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村

关键词:

  芦山村位于六合街道办事处东南部,办事处驻地东南1.5公里处。东邻东坝村,南邻闫家村,北邻范家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7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林地100余亩,荒碱地100亩,其他土地800亩。耕种土地为沙土地,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清光绪年间,明家集明绪迁至此地在黄河东岸种地。以后陈家庄李方绰在此打鱼为生,因明绪来得早,称“明家屋子”。后来黄河改道,此地形成肥沃土壤,芦苇茂盛,芦根结成疙瘩,人称此村名为“芦山疙瘩”,后简称为“芦山”,并沿用至今。

  截止2015年9月,全村60户,160口人,主要有李、冉、明、陈、王、扈、胡、梁、巴9姓。

  本村民风淳朴,农闲喜串门,一户遇事,村民们都会互帮互助。在风俗习惯上,看重阴历新年,清明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添喜乔迁等传统风俗。

  传统节日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村中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常年在外工作务工的亲人,都想方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过了农历腊月23日,节日的气氛就开始浓了,购买年货、杀猪宰羊、买肉买鱼,蒸馍馍、蒸年糕、清扫室内、打扫院子、买鞭炮、贴对联、辞旧迎新以示欢乐吉祥。

  农历正月十五日,每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张灯结彩,男女儿童打灯笼,放烟花,欢度佳节。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在大人小孩(男性)剃龙头,家家户户炒黄豆,在院子里画着圆圈洒草木灰,俗称(扫粮仓),祈求风调雨顺。

  清明节称“寒食”,各家到祖坟上添土烧纸,哀悼已故亲人。建国后,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为烈士扫墓,进行革命统统教育。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叫五月单阳节。这天吃粽子,门窗上插“艾草”,儿童手腕上系五色彩线,寓意是驱虫消灾。

  农历七月十五日鬼节,村民到祖坟上祭祀。

  农历八月十五日,仲秋节、团圆节,村民普遍欢庆。吃月饼、供月亮、家人团聚、花好月圆,吃着月饼赏月,乐至深秋夜。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老年节,子女为父母尽孝,政府为老年人赠送礼品,倡导尊老敬老的新风尚。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鬼节,给先祖上坟烧纸。

  腊八日,村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有的村民也有制作腊八蒜的习惯,将蒜淹于食醋中,待春节时食用,这也是吃水饺的可口佐料。

  小年腊月二十三,民间有供奉灶神辞灶之俗,称“灶王爷上西天,再过七天来过年”,上天言好事,回来带平安。

  逢婚丧嫁娶、添喜乔迁,亲朋好友会随礼钱,婚丧待客,烟、酒、茶、糖必备,一般席桌是四盘八碗两大件。

  婚嫁:儿女订婚时先下柬帖,男女双方把姓名、年龄、生辰写在柬上,经媒人交换,叫“换号”,男方要送订婚彩礼(衣料、首饰、钱财什物)。结婚时,女方曰“出门子”;男方下“婚帖”,俗称“送日子”;贴上写上迎娶时间,还送“联盟帖”,写明开脸时间、梳妆、上下轿方向及送嫁女客“属相”。大吉日前一、二日(必须是双日),男方派人将衣箱被褥送至女方曰“送圆方”。女方设酒饭招待“送圆方”人等并发赏钱。如今,迎亲不再是新郎披红插花新娘乘坐红轿,改由汽车迎亲。

  如女方属第二回结婚,一切从简,曰“拉回头”。有的女方男殁且有子女,在夫家招婿,叫“坐山招夫”,男到女家。家中有女无子者,找一养老送终女婿,称“养老婿”。招“养老婿”必须请村中有威望者立文书(实际是合同),男子不到万般无奈一般不走此途。

  丧葬:老人“倒头”(即死亡)后,晚辈立即到房顶上“叫魂”,面向西南哀叫“爹家来呀!”(或娘家来呀!),连叫3遍。意在唤回死者灵魂,又有讣告本族及乡里之意。先安柜屋(即操办丧事临时场所),安排给老人净面、擦身、理发、修面、洗脚、换衣(父由子,母由女料理),不论季节皆棉衣(很薄),不系纽扣,白纸盖脸(旧时,谦虚称:无脸见先人),然后,停于冷床上,床前设供桌,烧香,点长明灯。子女穿白孝服,丧主家门上贴白纸。由长子站于门外凳上,面向西南为死者“指路”,高呼三声“爹(或娘)向西南大路去”,全家人嚎啕大哭。然后,柜屋组织人员置办丧葬一应用品和告知所有亲友,俗称“报丧”。报丧有两种形式,多为丧主向亲友口头讣告死者去世和入殓、出殡时间,儿女亲家中的正祭,必须书写柬帖,红纸黑字,写明出殡时间,邀为正祭。如母丧则由长子头戴孝巾去外租家报丧。然后柜屋安排风水先生或村中稍懂此行的人士选好坟址。有老坟的可循先人安排而定。于院中扎画灵棚。晚上,子侄结队去土地庙告庙,又叫“赦老”,回归时,早安排人在灵棚前燃堆火,孝子火前跪拜磕头,然后回灵棚。第二天晚上,儿女侄男媳妇结队去土地庙送盘缠,烧车马(纸糊),洒浆水,告慰死者,然后入殓。“少亡”当日殡葬;老丧一般是三日丧。

