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家村

关键词:

  荆家村位于六合街道驻地西南1.2公里处,东靠后毕村,北邻小义和村,西临后沟村1公里,南临上小街村1公里。2015年末有住户240户,人口640人。权属面积4256.7亩。耕地面积1182.7亩,宅基地面积439亩,林地150亩,园地180亩,公墓用地20亩,荒碱地735亩,企业用地1200亩,水库占地350亩,土质碱性土壤,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早年黄河冲积这里成为陆地,形似“鳎米鱼”凸入河滩,人称“鳎米咀”。1924年利津姜家庄王氏来此垦荒种地,后逐渐形成了盖家屋子、董家屋子、尹家屋子、荆家屋子、西嘴屋子几个散落的种地屋子,由于荆家屋子居中,立村后称荆家村。

  主要姓氏有:荆、盖、李、段、扈、高、尹、许、徐、张、袁、陈、韩、姜、刘、王、董、赵、邵,共计19姓。

  解放初期,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以大豆,高粱,玉米为主,缺少水源,靠天吃饭,居住条件差,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生活拮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由原来的草窝棚住上了土坯房,砖瓦房。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了土地承包30年不动的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村容村貌不断改观。荆家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及淡水养殖业,还有部分村民从事劳务输出、粮食加工、经营建材、饮食服务、运输客运及建筑行业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不断改善,逐步提高,村民相继建起了小宅院,村内铺设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村民由原来的出门靠步行、自行车,发展到家家有电动车,部分家庭有了小汽车,农业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83年集中发展新型农业,提高耕地产量。1996年,把村西盐碱地改造成台田,并把部分东洼盐碱地也改造成台田。共投资50多万元挖台田640亩,成为“上农下渔”农渔双收的高产良田。真正实现了以种植粮棉为主导,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客货运输、建筑等为副的新型农村经济创收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粮棉实行直补,购买大型农机及家电有现金补贴。2015年人均收入1600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又有幼儿园。基本解决了百姓看病难,老年人养老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荆家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购买了小汽车,安上了太阳能、空调,购置了冰箱、电视机。成立了中年舞蹈队,在街道组织的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实现了村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计划到2020年5年时间,集中整治村庄,动迁村东西两头的住户,逐步完善村庄建设,根据上级要求,合并村庄,完善社区统一管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村里的弓房

  1954年村中建起了弓房,是这一带最早的棉花加工作坊。当时由村里的负责人组建,专门划出地盘,几个人入股,个体户董守田、荆其占等5人(当时村里的能人)具体经营。董守田去潍坊学来的技术安装,到潍县买回轧车和弓,一般是两组轧车和弓,自己设计安装。在农闲(冬季和早春)的时侯,脚踏轧车驴拉弓办了很多年。弓属于卧式,长2.5米左右,宽度在1.3米左右,硬木床架,设有传递带,大小齿轮组成,外设驴拉弓架,内连弓主体以大小齿轮传动。轧车是成型的第一套工序。轧车的外型是铸铁以架型,有脚踏起动,转动轮由大轮带小轮形成动力,人边蹬车边往里续籽棉,这是籽棉到皮棉的第一步,除种子后再到弓上两遍才算完成。那时候的加工费按每斤籽棉5分钱计算,不要棉籽的不收加工费。当时这种棉花加工小作坊确实给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了方便。

