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合村

关键词:

  大三合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0′。北倚黃河大堤,南靠双宋路,东邻小三合村,西接西宋水库。全村有320户,1080人,皆汉族。土地面积600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700亩,主产棉花、玉米、小麦等作物。自1985年始,大力发展蛋鸡饲养,养鸡户最多时达110户,鸡存栏20万只,系垦利第一个蛋鸡养殖专业村。

村名来历

  1880年(清光绪六年),赵柱从利津县南岭村迁此居住生活,始系种地屋子,得名“赵屋”。1929年8月,黄河决口,灾民逃奔他乡。1946年,因在县政府拨补给烈士家属的土地上复建村,故得名“拨补地”。当地老百姓俗称“宝贝地”。1947年土地改革时,由宝贝地与附近两个自然村划为一个行政村,改名为“三合村”。1956年,三合行政村划分为二个行政村,便取名“大三合村”,另一个取名小合村”。1958年,立大三合大队,1984年建大三合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张、王、李、赵、袁、郭、荆、霍、纪、臣、刘、姜、单、康、付、岳、吴、牛、杨、孙、魏、宋、候、朱、毕、程、韩、安、崔29姓。

  王姓1908-1947年,由寿光县迁入。

  单姓分别由寿光县官庄村、利津县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赵姓1880年,由利津县南岭村迁入。

  袁姓1916-1968年,由寿光县迁入。

  郭姓1903年,由利津县毕家嘴村迁入。

  荆姓1915年,由桓台县荆家庄迁入。

  霍姓1923年,由利津县汀河村迁入。

  杨姓由寿光县余粮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牛姓由河北省南皮县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孙姓1918-1956年,由寿光县迁入。

  岳姓由利津县大广子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纪、臣、安、韩、张姓均由利津县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吴姓由寿光县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付姓由利津县庄科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刘姓1940-1976年,分别由利津县南岭村迁入,由寿光县余粮村迁入。

  康姓1913年,由广饶县迁入。

  毕姓1904-1969年,由利津县毕家嘴村迁入。

  程姓1944年,由今济南市历城区迁入。

  侯姓1942年,由寿光县侯镇村迁入

  崔姓1904-1911年,由利津县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农民是逃荒户,由于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挣点粮食糊口。当时由于都是开荒地,粮食单产不足百斤。如遇灾年,只能靠挖野菜充饥或外出逃荒要饭,生活极为艰苦。农民过着衣不遮体、吃糠咽菜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农民手里有了土地,生活水平较新中国成立前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生产资料,没有科学种田的意识,粮食

  生产徘徊不前。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统一核算。将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收归社有。同时,用大兵团作战方式指挥生产,实行“生产专业化、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家庭劳动社会化”,社员进食堂就餐。一段时间里,生产秩序混乱。加之十年“文化大革命”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抓阶级斗争,把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和自留地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割,致使村内生产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粮食产量较前无有明显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分田到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并采用了优良品种,科学测土施肥,粮食产量猛增。每年两季作物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民全部吃上了细米白面,顿顿有蔬菜,山珍海味也时常端上饭桌,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1985年开始,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家庭饲养业,发动群众饲养蛋鸡。到1997年,全村养鸡户达到10多户养鸡20万只,年产值达3600万元,纯利润4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三四千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帮助下,2008年,成立了大三合养鸡专业合作社:2009年,建立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处,小区内养鸡10万余只。

  2012年,该村响应上级号召,按照上级政策率先实行土地流转。把1600亩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耕种。至2015年,全村从事工、商、服务行业和外出务工的人员占全村总劳动力的80%,农业收人仅占家庭收入的20%左右。目前,全村有大型汽车15辆,轿车和面包车50多辆。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电动车、摩托车遍布家家户户。到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6元。

