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村

关键词:

  小高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4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东经118°41′。西与来家村相邻东依新博路,北与宋坨村、南与七干渠相望。全村有36户93口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32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亩,土地属碱性。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温热带季风气候。主产棉花,水产养殖以黄河口大闸蟹为主。

村名来历

  1937年,村民高守成自利津县小高村来此垦荒种地,始系种地屋子。1942年,部分村民陆续从利津县小高村来此居住,当时无村名经村民商量,因高守成及其他居民来自利津县小高村,故引用原村名“小高”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高、孙、李、薛、袁、曹、齐、杨、张9姓。

  高姓1932年,由利津县小高家村迁入。

  孙姓1937年,由寿光县营里镇迁入。

  李姓1952年,由寿光县李家官庄迁入。

  薛姓1936年,由利津县迁入。

  袁姓1935年,由寿光县周瞳村迁入。

  齐姓1979年,由寿光县杨家村迁入。

  曹姓1935年,由寿光县郭井子村迁入

  张姓1979年,由沾化县迁入。

  杨姓1982年,由寿光县杨家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以种地为生,因耕作条件有限,使用落后的锄、镰、锨生产工具。没有水浇和排水设施,只能靠天吃饭。遇到灾年,有的给富裕人家扛长工、打短工,有的投奔他乡,逃荒要饭维持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当家做主,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相继又组织起互助级、初级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大事、难事。耕作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改进,粮食产量较前有了大的提高。但因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加之蝗虫灾害连年发生,农业发展仍很迟缓。发展既不平衡,也不稳定,平均亩产量在70~80公斤左右。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于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大二公”的政策,并大搞虚报浮夸,放“高产卫星”,大办“集体食堂”让农民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1962年,贯彻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亩产量达到了100公斤以上。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再次受到冲击,仍然造成年年抓生产,年年吃供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以空前的热情种植责任田,粮食产量翻倍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对种粮棉按种地面积实行现金直补;家电下乡,大型农业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

  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160元基础养老金;至2015年,全村有家庭轿车3辆,面包车4辆,电动车20余辆,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5元。

历史事件

  “320”惨案

  1943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日),日伪军500余人开动五辆汽车,架着机枪,向驻扎在朱家屋子村的垦利县独立营扑来。县独立营得知消息后,立即从朱家屋子向东南方撤退。当日军追至小高村北的河沟边时,日军汽车被深沟截住,无法前进,县独立营借机沿深沟安全撤离。气急败坏的日军对小高村群众疯狂报复,用机枪和刺刀残忍地杀害了手无寸铁的袁玉楷、于万贞、于兴成、张其孟、王守淮等16名村民,独立营3名战士也惨遭杀害。因这一天是农历三月二十日,史称“320惨案”。

大事记

  1.1943年4月,日伪军大扫荡,杀害村民袁玉楷、于万贞、于兴成、张其孟、王守淮等16名村民及3名战士,制造“320惨案”。同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杀死村民9人。

  2.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雨量达6576毫米,农田被淹,庄稼绝产,房屋受到严重损失

  3.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境内有强烈震感,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本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4.1992年,村内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5.2003年,村安装水管线,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6.2007年,新建文化大院处,建5间。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袁义水(1976.2-1978.12)

  李风翥(1979.1-1990.12)

  薛桂春(1991.1-1993.9)

  孙乃国(1993.10-1997.12)

  高明山(1998.1—)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曹丰民(1945.1-1959.10)

  袁昌义(1959.11-1971.9)

  袁义水(1971.10-1976.12)

  薛桂云(1977.1-1988.12)

  杨丰午(1989.1-1992.12)

  高明山(1993.1—)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