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村

关键词:

  六合村位于六合街道驻地东10公里处,东为西崔村,南为渤海农场,北与西相邻较远的空旷地带。2015年全村有173户,总人口526人,权属面积6803亩,耕地面积4855亩。主要作物种植棉花、玉米、大豆、小麦、花生等农作物。

  清光绪年间,利津县董集乡小街村村民郭宝善、郭宝礼、郭增盛、张凤吉、秦东怀等携家人迁到老爷庙东两华里处立村,沿用“小街村”原名。由于在村南一华里有一村叫“中小街”村,村南两华里处有一村叫“前小街(也叫冉家屋子)”,所以,六合村就习称“后小街”村。

  黄河水灾后的1965年,利津县政府拨专款给遭水灾的六个村统一盖了简易房,迁到一起居住,六村合一,称为“六合村”,后来有五个村的人们先后搬回了原来的村庄居住,而六合村依然称谓不变至今。

  由于黄河入海口流路不稳,特别是1904年和1917年两次改道,这里经淤积后,而成为草木丛生、动物生息的境地。后来逐渐有寿光、利津、沾化、无棣及鲁西南等地的移民迁入此地,在这一时期,又有部分人投亲靠友迁来,小街村的居民也随之增加。这里过去称北大洼,当地人称到此居住的人为“下洼”。百多年来,人们在这片退海之地垦荒耕耘,繁衍生息。

  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之旱涝潮碱自然灾害的侵袭,不久便失去了往日的本来面貌,历经漫长的历史沧桑,地下盐碱逐年上返,可耕地逐年减少,地上因无淡水浇灌压碱,人们生活只能靠天吃饭。人们常说“洼里甜(淡)水贵如油,遇到天旱渴死牛”,尤其是到了50年代后期,这里成了蒿子、卤蓬、黄蓿菜、荆条树的天下,人们耕种的土地大面积碱化,“旱了白茫茫,涝了水汪汪”,庄稼十年九不收,一年到头“三成粮食七成糠”。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欠收,国家虽然调拨了大批粮食支援灾区,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1964年又遇黄河水灾,就在农历6月24日上午,全村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幼不得不忍痛离开了祖辈居住多年的家院。离开家园后,政府把村民暂安置在现汀罗镇的村庄,每个村安置1—2户。1965年,迁到由政府安置原六合乡驻地(现东坝村)居住。当时迁到此处居住的还有遭水灾的庙一村、庙二村、薄咀村、大夹河村、小夹河村村民,当时居住的房屋是每户比较简易的两间房子。因为六个村迁到了一起,村名就叫“六合村”。在196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驻地在此故称“六合公社”。因居住地离村民耕种的新淤地距离较远,自1982年以后,全村人又陆续迁到了现居住村址(六合村)至今。

  自1964年遭受水灾离开了居住八十余年的家园,村里有7户村民离开了村庄。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回村居住。

  六合村现有姓氏11个,分别是郭、张、刘、秦、胡、陈、周、王、李、赵、薄。

  六合村解放后在十九世纪前村民赶老庙集市,每逢农历二、七为赶集日,到十九世纪,六合村村民居住在六合乡驻地,每逢一、六日为集市。

  过去村里也有扭秧歌、唱小戏的习俗,文化大革命时期村里也成立了文艺演唱队。

  建国初期,六合村耕种的土地因早年是黄河流淤地,多年盐碱上返,盐碱化程度严重,无淡水压碱,可耕种地减少,加之自然灾害,人们生活贫困,住的是土坯房,有的房门用草帘子充当,吃糠咽菜是常事。

  解放后,人们的生活大有改观,但农作物种植简单化,生产农具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处于最低状态。加之六十年代初,国家面临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的生活极度困难。

  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整平土地,规划种植,沟渠路配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生产工具实现了半机械化,单产面积产量逐年提高,人们开始向富裕迈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民以种粮为主逐步向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人们的经济收入也随之增加,2002年开发台田500亩,2005年又增开发台田700亩,2011年村民有外出承包土地种棉花,种植棉花面积5000多亩,人均超过10亩,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淡水养殖:2011年淡水养殖200亩,年亩收入5000元。

  畜牧业:六合村村民历来有家庭畜牧养殖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养殖业不断扩大,到2000年全村养绵羊3600只、牛200头。2006年特色养殖引进貉1000只,加之其他产业,增加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2011年发展养猪专业业内15户,猪存栏500头,年养猪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经过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村里修了泊油路,家家盖上了红砖红瓦四合院,机械农具家家有,家用电器应有俱全,一大部分农户买上了小轿车,吃不愁穿不愁,粮满仓猪满圈,户户有存款,人们吃的好,穿的美,生活比蜜甜,村时百家姓上了路灯,人们的生活和城镇无多大区别,基本上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六合村自50年代初,创建第一所小学开始,当时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直到1972年全村有史以来三名高中毕业生回村务农,随着家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2006年投资15万元改建村文化大院,设有村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妇女保健室,投资12万元修建娱乐广场,设健身器材12副,丰富了村民健身娱乐文化生活。1982年,由六合乡驻地迁到现住址后,于1984年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5亩的乡村学校,教室12间,教师宿舍4间,设1-5年级共5个班,2002年全乡学校合并到六合中心小学,入学率达100%。

