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户村
二十一户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9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0′。北倚黄河大坝,南靠双宋路,东邻闫家村,西与小口子村相望。全村有33户1140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亩,土质属盐碱性。受大陆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主产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兼有蛋鸡养殖。
村名来历
1890年(清光绪八年),宋金环由河北省南皮县迁此垦荒,时与宋玉莆、宋长青等人扎芦为屋,结篱为户,群居而建庄。1929年,黄河泛滥成灾,为避河水之患,二口子、十三户、河岸头等居点居民迁居坝南(今村址)建村,因当时住家为21户,故取村名“二十户一”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宋、高、薄、李、殷、尹、王、刘、孙、许、寇、程、彭、张、周、华、韩、齐、冯、陈、盖、袁、升、付、孟、吴、赵、杨、田、于、董、曹、耿、霍、黄35姓。
宋姓分别于1890年由河北省南皮县迁入、1938年由今胜坨镇术长家村迁入。
王姓分别于1958年由利津县城关、1950年由寿光县洛城小宫道、1960年由今胜坨镇戈武村迁入。
张姓分别于1938年由今胜坨镇大张村迁入、1938年由今胜坨镇彩家村迁入、1940年由寿光县洛城小官道迁入、1942年由寿光县南楼村迁入。
李姓分别于1947年由利津县老爷庙村迁入、1948年由今胜坨镇宁海村迁入。
高姓1943年,由利津县刘行高家迁入。
许姓1948年,由今胜坨镇宁海村迁入。
刘姓1936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孙姓1944年,由寿光县道口镇迁入。
寇姓1937年,由今胜坨镇宁海村迁入。
程姓1938年,由今胜坨镇宁海村迁入。
彭姓1950年,由蒙阴县彭家庄迁入。
冯姓1940年,由寿光县道口迁入。
陈姓分别于1940年由寿光县大家洼、1942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杨姓1942年,由寿光县浊白村迁入。
周姓1942年,由今胜坨镇周家村迁入。
华姓1944年,由今胜坨镇三佛殿村迁入。
韩姓1938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韩家园子村迁入。
齐姓1939年,由寿光县官台村迁入。
薄姓1943年,由利津县薄家庄迁入。
尹姓1946年,由沾化县尹家村迁入。
殷姓2011年,由利津县城西村迁入。
袁姓1974年,由寿光县周疃村迁入。
升姓1972年,由今东营区辛店镇迁入。
盖姓1941年,由今董集镇罗盖家村迁入。
付姓1943年,由利津县小广子村迁入。
赵姓1937年,由利津县马振广村迁入。
吴姓1936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田姓1938年,由寿光县杨家庄迁入。
曹姓1938年,由寿光县官台里庄子迁入。
董姓1938年,由今胜坨镇张东村迁入。
于姓1942年,由利津县店子街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来此开荒种地,以混穷度日,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如风调雨顺,能解决吃饭问题,如遇灾年,农民劳作一年,缴粮纳税后,所剩无几,农民生活困苦,日子难熬。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困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粮食量连年增长,农民生活较新中国成立前有了较大提高。
人民公社时期,在“大跃进”的口号鼓舞下,农民的生产热情涨。但由于公社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一大二公”的策,大搞虚报浮夸,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同时大搞形式主义,炼钢铁、砸烂铁锅、烧毁木材,在人力、物力上造成了极大浪费。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生产队取消定额管理和生产责任制,行平均主义,采用大寨评工记分法。由于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抓级斗争,把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和自留地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被掉,致使农村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虽然粮棉产量有所上升,但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很少,基本农民年年搞生产,户户吃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生产责任制。1980年后,实行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农村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行土地流转,使80%的劳动力从农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进苹果种植,种植面积达260余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蛋鸡养殖,到90年代中期,蛋鸡养殖户达到了全村户数的30%以上。为鼓励大户养殖,党支部、村委会调出专用地片建设养殖小区,成立了瑞祥养殖公司,年存栏量达20万只,年产蛋量最高时期达到45万公斤。2013年,率先实行了土地流转,把河滩地承包给种地大户,把村东盐碱地承包给养殖大户。全村除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外,80%的劳动力都从事第三产业,到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9元。