  如今,本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婚丧嫁娶,一切从简。

  居住:群众的房舍在20世纪40~50年代为箔障子小屋或土坯到顶、老檐出头泥草房。60年代有砖做跟脚、土坯垒墙、少椽连檐、瓦插檐房子;70年代,有条件的房顶盖瓦;80年代,多数农户青石垒基到窗台,红砖垒墙,水泥混凝结构,红瓦盖顶;现在住户的房子多有前出厦檐,墙和地面贴瓷砖、瓷瓦或水刷石装饰,并有宽大的木质、铝合金或塑钢制门窗。

  建村初期,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作物为高粱、大豆,缺少生产工具,靠天吃饭,遇灾害只能挖野菜充饥。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农业学大寨”等一系列运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生活拮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80年至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户,结束了生产靠队长指挥,社员凭工分吃饭的历史,实现了土地生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确定了农民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的不断改观。1988年,该村实行“双田制”改革,初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土地少的矛盾,发展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的矛盾。2000年开始实行延长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政策。2004年,在河口区六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积极响应号召,筹集资金35万元投入农业生产,大力开发“上农下渔”的台田工程,开挖台田面积230亩,台田水面200亩。

  该村现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等农作物,除传统作物外,部分村民还种植蔬菜和树苗,耕种方式由原来的“人扛马拉”转变为机械化耕种,农业生产思维由原来的“靠天吃饭”转变为科学种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六合街道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本村积极发展“经济林——林下种养殖——池塘养鱼虾”的高效生态农业。冉祥平、李凤柱等村民搞起了淡水养殖大闸蟹、草鱼、鲫鱼,白蜡林木间放养几千只花色各异的芦花鸡和七彩山鸡,年经济效益数十万元。

  在区、街道两级领导的扶持下,该村建设蔬菜大棚,种植双孢菇、金针菇等;成立家庭小作坊,有压榨黑花生油等;建设养殖大棚,养殖肉食鸡、肉食鸭等万余只,猪百余头;农闲之余,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承揽工程,为家庭创收增产。

  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实行直补,购买家电以及大型农业机械均有现金补贴。自2002年起,村民就医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基础养老金,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老年人养老难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近年,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村民盖起了新房,安装上了太阳能、空调、冰箱、电视、电脑等,部分村民在城区购买了楼房,购买了汽车,村民们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

  芦山金针菇。2009年芦山村借助河口区委“一包三派”工程为契机,在乡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引进优质菇种,通过探索,成功种殖,经济效益良好。金针菇又名毛柄金线菌、冬菇。因干菇菌柄形状、颜色极像金针菜,故名金针菇。金针菇顶盖小时宛如珍珠、玛瑙。大时恰似金钱、银币。其柄状如浅黄玉柱,美丽奇特。金针菇既有蘑菇的鲜美味、又有银耳的嫩滑胶质,还有金针菜的爽口、清脆、甘甜味,是人人喜爱的美味佳肴。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型菇类,适合于秋末冬初和初春寒冷季节栽培,能充分利用栽培其他食用菌的生产设施,满足冬令市场鲜菇的供应。栽培金针菇的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管理方便,生产设备简单,投资小,见效快,很适合农户家庭生产经营。因此,推广金针菇栽培技术,发展金针菇生产,对振兴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外贸出口,均具有积极意义。冉祥平详实介绍了金针菇的栽培技术要点。1.建菌棚。金针菇菌棚为半地下式。离地面下去一米深浅,利用地下的温度,半地下式最适合冬季。 所谓的半地下式菌棚就是从地面挖一个1米深的地沟,把棚建在这个地沟上,棚的南坡与地面相接。北面用土垛起1米高的墙,两侧为斜坡,上盖塑料膜及草帘。采用这种栽培方式可以提高棚内湿度,还为金针菇生长创造所需的弱光条件。2.配置生长基(也称配料)。按棉籽皮100公斤、麦麸20公斤、玉米面5公斤、石膏粉2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白糖1公斤的比例。但无论选用何种原料,都要求新鲜、干净、无霉变。按比例称量好各原料,除白糖需加水溶化外,其余均应拌均匀。加水充分搅拌并使含水量达到65%左右,再闷2~4小时,即可装袋。3.灭菌。选用宽15~17厘米、长33厘米的塑料袋一头出菇,或15~17厘米宽、55厘米长的塑料袋两头出菇。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按常规方法高压或常压灭菌。4.接种培菌。灭菌好的塑料袋,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接种。接种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进行灭菌30分钟。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两端接种,一般每瓶种(750克/瓶)可接25~30袋。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约24小时菌丝开始萌发,在20~25℃室温下生长约40~50天即可满袋。9月中旬接种,大部分10月底发透菌丝,叫全期发菌。以后接种由于温度低,发菌半袋后便边爬料边出菇,叫做半期发菌出菇。5.出菇管理。袋栽金针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有:满袋装料,套袋出菇;满袋装料,套袋倒卧出菇;半袋装料,盖纸站立出菇;半袋装料,披膜倒卧出菇;中间装料,倒卧两头披膜出菇。全期发菌的栽培袋出菇期的管理方法同前,直至收获4茬菇。在农闲季节种植金针菇,一个人一年可收获金针菇近8000斤,可收入30000余元。

