-1970.12)

  马金奎(1971.1-1991.12)

  马金铃(1992.1-2004,12)

  王福兴(2005.1-2007.11)

  马金河(2007.12-2011.5)

  李培贞(20115-2014.12)

  王俊华(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马金河(1971.3-1976.2)

  张美华(1977.1-1979.12)

  马金河(1980.1-1994.1)

  李培贞(1994.1-2000.12)

  王福兴(2001.1-2007.1)

  马金河(2007.12-2011.5)

  李新栋(2011.5—)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