知名人士

  张孟海1951年10月生,滨州地区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1974年8月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长期从事海洋水产研究工作。1989年被评为滨州地区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0年被授予山东省首届青年科技奖,1998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袁义文1955年10月生,历任西宋中学教师、惠民地区教育局干部、滨州市职工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副调研员(副处级)。

  陈根田1953年9月生,历任大三合村团支部书记;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基层队队长;东营市工业局科员、科长;胜利油田油区办管理科科长,油区稽查支队支队长(副处级)。2013年退休。

  孙永春1957年5月生,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兼)。主要历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德州市市长,市委副书记烟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树芳1957年10月生,现任东营市安监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主要历任部队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区物价局检查所检查员、副所长;区油区办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市铁路道口安全办公室主任。

  崔洪泉1960年生,中共党员,1977年参加工作,1978年人北镇卫校学习,1988年晋升药剂师,1994年晋升副主任,2012年晋升主任药师(正高级),2013年起任东营市人民医院外科党总支书记。

  孙乐春1963年4月生,现任政协东营市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主要历任垦利团县委副书记、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党总支书记;东营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市广电局副局长;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党组成员。

  李明1970年10月生,教授、博士,1998年8月参加工作,美州职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主任;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东营市人社局副局长。

  朱孝舟1906年生,1940年人伍,1946年在垦利县河滨区杏村牲,辆性时职务为村长,追认为烈士。

  陈云德1927年生,1946年入伍,华野10纵28师排长。1947年在泰安牺牲。

  崔结实1928年生,10948年2月人伍,志愿军20军59师176线上。1950年10月在朝鲜辆牲。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军对垦区进行了21天“大扫荡”。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深受其害。

  2.1964年农历七月,连降暴雨,农田被淹,粮食绝产。

  3.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全部包产到户,农民有了自由种植权。同年,村内通上了电,解决了村民照明问题。部分农户买上了电视机

  4.1996年,在市公路局第九批驻村小组的帮扶下多方筹集资金首次铺设柏油路二纵一横的主要干道2.5公里。新建一处文化大院并进行了村庄绿化

  5.1998年,在市公路局第十批驻村工作组的支持和帮助下,村民跃集资安装了自来水管道。

  6.2005年,市国税局第十三批驻村工作组,为该村修柏油路2.4公里,衬砌排水沟4600米。进行文化大院装修,跨越黄河大坝改造自来水管线。

  7.2006年,村内重修输水管道,引县政府修建的永镇水库统供水。

  8.2007年,市国税局第十四批帮扶工作组进村。在包村工作组的支持和村委的努力下,集资100万元,硬化了全村所有的大街小巷。并建成了标准化的养鸡小区和食用菌栽培小区。

  9.2010年4月,市文化局和县文化局共同为“大三合庄户剧团挂牌剪彩。

  10.从2007年至2014年春节,村连续8年举办春节文艺晚会,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拍摄了微型电视剧“文化大院那些事”和“我村的姜赶趟”等。

  11.2011年至2014年,县政协帮助下,装修文化大院,建成灯光广场,进行排水沟衬砌。

光荣榜

  1.1995年,该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东营市养鸡冠军村”荣誉称号。

  2.2009年,该村养鸡小区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标准养殖小区”称号。

  3.2011年,该村党支部被市委授予“东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年,该村被县委授予“十佳红旗团队”荣誉称号。同年,该村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联基层建设示范村”称号。

  4.2012年,该村被省妇联授予“妇女专业合作社示范村”称号。同年,该村被市政府授予“平安东营建设先进村”称号。

  5.2013年,该村被市政府授予东营“十佳村居”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袁言兴(1947-1949)

  付振升(1950-1957)

  王洪明(1958-1966)

  付连灯(196-1978.9)

  王洪明(1978.10-1979.11)

  李树岗(1979.11-2004.1)

  刘春华(2004.11-)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袁言家(1949-1954)

  王从禹(1955-1958)

  陈凤伍(1959-1990.11)

  王吉春(1990.11-200.11)

  刘春华(2004.11-)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