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夹河村

关键词:

  大夹河村位于六合街道办驻地东北9公里处,利六路以东,南连小夹河村,北邻薄嘴村。现有人口698人,207户。该村土地面积5000余亩,大部分土地属盐碱性土壤,以种植棉花为主,部分盐碱化轻的土地还种植玉米、小麦、花生、果树等作物。

  清咸丰年间,利津县张家夹河村人高史青、高史行兄弟二人来此开荒种地,由于黄河不断新於增地,逐渐垦荒农民相继而来。又经几年的散聚汇合,到1942年,形成300余口人,70多户的村落,定名大夹河村,沿用至今。

  本村姓氏截止2015年,主要有张、王、李、赵、刘、宗、高、牛、陈、隆、薄、霍、綦、姚、崔、贾、马等17姓。

  大夹河自有村始,固有的农民本分造就了全村邻里和睦,人际友善的良风习俗。1995年开始,村两委对红事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大摆宴席请街坊的风俗,2015年,又对白事进行了改革,控制大操大办,引导村民文明、勤俭节约办白公事的风俗。

  建村初期,大夹河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作物为高粱、谷子、大豆,缺少生产工具,缺少水源,靠挖水坑取水饮用,没有房子,住草棚屋子,靠天吃饭,遇灾害,只能挖野菜充饥。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生活非常拮据,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尤其是河口区成立以来,大夹河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根据本村盐碱地多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种植棉花,村民在耕种本村土地基础上,又走出去大量地承包外村的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年种植棉花5000亩以上,通过学习种植新技术,年产籽棉1000余吨;1988-1992年,村两委又在土地条件较好的洼地上规划出400亩经济林地进行发包,年产水果1000吨,17户果农得到较高的经济收入。在水利设施上,国家投资在村东开挖了一支渠,使该村土地浇上了黄河水,在生产方式上,大部分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棉花种植全面推广实施地膜覆盖,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一年年富足起来,大部分村民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购置了新家具。

  现在的大夹河村房屋整齐,街道整洁。村民每户宅基地标准面积为宽18米,长46.8米,村内道路为3条,东西路每条长为600米,宽为10.8米;5条南北路,其中一条为10.8米宽,长为310米。其余4条每条宽为7米,长为310米。并于2003-2013年期间陆续实现了全村通柏油路,其中一条东西路,一条南北路,油面宽度为5米,其余两条东西路四条南北路,油面宽度为4米。

  大夹河村由于土地贫瘠,1984年以前旱不产,涝不收,年年吃返销粮。旱路不通走水路。离该村50公里的黄河故道,有大片土质肥沃的撂荒地,适宜种植大豆。从1984年开始,有16户农民把眼光投向这里。他们跨县区到这里承包荒地,每户五六十亩,结果当年每户收获大豆5000公斤,户均收入近万元。看到“包地”能发家,村里有的单独,有的联户,纷纷行动起来。到1986年,全村已有40%的农户到这里承包撂荒地。农民们腰包鼓起来后,就积极增加农业机械和科学种田的投资,1987年,35户农民购买了35部12马力拖拉机和5部播种机,基本实行了耕、播、收机械作业,除草用上了“盖草能”化学除草剂。1991年,全村145户共承包了3500亩土地,一年总收入50多万元,户均3000多元,其中42户纯收入超万元,每年向国家交粮5万多公斤。农民高振文一家,1986年承包了120亩土地后,当年就还清了债务,到1991年时,他家每年纯收入达1.8万元。    大夹河村靠承包土地致富后,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里集资13万元对原有土地进行了改造,修建了水库和引水渠,引来了黄河水,使全村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浇田,开始了稳产高产的良性循环。

