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于村
北于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3.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40′,东经118°39′。南与北河北村相邻,东与小口子村相连,北、西倚黄河大坝。全村有76户,251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1196亩,其中耕地面积342亩,荒地162亩,水库占地250亩,流转土地134亩,藕池204亩,墓地14亩,村庄占地90亩。
村名来历
1943年,张银生自山东省阳信县迁此定居,因居住地在小口子村以西,故得名“西小口子”。1946年,因此地盛产蘑菇,故得名“蘑菇屋子”。1947年黄河发大水,在此冲刷出大水洼而产鱼,故更名为“渔洼村”。同年土地改革时,因与今垦利街道渔洼村重名故以方位更名为“北渔洼村”。后渐演变为“北于村”。1958年成立北于大队,1984年建立北于村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刘、王、张、李、郑、高、孙、薛、冯、杨10姓。
刘姓1943年,由利津县西唯村迁入。
王姓1943年,由利津县庄科村迁入。
张姓1941年,由寿光县侯镇村迁入。
李姓1969年,由今垦利街道十八户村、赵屋村迁入。
郑姓1976年,由今黄河口镇建林村迁入。
高姓1942年,由广饶县高店村迁入。
孙姓1945年,由广饶县高店村迁入。
薛姓1980年,由今胜坨镇海东村迁入。
冯姓1966年,由今胜坨镇基家庄迁入。
杨姓1942年,由利津县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立村初期,人烟稀少,生产力低下,无水浇条件,村民以开荒种地谋生。由于黄河常年发大水,河滩地十年九不收,村民虽辛勤耕作,也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粮种、生产工具落后,播种、收割、运输全靠人工完成。主产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无经济作物。由于受天气、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很低,如遇灾年,只能靠吃野菜度日。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水利、粮种等方面条件相对落后,也没有实行科学种田,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粮食产量仍然上不去,因受政策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影响,使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里没有副业。农民吃的是地瓜干,住的是土草房,仍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土地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科学种田,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合理用肥,水利设施配套。19738年,村内购买大型机械一部,实现了农田作业机械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旱能浇,涝能排,灾能防,虫能治,粮食产量连年递增,村民彻底解决了温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村民的才能和智慧,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苹果80亩,开发稻田460亩,该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村内基本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率达到100%,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农用电器全村普及,家庭轿车入户率达到40%以上,全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和谐稳步发展。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25元。
大事记
1.1984-1996年种植东洼土地500亩,现被县政府收回。
2.1988年,开发稻田460亩,当年人均增收500元。
3.1989年,村内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4.1994年,坝北土地整平120亩,坟地搬迁
5.1998年,进行村内电网改造。
6.2000年,二次开发稻田200亩,修渠600米,建桥闸18座,大闸1个。
7.2001年7月,新修村内至大三合柏油路2600米,实现了村村通路。
同年10月,新建文化大院一处,从此结束了村内办公无活动场所的历史。
8.2002年,新建奶牛养殖小区一处,占地30亩。
9.2003年,新建养猪小区一处,占地6亩。
10.2004年,新修北于村至北河北村柏油路500米。
11.2006年8月,全县集中供水,村民喝上清洁卫生自来水。
12.2008年3月,修筑农田沟渠2500米。
13.2009年,进行村内电网二次改造。
14.2011年,旧村搬迁,开发置换土地200亩。
15.2012年,新修村内柏油路1000米。同年,农田开发二期工程修渠1200米,新修生产路1000米。
同年,新修村内公路、广场、路基,搬动土方6000方。
16.2014年,开发荒碱地(藕池)120亩。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王均和(1972.1-1991.12)
刘加良(1991.12-2014.12)
杨友田(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道(1958.1-1962.12)
高伟乐(1962.12-1971.12)
王均和(1971.12-1985.12)
王政善(1985.12-1988.12)
刘加良(1988.12-1994.12)
冯树军(1994.12-2000.12)
刘加良(2000.12-2014.12)
杨友田(2014.12-)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