  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村内修了泊油路,安装了路灯,全村通上了自来水,人们出进生活都很方便。

  六合村自1970年有了第一位赤脚医生起,卫生医疗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完善。1978年村建起了村卫生室,购置了部分医疗器材设备,医疗条件设施也不断地更新改造,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自70年代开始做到了小病不出村,疑难病不误诊,无重大传染病发生。村医进年来不断积极的做好对传染病和预防及知识教育宣传,解决了村民看病难,求医难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体质,对六合村经济发展和全村家庭社会稳定打下了好的基础。

  六合村妇幼保健工作一直是由村妇女主任担任,此项工作也是和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相结合。自1984年河口区成立以来,随着妇女保健组织的建立,六合村的妇幼保健工作也随之开展了起来,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每年都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对新生儿童做到了科学接生,确保了妇女及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多年来,六合村无一个发生孕妇及婴儿死亡情况。

  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人们在就医用药方面得到了实惠,本项工作实施规范,管理完善,很得人心,深受村民欢迎。对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特别需住院治疗的村民受益最大,对大病救治的政策实行以来,有严重疾病的村民没因支付高额医疗费开成贫困家庭,确实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六合村多年来曾多次遭受过风灾、雹灾、旱灾、涝灾、蝗灾、风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特别是1964年夏季黄河发大水,当年雨水、海潮水、黄河水融为一体,真是天连水、水连天,到处一片汪洋,人们出门都得靠木伐。就在6月24日上午11时许全村父老乡亲扶老携幼不得不痛心离开了多年居住的家园,到异乡安家。离开家园后,政府就把这些受灾群众分别安置在现汀罗镇十多个村子里,直到1965年政府在六合村盖了每户两间简易房,全村人才搬家居住在了一起。

  其他自然灾害凭着村民的坚强意志,都顽强地战胜了。到了今天应自豪地说老一辈渡过了难关,今天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们从心里感谢党、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县育种第一村

  1973年,六合村开始实行科学种田,在利津县家技部门和六合公社农技站技术员的指导下,村里派人参加了利津县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时间15天,六合村技术员刘山林回村后开始着手种植高粱、玉米育种,育种技术采取父本和母本做亲种进行杂交,根据父母本的生长期和开发期,采取搓期播种,从而达到父母本花期相遇,这样就解决了异花授粉结籽关键技术。在1976年通过一年的精心管理,当年育种成功,从此六合村科学育种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给六合村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自1973年开始,六合村科学种田热潮脚步掀起,面积也越来越大,收益也越来越高,六合村每年都为利津县种子部门提供一定数量的良种,六合村也成了全县育种第一村。

  1974年又进行了大豆高栽培实验,采取的技术是培肥地力,多施农家肥,深翻土地 ,采取精量播种,出苗后进行间苗,每亩留苗12000株,生长期时行中耕施肥,精心管理,花期进行打顶,因为七黄一大豆是无限结夹习性,有效控制了大豆猛长,当年的产量是亩产380斤,仅次于美国,比苏联和我国东北地区产量都高,为此六合村技术员刘山林曾两次参加省农业厅在兖州和滕县召开的大豆生产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六合村科研队自1978年成立,村里选派了一名党支部副书记专抓科研队的工作,科研队队长先后有陈守太、胡兴太、郭树楼担任。郭树楼任农业技术员。科研队是全村农业生产的先导,为全村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良种,促进了六合村经济发展,是该村一颗绚丽多彩耀眼的农业新星,在六合村农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蚊子不咬六合

  六合老村位于原六合公社驻地(现东坝村),村民为了种地方便,1982年陆续迁到现住地。

  在老村时有一段奇闻,人们常常与“雹子不砸三岔”合在一起说。六合村原为利津县,后划为河口区,与利津的三岔村遥遥相对。

  1975 年9 月中旬,离中秋节还有七八天的一个下午,生产队突然接到下洼( 黄河入海口一带)抢收庄稼的通知,说黄河上游下了大雨,黄河口一带将会大面积漫滩。十几名社员收拾好收秋农具、行李,推着小推车紧走慢赶地在傍晚时来到了六合村。一天走了近百里路,人也累了,就在村南的一家小店里住了下来。店家给炖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豆腐汤,边往碗里盛边说: “豆腐不值钱,吃个辣和咸。” 那时有自带的干粮,就着香喷喷、辣糊糊的豆腐汤吃了一顿至今也忘不了的晚餐。人们吃饭时觉得有点事不太对劲,也没细琢磨,饭后就忙着在地铺上支蚊帐,店家说: “这里没蚊子,打老辈子里就没支过蚊帐,你们没听说蚊子不咬六合、雹子不砸三岔吗?不过,明天你们从这里往东出去四五里路那蚊子可就多了……”店家说到这,人们才悟出方才的纳闷: 在家的这个时候,早就挥动着蒲扇巴掌打蚊子了,蚊子不咬六合,还真不是虚传昵。这夜,人们谁都没支蚊帐,睡了一个安稳觉。