  自1996年到2010年间,村两委在当时的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本村推广“上农下渔”的土地改良工程技术,用于改良当时本村很多低产田,撂荒地,但当时群众不接受,认识不到位,没有群众响应。于是村两委成员及部分群众共10户带头自己投资在村西开发10个“上农下渔”的台田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10户群众及村两委成员的不懈努力,台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棉花,水库中也养出了鱼虾,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五年中,由国家投资及村民自己投资开发的台田共计400余亩,使本村的荒碱地得到了很好的利用。2013年在下派单位河口区国土地资源局的大力帮扶下对村东近2000亩低产田进行了开发改造,使该地旱能浇,涝能排,为群众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实行直补,购买家电及大型农业机械都有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老人养老难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村民购买了汽车,安上了太阳能、空调、冰箱、彩电,还有部分年轻人到城里购置了楼房。2014年河口区国土局的帮扶下对文化大院进行搬迁,建起了宽敞明亮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及广场,使村民农闲时间能进行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实现了村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1年4月,八路军清河军区战地医院进驻大夹河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八路军及伤病员进驻农户,在村内设有清河行署指挥部,银行、税务局、贸易货栈2个(义兴勇、顺兴),被服厂1处,村里大街上车水马龙,军民团结抗战的氛围非常浓厚。1943年,日本侵略军企图消灭我清河军区八路军抗日后方力量,对该村进行了疯狂的大 “扫荡”,使该村蒙受了重大损失,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民兵和八路军牵制敌军,保护伤员和村民转移,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战地医院在大夹河村坚持抗战六年,先后有安国平等35位烈士光荣牺牲。      全国解放后,有的烈士遗骨被亲人取走。但仍有27名烈士长眠在这里。为悼念这些革命烈士,1990年河口区政府在村西埋葬烈士的墓地上,树立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已成为河口区对群众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当人们看到村头的纪念碑,就想起长眠在这里的27位为抗日而英勇捐躯的烈士,想起原清河军区大夹河战地医院。

  2013年春,河口区政府将烈士的遗骨,连同烈士纪念碑一并迁往河口区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地医院

  清河军区夹河战地医院,原在寿光县清水泊,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1941年春,迁至原利津县肖庙乡的大夹河村,在这里坚持了六年的抗日斗争。      当时的大夹河村,是利津县东北大洼里的一个村庄。这里系黄河新淤之地,草深林密,群众基础很好,是理想的后防医院住地。战地医院入村后,分散在了高和荣、牛成前等7户基础较好的群众家中。乡亲们待伤员如亲人,把住房、衣被、粮食都献给了伤员吃用。他们在院领导和村党支部的组织下,有的站岗放哨,有的外出购买药品,连妇女和孩子们也都整天不住的为伤员推磨,洗军衣,整个大夹河村,呈现着一派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抗日一家亲的景象。      当时的义和庄、陈家庄和八大组(永安)等地是渤海地区抗日的主战场。我军在与数倍于我的日伪军作战中伤亡很重。战地医院每天都接收大量伤员,先后接收了760多名伤员。这些伤员经过精心治疗,大部分伤愈出院又分赴各个战场,继续抗击日伪。1941年秋,杨国夫司令员在解放义和庄的途中,还专程来大夹河村看望伤员,高度赞扬了战地医院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人员少,有的危重伤员抢救无效,也光荣牺牲在这里。      夹河战地医院的重要作用,使日伪恨之入骨。他们多次对医院进行围剿,医院在群众的掩护下,都顺利脱险。1942年秋,日伪准备对战地医院进行扫荡,我地下工作者得知这一情报,立即报告了院领导,村长王智征带领男女老少,一夜时间,在村东5华里处挖了14个地下屋窖,将伤员和医务人员转移进去,使敌人的阴谋又一次落空。恼怒的敌人将大夹河村包围起来,进行了残无人道的“三光”。使这个村的群众受到了惨重损失。      敌人走后,战地医院又回到了大夹河村,将被敌人烧毁的民房重新搭顶修理,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随全国解放的大军,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走上央视舞台的村民李学忠