  村里有了放映队

  1983年冬天,六合乡为发展全乡电影事业,成立了六合乡电影管理站。根据各行政村地理位置布局,下设八个电影放映队。荆家村选派高中毕业生扈玉花到利津县电影公司培训两个月,回来后村集体购买了16毫米电影放映机一套,负责荆家、小义和、安家、上小街的电影放映工作。在农村,特别是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生活在不同场景里的中国人便有不同关于电影的记忆,带给人们的是兴奋和憧憬。农村拥有自己的电影放映机,看电影不出村,这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属于新生事物。村民们感到十分新奇,电影放映按进度时间表安排村次,每逢新片,村民下午提前收工回家,早吃饭,为的是提前到场占个理想位置看电影。在荆学旺的印象中,当时农民对露天电影的狂热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哪个村里放电影,都要‘偷偷的去’,不让小孩子们提前知道,因为一旦他们知道消息,就会从早上开始抢座位,有时言语不合还得打起来……。每村一月放一次,如果到时没放电影,村民们就会不满意,嚷嚷”。放电影每次一般放一部片,时间近两个小时。有时观众看得正在兴头上,没过瘾,提议再加一部影片。放两部片,必须提前与别村的放映队联系协调。两家各有一部新片,先放完自己的片子,后相互交换再放另一片子,两全其美,满足了观众的渴望需求。在期间,焦急的等待是必然的,而秩序却非常井然。老村主任荆象玉回忆说,有一次,晚上放电影时下起了大雨,通过关系弄来的电影,不可能第二天还留在你村。没有办法,移到学校教室继续放,在教室快演完的时候,雨停了。又露天再放一遍,社员们真是欢呼雀跃,别提那股高兴劲了。看到过夜一二点钟了,大人孩子没有一个退场的。荆学温回忆说,“当时,最兴奋的还是村里孩子们,总感觉这天的太阳比平日走的慢。好不容易才盼到太阳落山,放学回家后扔下书包,胡乱吃点东西,就匆匆跑到放电影的场院上。夜幕渐渐降临,挂幕布的两根杆子已经树起来了,搁放映机的桌子也摆好了。孩子们在场上跑来跑去,相互追逐着、嬉闹着。 等待电影开演的一分一秒,都非常难捱。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场院上已黑压压的坐满了人,可放电影的人却迟迟没有来。据说队里要管饭,要好菜好饭地伺候,碰上爱喝酒抽烟的放映员,还要准备好烟酒。所以,只好耐着性子慢慢等。又过了很长时间,场子中间的电灯才终于亮了起来,放映员是个女的,很年轻,对镜头、挂片子,动作十分利索。电影终于开演了,场院上一下子静了下来,人们一齐把目光投向银幕。星星此时正在夜空中闪烁,晚风吹过,使人感到非常清爽。每次电影放完,都满怀兴奋地回到家。躺在床上,没有一点睡意,脑子里仍闪现着电影里的镜头,久久不能平静。那时,放过的电影有《高山下的花环》、《喜盈门》、《保密局的枪声》、《渡江侦察记》等等。为了提高放映质量,让大家看好电影、看懂电影,还要做映前内容介绍,映中解释,映后总结。大家看完电影,个个精神抖擞,劳动热情高涨。在放电影前,总需要先放一些新闻简报,或防病虫害知识,或计划生育,或国家建设新闻,或自己制作幻灯片,宣传当前新鲜事物,宣传本乡本村熟悉的人或事。当年,村电影放映队,曾经荣获六合乡宣传优胜光荣称号。1988年,科技迅速发展,电视机普及进入各家各户,电影放映室也呈下滑趋势,1993年,荆家村电影队解散。看露天电影只能留在村民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不论是露天演电影,还是到影院看电影,都能透出一股人文大气,那种现场上的大气氛、宽大银幕上的大视野,不是电视可以比拟的。

  百年水井的传说

  早年间,寒冬腊月的一天,家境贫困年老多病的荆老五,到村东南七、八里外的水洼去挑水,当走到村东头时,突然听到有吱吱的哭声,荆老五寻声发现,路边盘着有一条冻得哆哆嗦嗦有点僵硬的大虫,约2米长,头部受伤流血,命在旦夕。荆老五顿生怜悯,用扁担头将其挑到水桶里,急跑回家,忙用药对其敷治。并将仅有的一点口粮喂它,用仅有的被褥给它取暖,把那条大虫视为家里的一员,精心的护理十几天。大蛇渐渐恢复了力气,彻底痊愈,在荆老五的婆娘催促下其将大虫放生在村后的小树林中。大虫十分兴奋,身体不停蜿蜒屈伸,时不时昂起头冲荆老五吐吐舌头,结果荆老五前脚刚把它放掉,还没到家,大虫自己就爬回来了,送了几次也没送走。于是大虫就在荆老五家的宅前宅后居住下来,荆老五一家逐渐适应它的存在,也都习以为常了,有了大虫 “罩着”,从此,家中及邻里再也没有异物出现,村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可几年后,荆老五家添了荆小六,看到大虫后,害怕得每夜啼哭。于是这条大蛇转移到村东南处荆老五田地旁的土洼井,白天轻易不出来,夜间维护秩序。大虫为报答“恩人”,作法把所处的土洼井变成能从红土淋出清澈甜水的饮水井,村民再也不用到村外去挑水吃了。一传十,十传百,附近七邻八村的乡亲们都到村东南的井里来挑水吃。据94岁老人荆学温依稀记得,在他12岁时,此井坐落在八爷爷荆汇泉家东西走向的地北头与五爷爷荆源泉家南北走向的南头交界处。1958年该井得到维护,被砌成砖井,四周种植十颗大桃树,绿树成荫,桃果丰硕,惹人喜爱,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一方水养一方人,水质清澈、水源丰富的甜水井,养育了荆家及附近的村民。荆家80岁以上老人多达26人,高二奶奶、陈七奶奶、荆七奶奶都高寿97,成为东营有名的长寿村。据说这都与大虫的报恩有关。后来荆学俭回忆说,大约1993年春,夜间在坡里浇地时,曾看到大虫“回家”,胆颤心惊,只看到头没看到尾,多长多粗成为一个谜。揣测可能是荆老五所救的那条大虫。1992年村两委在井以南以东,开挖了长200米,宽180米,占地50余亩的水库。为保护这一古老遗产,现已将老井封存。但仍能依稀可见老井的大体轮廓。