  第二天天刚放亮,人们就急着往地里赶。向东走了四五里路,过了民坝,果然有蚊子就扑头盖脸地出来了。到底是不是“雹子不打三岔,蚊子不咬六合”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流传在当地群众中的一个民间传说。

  村内走出去的人士

  郭东澄 建国前曾任区委书记,建国后任公社党委书记,离休干部。

  郭树壮  任河口区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秦金武  任河口区对台办副主任。

  张梅梅  任河口区农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郭金燕  任河口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副主任。

  刘黎明  任河口区招商局副局长。

  郭金亮  任济南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上校军衔。

  秦承元  河口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光荣榜

  2008年  河口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年  东营市优秀农村文化大院

  2009年  河口区平安河口建设先进村居

  2009年  河口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居

  2012年  省级卫生村

  2013年  东营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

  大事记

  1938年,郭文远入党,是村里第一位共产党员。郭文远曾多次掩护过我党地下工作者郑立清,此人在1950年担任利津县县长。

  1942年,建立党小组。

  1943年,建立了党支部。

  1947年,进行土改,并划阶级成份。

  1947年成立了村农救会,该村和东崔、于家、毕咀、广河五个村为一个行政村。

  是年,村中有陈顺(敏)民、张振昌、崔太柱参军。为支援解放军作战,地方政府组成轮战营担架队,随军队战斗,有刘俊南、张炳礼、张振杰、张振才、李文昌等随解放军南下支前。

  1952年,村办起了第一所学校。

  是年成立了互助组。

  1954年,成立高级组。

  1957年成立高级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64年黄河水灾,除以外到处一处汪洋,人们出行靠木伐,在6月24日上午10时许,全村人扶老携幼、忍痛离开了几辈人居住的家园。

  196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安排鲁西南梁山县黄河滩区 12户农民计50口人,安置在村里,年底全部返回原籍。

  1973年,村民采用高粱、玉米杂交育种取得成功。在利津县和公社农技部门的指导睛,由刘山林主持带领村科研小组,利用遗传基因、杂交优势、搓期播种使其花期相遇,异花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等技术,当年育种成功,惠民地区农技部曾到村里录像推广,从此,农业育种技术在六合村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1974年,六合村科研队在县社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利用“七黄一”大豆进行高产栽培种植实验,取得了可喜成果。

  实验种植采取培肥地力、精量播种、间苗、摘芯等先进技术,当年取得了亩产380斤的成果,当时产量仅次于美国,在全国影响很大,村民刘山林曾两次参加省农业厅在兖洲和滕县召开的大豆生产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是年在大豆种植中,又搞了大豆株系栽培种植实验。

  1975年秋,黄河大水漫滩,六合村播种的小麦和其他农作物遭水灾。

  1978年实行殡葬改革。建起了村卫生室。

  1978年,成立村科研队。

  1980年秋,全村通电,全村人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照明、靠人力推磨拉碾的历史,开始使用电器化设备。

  1981年,全村开始落实了以生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历史。

  1982年六合村村民由原六合公社驻地(现东坝村)陆续迁到现住地。

  1983年在村东南角开挖修建了一座占地5亩的人畜用水水库,库容1万立方。

  1984年投资10万元,建设占地15亩的村学校,建教室12间,教师宿舍4间,设有一至五年级,共五个班。

  1988年开始试种水稻300亩,亩产达1000斤。

  1991年挖小型水库一座,解决了人畜用水难题,全村用上了自来水。

  1996年,投资40万元在村北开挖一座占地80亩、库容20万立方水库一座。

  村南开挖一座占地86亩,库容 21万立方水库一座。

  投资50万元,建设节水喷灌工程。

  1997年集体投资30万元,修村内柏油路1600米。

  2006年,投资15万元改建文化大院,设有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妇女保健室。

  投资12万元,修建娱乐广场,建有健身器材12件,村民休闲健身有了活动场所。

  村内街道安装了路灯。

  2007年4月实施了集中供水户户通工程。

  投资50万元,整修村内柏油路。

  2012年公墓搬迁,占地60亩。

  投资110万元新修村内七纵两横9条柏油路并修排水沟2000余米。

  开发上农下渔工程200亩,到本年度共为村造地1200亩。

  2014年投资130万元将全村村内路全硬化,把村内的空闲宅基地全部填平。

  2015年,投资11万元修整村东延伸路,新建文化大院前方停车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宫玉玺  1943年——1956年

  郭树堂  1957年——1959年

  薄建伍  1960年——1964年

  郭树堂  1965年——1977年

  刘山林  1978年——1980年

  张炳玉  1981年——1984年

  郭金岭  1985年——1994年

  郭树良  1995年——2004年

  张锋基  2005年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及任职时间

  王学斌  1985年——1989年

  郭树良  1990年——1994年

  张锋基  1995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