  李学忠今年50周岁,河口区六合街道大夹河村人,多年在外打工,现在东营东城海澜连锁宾馆东一路店当夜值保安,每天工作时间15个小时。因年轻时遭遇重大挫折,成为一名抑郁症患者。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脸上很少见到笑容,没钱没朋友,穷困潦倒,但他自幼喜爱唱歌,一直怀有登上舞台展示自我的梦想。为了帮助父亲实现他的梦想,使父亲高兴,早日从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做一个正常人,充满孝心的儿子李东霖经过多番努力,终于与央视7套《阳光大道 为你点赞》栏目组取得联系,孝心感动导演,为父亲争取到了宝贵的参赛机会。在比赛现场,李学忠倾情演绎的歌曲《夕阳红》,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博林老师、方青卓老师以及“国民大哥”朱之文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儿子李东霖含泪讲述父亲的坎坷经历,催人泪下,震撼全场,其孝心深得三位评委一致称赞,最终李学忠在决定性的大众评审投票环节以绝对优势高票胜出,荣获冠军。作为冠军选手,李学忠同时收到CCTV7《阳光大道 为你点赞》走基层全国巡演邀请,将与著名歌唱艺术家蒋大为老师等一众大咖同台献艺,为广大农民工朋友增光添彩。

  村中走出去的人士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共5名:

  王学经,男,1918年4月出生,1944年入伍,渤海二团三营七连战士,1945年解放广饶田柳庄战役中牺牲。

  宗洪道,男,1925年出生,渤海军区直属团战士,1945年在解放广饶田柳庄战斗中牺牲。

  王光生,男,1926年3月出生,1947年10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28师,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牺牲。

  王月如,男,1922年8月出生,1949年5月入伍,志愿军炮兵40团三营七连,1951年6月在朝鲜化川战役中牺牲。

  綦召杰,男,1908年6月出生,人民解放军28军82师,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牺牲。

  张守仁,曾任胜利油田,历任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副主任。

  崔建民,曾任东营市国家安全局党委书记、局长。

  张树胜,任东营市综治办副主任。

  李云峰,现任中国电力集团高级工程师。

  大事记  

  1938年,特大海潮袭击本村,灾后村民重建家园

  1942年,八路军清河军区战地医院进驻大夹河村

  1943年,日军扫荡大夹河村,烧毁房屋财产若干,村民损失惨重。

  1948年,大夹河村成立党支部

  1952年,大夹河村成立6个互助组

  1954年,大夹河村成立初级合作社

  1955年,本村又成立高级合作社

  1958年,合作社改名为生产大队,设3个生产小队。

  1975年秋,黄河泛滥淹没本村及周边村庄、灾后村民又重建家园。

  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本村撤销生产大队建置改名为大夹河村,成立村委会。

  1990年,为纪念清河军区渤海医院牺牲的27名革命烈士,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

  2002年,全村自费安装自来水管,2005年实现城乡集中供水,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

  2003-2004年,村内通柏油路。

  2013年烈士纪念碑迁往河口区烈士陵园

  2013年,在区国土局的大力帮扶下对村东2千亩低产田进行了开发改造。

  2014年,在区国土局的帮扶下,文化大院进行了搬迁,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及广场。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张寿三:1948-1950年

  隆司业:1951-1954年

  张杨安:1955-1957年

  王清辉:1958-1959年

  薄建文:1960-1964年

  王清辉:1964-1973年

  綦光业:1974-1976年

  李友仁:1976-1978年

  牛华英:1979年-1992年

  宗学文:1993年-2001年

  张树武:2001年-2004年

  李友仁:2005-2012年

  王建军:2012年至今

  历任村主任、社长及任职时间

  陈宗坦:1947年-1950年

  王玉生:1954年-1955年

  牛学冉:1955年-1957年

  裴占奎:1957年-1958年

  王清辉:1967年-1973年

  綦光业:1974年-1976年

  李友仁:1984年-1985年

  綦家训:1986年-1989年

  宗学文:1989年-1993年

  张树武:1994年-2002年

  赵玉岭:2002年-2004年

  李友仁:2004年-2012年

  王建军:2015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