  村中走出去的人士

  姜立千:1951年创办荆家小学。

  高怀芝:1947年参军,1948年在桓台战役中牺牲,烈士。

  荆殿俊:1944年入伍,1945年5月在江苏江阴晟夏港镇战斗中牺牲,烈士。

  荆韶山:任滨州市国资委监事会主任。

  荆向辉:任东营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荆曰国:任东营市地税局稽查局长。

  李捷:任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管理中心人才资源处处长。

  荆桂锦:副高级职称。

  荆曰新:山师大法律系教授,导师。

  获区级奖:

  2008年六月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0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居

  2010年全区优秀残疾人服务代表室

  2011年全区见义勇为先进单位

  2011年度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居

  201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五四红旗团支部

  2015年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2005年荣获市级卫生村

  2008年荣获小康文明村

  2014年荣获无邪教先进单位

  2014年荣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村

  2015年荣获平安单位

  2012年荣获省级文明村

  2013年荣获山东省生态文明村

  2015年荣获交通安全村

  2014年荣获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2008年授予荆曰国同志“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头人”荣誉称号

  2008年荆曰国同志在2008年老年体育工作中,被评为“全区老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荆曰国同志被授予“东营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带头人”称号

  盖其明  1958年荣获省科技发明奖。

  荆象五  1989年荣获省市司法系统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

  大事记

  1944年  荆家成立抗日群众组织“农救会”。

  1948年  成立民兵自卫队。

  1951年7月  建立了荆家小学。

  1953年5月  成立了第一个生产互助组。

  1955年5月  成立了荆家村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3月  建立了荆家高级农业社。

  1958年9月  由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

  1958年  国营供销社来荆家,1986年撤离。

  1960年7月  荆家建立了党支部。

  1966年  成立荆家革命委员会

  1980年  村里通上了电,户户用上了电,真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981年  村里购置了这一带最好的24英寸彩电,群众由听有线小喇叭看上了彩色电视。

  1984年  大队管委会改为村民委员会。

  1991年  村里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十几年来逐渐改建现形成了公路网,家家出入方便。

  1991年  在村南划出了20亩空闲地作为公墓,将原来的各家坟墓迁入公墓。

  1991年  建立了荆家集市,于2014年迁到了村里新建的集贸市场。

  1992年  村里安装了自来水供水设施。

  2000年  荆家小学并入到乡中心小学。

  2006年  新建成村文化大院。

  2007年  建成了三排九户扶贫房。

  2009年 完成城乡集中用水工程,户户用上了河口区供应的自来水。

  2009年  完成了全村亮化工程130盏路灯建成。

  2012年  建了两处学生候车厅。

  2012年  建起了篮球场和健身场地配置了健身器材。

  2013年  建成综合服务大楼。内设: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等。院内建有幸福院,卫生室等。

  2013年  在村中建起了娱乐广场。

  2014年  铺设了燃气管道,户户用上了天然气。

  历任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盖其明   1961年至1966年

  荆其收   1968年至1980年

  扈德平   1980年至1991年

  盖殿华   1991年至1992年

  荆学银   1992年至2004年

  王  刚   2005年至2007年

  荆曰国   2007年至今。

  历任村主任(村长、大队长)

  荆其斋   1941年至1944年

  荆其祥   1944年至1944年

  荆汝泉   1945年至1947年

  连进财   1948年至1949年

  荆其斋   1950年至1958年

  许本孔   1958年至1966年

  荆象玉   1966年至1968年

  荆其收   1968年至1971年

  荆象玉   1974年至1984年

  荆殿云   1984年至1986年

  荆象玉   1986年至1990年

  盖殿华   1990年至1991年

  荆学银   1991年至1992年

  高玉和   1993年至1995年

  段祥溪   1996年至1998年

  李光成   1999年至2001年

  荆曰国   2002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