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宋村

关键词:

  西宋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4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1′。东与东宋村相连,西与小三河村相近,北与二十一户村相邻,南与胜合村相望。全村460户,1214人,除两人是壮族外,其余皆汉族。土地总面积9214亩,其中耕地面积5362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村名来历

  1911年,今胜坨镇宋家村宋东涛、宋东汉兄弟二人带领全家来此开荒种地,哥哥宋东涛居东边、弟弟宋东汉在西边掘地屋子居住。1920年开始,到这里来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先后有沾化、利津、广饶、寿光、博兴等县的灾民来到这里,后来逐渐扩大到益都、潍县、昌邑、章丘、泗水、莘县、梁山等地的灾民也来到这里。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将种地屋子逐步改建成秫秸屋,有的还形成了有里有外的农家小院。宋氏两兄弟的小院相对好一些,因此将西边宋东汉屋子起名“宋家院”。后宋家院户数增加,建起了农贸市场。1942年,原黄河故道河滩中的锅腔子、杏子园、茅丝坨等村12户居民搬往宋家院居住。1949年东宋村成立,原宋家院正式更名“西宋家院”,后来简称“西宋村”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米、尹、牟、王、高、张、李、仉、刘、吴、朱、侯、黄、单、郑、田、薄、胡、扈、马、樊、李、仉、刘、吴、朱、侯、黄、单、郑、袁、路、赵、孝、耿、吕、孔、徐、孙、郭、于、周、姜、魏、陈、杨、巴、方、丁、许、盖、崔、荆、曹45姓。

  宋姓 1911-1942年,分别由利津县和寿光县迁入。

  牟姓1922-1942年,分别由寿光县和谁县迁入。

  高姓1925-1940年,分别由利津县和寿光县迁入。

  王姓19261945年,分别由利津县和寿光县迁入。

  尹姓1926年,由利津县陈庄迁入。

  张姓1926-1960年,分别由胜利乡辛庄村、寿光县、利津县、沾化县、宁阳县、昌邑县、青州迁入。

  田姓1926年,由寿光县迁入。

  胡姓19261968年,分别由利津县和梁山县迁入。

  扈姓1926年,由利津县迁入。

  马姓1927年,由利津县迁入。

  樊姓1927年,由利津县迁入。

  李姓1927-1928年,分别由利津县、寿光县、博兴县迁入。

  仉姓1927年,由寿光县迁入。

  刘姓娃1927-1945年,分别由寿光县、利津县迁人

  吴姓1928-1945年,由寿光县迁入。

  朱姓1928-1945年,由沾化县和利津县迁入。

  侯姓1928年,由寿光县迁入。

  薄姓1928年,由利津县迁入。

  黄姓1940年,由寿光县迁入。

  赵姓1943-1955年,分别由寿光县、利津县、章丘县迁入。

  单姓1940-1950年由寿光县迁入。

  李姓1943年,由利津县迁入。

  耿姓1945年,由寿光县迁入

  吕姓1945年,由寿光县迁入。

  郑姓1946-1950年,分别由本县北部杏子园村和苹县迁入。

  袁姓1946年,由本县杏子园村迁入。

  路姓1946年,由潍县迁入。

  孔姓1946年,由泗水县迁入。

  徐姓1946年,由利津县迁入。

  孙姓1946-1950年,分别由寿光县、广饶县迁入

  郭姓1950-1951年,分别由利津县和寿光县迁入。

  于姓1951年,由今永安镇迁入。

  周姓1952年,由今董集镇迁入。

  姜姓1954年,由寿光县迁入。

  魏姓1956年,由今胜坨镇大白村迁入。

  陈姓1956年,由利津县陈庄迁入。

  杨姓1956年,分别由寿光县和利津县迁入。

  巴姓1957年,由利津县迁入。

  方姓1959年,由无棣县迁入。

  丁姓1961年,由本县武装部迁入。

  许姓1961年,由利津县迁入。

  盖姓1962年,由今胜坨镇后彩村迁入。

  曹姓1964年,由今垦利街道卫东村迁入。

  崔姓1964年,由利津县迁入。

  荆姓1970年,由今垦利街道小三合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立村之始,宋家院有三十来户人家,住的是地屋子或秫秸屋。吃的是野豆子,穿的是粗布衣。黄河坝北一带,当时荒无人烟、芦苇、茅草、黄须菜、荆条丛生。人们开荒种地是用人拉耧,生活是半年糠菜、半年粮。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日子安稳,也不担惊受怕了,但是生产条件有限,户户缺农具、耕牛,生产力仍然很低。1951年,开始组织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合作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但还不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人民公社化后,公社成立了拖拉机站,有了链轨拖拉机和泰山二五播种机,生产可用机械耕播,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后来“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原来平静的生产、生活局面,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1973年至1978年,全村耕地3016亩,人口1312人。全村拥有马车16部,当时没有机械,年总产小麦14万公斤,人均口粮小麦最多50公斤。秋季玉米、大豆、高粱等总产22-24万公斤,全年总收粮食75万公斤,年人均口粮150公斤左右。好的生产队每个工日0.6~0.8元,最好的年头全村分配现金1.2万元,人均年收入50~60元,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1980年后,党的富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粮食亩产由原来的不足100公斤,一下提高到300~400公斤,经济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农业税,种粮棉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大型农业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助420元~1100元,基本解决了百姓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现在户户有电动车、摩托车,全村拥有小轿车10部,汽车22辆.多数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有的搞企业,有的打工。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359元,有153户村民进城买了楼房,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知名人士