至2015年,全村拥有家庭小轿车和面包车40余辆,彩电、冰箱电动车、摩托车遍布家家户户。村内设立了花园式广场、运动场,建立了图书室、棋牌室和老年活动室,为村民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和健身场所。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名人士
宋风先1952年9月生,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入伍。历任战司务长、股长、副科长、科长、人武部办公室主任、人武部部长;滨州军分区参谋长(副师级);中共滨州市委常委。1999年2月授予大校军衔。
宋立业1954年2月生,大学学历,农学学士。1973年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站长,县畜牧局副局长;科协主席;县政协副主席。
宋吉顺历任滨州二中教师、滨州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滨州县市教育局副局长。
宋振生1960年9月生,1977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历任垦利县事务局局长;垦利宾馆经理;东营市接待处处长、东营宾馆总经理。
王中享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先后创办中凯驾校、光伏新能源等多处公司,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创业者。
革命烈士
宋乃烈1927年生,1946年12月入伍,华野三十二军九十九师二九七团炮兵连班长,1948年12月12日在淮海战役牺牲。立三等功2次,奖励2次。
宋敏三1928年生,1947年8月入伍,中共党员。渤海纵队十一师三十二团二营重机连炮长,1948年在龙山牺牲。
宋登生1929年生,1946年12月入伍,华野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二团三营战士,1948年2月在桓台县牺牲。
刘文科1924年生,1947年8月入伍,渤海纵队十一师三十三团战士。1948年12月12日在淮海战役牺牲。
宋坡山1917年生,1946年3月入伍,三野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战士。1949年渡江战役牺牲。
宋英明1919年生,1946年12月入伍,华野七纵队二十一师六十二团炮兵连战士。1948年龙山战役牺牲。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军对“垦区”进行了21天“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二十一户村多处房屋被烧,村民深受其害。
2.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农田被淹,粮食绝产。
3.1975年,五一农场第一批知识青年进村,为科学种田注入了新鲜血液。
4.1978年,村东建成小型水库,供村民饮水。
51984年,家家通电照明,淘汰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61997年,家家安装自来水管,村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7.1990年,在市教委工作组的帮扶下,村内铺设柏油路两横三纵近3公里。
8.2001年,建成了西宋乡最早的商品住房楼。
9.2002年,村北连心桥建成,解决了村民下地难的问题。
10.2006年,第一批扶贫房落成,重新改造变压器、自来水等。
11.2007年,第二批扶贫房建成。
12.2008年,集资数十万元,建成了文化大院、标志性进村大门村两委义务重建进村桥,村貌焕然一新。同年,全体村民为四川震区捐款。
13.2010年,组建秧歌队。次年被垦利县文体局、垦利街道命名为“二十一户庄户剧团”,活跃了农村文艺生活。
14.2012年,新村路沟配套,中心大街重新修建。
15.2014年,村内东西大街重新硬化。
光荣榜
1.1977年,该村被县政府授予“科学种田先进单位”称号
2.1978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3.1982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4.1984年,该村被县政府授予“水利工程先进村”称号。
5.1988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6.1989年,该村被县政府授予“计生先进单位”称号。
7.2000年,该村村民委员会被县政府授予“先进村委员会”称号。
8.2001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9.2005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10.2007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走进基层,先进党组织”称号。
11.2008年,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称号。
12.2012年,该村被市委授予“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3.2014年,该村被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村”称号。同年,该村被市爱卫会授予“市级卫生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孙统德(1947-1949)
宋岭山(1949-1951)
陈安信(1952-1958)
王典恩(1959-1961)
陈安信(1962-1966)
冯树清(1967-1980)
杨洪路(1980-1981)
宋志泉(1982-2004)
王林海(2005-)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齐忠祥(1946-1948)
殷炳武(1949-1955)
高发兴(1956-1960)
王全珍(1961-1976)
杨洪路(1977-1981)
陈光义(1982-1991)
宋建胜(1992-1997)
孟祥英(1998-2001)
宋经学(2002-2003)
王林海(2004-2014.12)
王清华(2014.12—)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