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坨村

关键词:

  宋坨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西宋社区以东4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3′。北与五庄村相望南倚张振河,西与西坨村相近,东靠新博路。全村218户648人,皆汉族。原有土地7000亩。20世纪90年代初,垦利县稻改农场开发后,调整为4850亩。现有耕地20亩。土质属沙碱性。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村名来历

  1909年(清宣统元年),宋长治自利津县宋家村迁此居住,因此地系海滨一地势较高的土坨子,且盛产食盐,当时人称“坨子”。后来居民增多,多为宋姓,故以宋姓得村名“宋家坨子”。后简称“宋坨”。1958年立宋坨大队,1984年建宋坨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宋、王、陈、周、姜、李、赵、张、毕、霍、程、刘、郝、吴、常15姓。

  宋姓1909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宋姓1945年,由利津县宋家五古岛迁入。

  王姓1947年,由今胜坨镇周家村迁入。

  王姓1961年,由寿光县王庄迁入。

  陈姓1942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陈姓1948年,由利津县陈庄迁入

  姜姓1941年,由今胜坨镇彩家村迁入。

  李姓1956年,由利津县陈家庄迁入。

  李姓1963年,由今胜坨镇宁家村迁入。

  赵姓1942年,由利津县十方户迁入。

  毕姓1955年,由利津县治河村迁入。

  张姓1945年,由今胜坨镇彩家村迁入。

  郝姓1941年,由寿光县郝家营迁入。

  霍姓1943年,由今胜坨镇苏家村迁入。

  刘姓1944年,由今胜坨镇大白村迁入。

  吴姓1946年,由寿光县上口村迁入。

  常姓1941年,由寿光县常家庄迁入。

  程姓1942年,由利津县苏家庄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以农业收入为主,粮食作物多为小麦、大豆、高粱等,靠天吃饭。当时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播种收获靠人工完成。由于受到天气及落后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很低。遇上婚、丧、嫁娶、大灾之年,农民生活困苦,日子难熬,常年过着吃糠咽菜、逃荒要饭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改天换地的斗争,村民的生活有所提高。“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农村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队靠挣工分分粮分钱,吃大锅饭。好年景每人每年分得口粮不足150公斤。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土坯房,出行靠两条腿,村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业从耕地、播种、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实行科学种田,采用优质品种,科学施肥。浇上了黄河水,早能浇,涝能排,粮食和棉花产量逐年提高。1981,莫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大做文章。除一种两季农作物外,根据本村土地情况,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方破常规农业种植模式,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由于实行科学管理,花产量逐年提高,亩产达到200公斤。至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不但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收入也有较大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按种植面积实行现金补贴;家电下乡、大型机械下乡都有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及看病难的问题;农村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孩子免费上学。

  至2015年,全村从事工、商、服务行业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50%,农业收入仅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30%,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村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全村有轿车30多辆,机动三轮5辆,基本户户都有了生产机械,有30多户购买了楼房,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电动车,村民的衣食住行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也逐渐进入小康,已有140多户村民迁入新村,人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知名人士

  郝本楹1903年生,1937年参军入伍,1938年入党,一等甲级伤残军人。1950年获“‘剿匪’战斗英雄”称号。已故。

  宋相岭现年51岁,中共党员,曾任垦利县河务局局长。

  陈军1962年8月生,1979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垦利农行职员,人事科科长,副行长,农业发展银行行长,2003年任广饶农业发展银行行长,200年任东营市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至今。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军21天“大扫荡”经过宋坨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1964年7月至9月,连年大雨达6576毫米,造成涝灾,到处白茫茫一片,农业遭受极大损失。

  3.1976年,村里开始自磨电,基本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4.1981年,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5.1987年,村里安上了电灯,人们开始用上了电器。

  6.1997年,修建了村里第一条柏油路,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同年,新村开始规划。

  7.1998年,新村开始盖房子,统一要求,统一标准。

  8.2006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活动广场。为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

  9.2007年,村里安上了路灯,给村民夜晚出行带来了方便。

光荣榜

  1.2007年12月,该村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2007年,该村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

  3.2000年,该村被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郝本楹(1953.2-1973.12)

  宋呈先(1974.1-1990.12)

  毕荣彬(1991.1-1999.3)

  宋其军(1993—)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陈如生(1950.3-1956.12)

  宋其明(1957.1-1967.12)

  宋其孔(1968.1-1973.2)

  张希发(1974.3-1981.1)

  宋其军(1981.2-1998.3)

  宋义田(1998.4-2001.1)

  宋希伍(2001.1-2009.12)

  宋其军(2009.12-2014.12)

  宋相国(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