  王士友1948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1950年赴朝参战,历任连长、营长、团参谋长。1953年回国后,先后任北海舰队任团长副师长、师长。1986年在北海舰队离休。

  高美堂1945年参军,参加解放德州上蔡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5月渡江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历任二十八军守备三师排长连长、副团长、团参谋长、团长、副师长。被授予奖章、纪念章九枚,1981年11月离休。

  宋元村1947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师参谋,沈阳军区长山要塞守备团参谋长、副司令等职。后转业任大连市渤海饭店副经理,1992年离休。

  宋增文1984年10月入伍,1986年9月,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毕业后历任济南军区某部队助理员、连辅导员、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医院政治委员。

  吴孟然1974年考入青岛医学院,1977年毕业分配到惠民地区人民医院,历任外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主管业务。2006年任滨州市政协常委、教文卫委副主任,正处级。

  郑怀德1955年5月生,1972年3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入伍。1986年底转业,主要历任东营市政府办公室秘书、副科长;市政府驻京办事处办公室主任,联络处主任;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正处级。现已退休。

  袁成武1978年3月入伍,1979年3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转业济南市历下区法院。现任历下区老龄委办公室正处级调研员。

革命烈士

  单如彦1927年生,1948年入伍,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2连班长。1950年在朝鲜失踪,追认烈士。

  宋元森1923年11月生,1940年入伍,党员,华野7纵21师排长。1948年在桓台县牺牲。

  牟世杰1920年生,1944年入伍,渤海军区独立营骑兵连排长。1944年在垦利县张家圈医院牺牲。

大事记

  1.1943年成立宋家院小学,聘二十一户村宋乃斌当老师。同年11月18日~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惨无人道的21天“大扫荡”,烧死本村1人,烧毁房屋10余处。

  2.1945年,群众集资入股建油坊。

  3.1954年,成立初级社两个:东社社长路守强、西社社长单洪烈。

  4.1955年,成立高级社,入社户数达120户,社长路守强。

  5.1958年秋季,全村成立大食堂,大炼钢铁,将户里所有铜铁全收起来。当年秋天深翻土地0.5米种小麦,社员一律吃住在坡不准回家。

  6.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当年基本无收成。

  7.1966年组成西宋大队副业队,先后上面粉加工、缝纫、理发、烘炉、掌炉、修配、木工、柳编、轧花、电气焊、印染十二个项目。

  8.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9.1973年,西宋大队建立卫生室。

  同年秋,黄河坝北调地划方(红旗片),搞了一排一灌配套工程,全大队抽出土地100亩,成立西宋大队试验队,由大队直接管理。

  10.1975年,五一农场“知青”19人来西宋大队劳动锻炼。

  11.1978年,上土炼油厂一处。

  12.1981年6月,全大队全面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13.1982年,西宋村在全公社率先通上电,用上电灯照明,结束了用煤油灯的历史

  14.1985年,村贷款和集资10万元,建起了丝织厂一处,本村女青年当织布工,每人带资2000元入厂。1990年,因资不抵债,破产。同年,修柏油路,从赵华云屋后,通乡政府直到大坝。

  15.1992年,第二次修柏油路接赵华云屋后,向南到孙建民宅基地,向西直到西宋医院和双宋路。

  16.1997年,全村通上自来水。2000年又重新改造,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17.2001年,重修西宋村中心路,在外工作和当地经商、务工人员自觉集资13.7万元,修路650米。

  18.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修柏油路4000米。达到了户户通柏油路的目标。

  19.2013年-2014年,新建文化大院,有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庄户剧团、老年门球场和健身器材22件,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

光荣榜

  张增文1985年、1986年、199年、1992年分别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高立堂、路守强(1949-1959)

  孙宝春(1960)

  赵忠伦、孙导元、田成祥(1961,时有三个大队)

  赵忠伦(1962-1970.11)

  张增文(1970.11-1999.11)

  田梅华(1991.11-2000.11)

  张加林(2001.1-2004.11)

  宋春胜(2004.11-2007.11)

  李振成(2007.11-2011.5)

  宋春胜(2011.5-)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如让(1941)

  樊光斗(1942)

  李清义(1943)

  宋清义(1944)

  高立堂(1945-1946)

  刘景福(1947)

  高立堂、路守强(19481954)

  单红烈(1955)

  (1956-1959,具体人员不详)

  赵忠伦(1960)

  扈乃英、张兰香、张文远(1961年,时有3个大队)

  黄孝光(1962-1967)

  张增文(1968-1970)

  赵忠伦(1971-1978)

  吴好海(1979-1983)

  李洪恩(1984-1990)

  张加林(1991-1998)

  吴如海(1999)

  宋良俭(2000-2004)

  宋春胜(2005-2007)

  刘书桐(2008-2014.12)

  宋春胜(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