  芦山黑花生与花生油

  2013年芦山村民李凤山、李凤梅、冉祥平、李凤柱、李连壮等开始大面积发展黑花生。花生收获后,买来榨油机,对花生进行了深加工,榨出了浓香四溢的纯正花生油,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黑花生榨出的油,味香纯正、色泽诱人,来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六合第一家花生油压榨油坊。芦山黑花生是由河口区科协推荐的,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种。该品种具有较高的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功效,富含花青素。相比而言,黑皮花生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要比红皮花生高5%、精氨酸含量高23.9%、钾含量高19%、锌含量高48%、硒含量高101%,以及8种维生素和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黑色素等营养成分,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高营养碱性食品。同时,黑皮花生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延缓衰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保护肝脏、增强人体免疫、清除体内多余脂肪等方面的功效,是不可多得天然保健品,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特别是黑皮花生当中含有的黑色素,对于爱美的女性朋友来说,是养颜美容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这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并且黑色素还具有保护胶原蛋白的作用,保证胶原蛋白不被自由基破坏,从而达到预防皮肤老化的作用。同时,黑色素当中含有的铁、铜、锰、锌等微量元素,对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是有好处的!

  黑花生的种植。由于种植面积大,传统的人工种植太慢太费功夫,现有播种机又不对路,李凤山、李连壮、冉祥平等人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市的平度买来了花生专用播种机,实现了播种机械化。  

  黑花生的收获。传统的收获方式,一颗一颗挖出后再用人工摔下来,费工费时,效率低下。冉祥平、李凤山等人又到江苏考察,引进了花生联合收割机,实现花生收获机械化。

  黑花生油的加工。黑花生晒干后首先要剥皮,从济南、北京等地考察引进的花生脱壳机具有去皮去壳去杂质的功能,脱出的花生米非常干净。将60公斤花生米放到上层炒锅里,炒锅是上下双层直径1.4米,用煤作燃料,用导热油传热达到200摄氏度开始旋转流动抄拌,10分钟后加适量水,由漏口出转入底层锅,8分钟左右达到八成熟,即可提升到已预热好的榨油机料斗内启动榨油,榨好的油再加适量火,立即启动炼化机,将油倒进炼化机,30分钟后,清香纯净的黑花生油生产流程完成。

  由于花生种植机械的引进,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配套的花生深加工,不断加大花生的需求量,2015年全村种植黑花生100余亩,收获花生80000余斤,加工黑花生油12  吨,仅此一项增加收入28.8万元。

  村里走出去的人士

  王  松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连连长。

  李文彩  现任六合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

  光荣榜

  2008年被河口区授予法治示范村。

  2009年被河口区授予人口计生模范村。

  2011年被河口区授予平安河口先进村。

  2008年被东营市评为全市三网绿化先进村。

  2012年被东营市授予全市卫生先进村。

  大事记

  1997年挖50亩地的水库一座

  1998年全村户户通上电。

  1986年全村通上柏油路。

  1999年该村用上了自来水。

  2000年村建起了文化院一处。

  2008年建起了12间老年房。

  2008年11月村里修起了长1500米宽4米的柏油路。

  2010年村里安装路灯20盏。

  2011年村里修建健身广场一处。

  2011年村里规划出35亩的公墓墓地。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冉义贤  1973年-----1977年

  梁久海  1977年-----1981年

      1982年-----1987年

  胡士福  1988年-----1993年

  李凤柱  1993年-----1995年

  刘星文  1995年-----1996年

  王立元  1996年-----1999年

  李连峰  1981年-----1981年

      1999年-----2007年

  冉祥平  2007年至今

  历届村主任及任职时间

  王立元  1997年-----1981年

  李连峰  1981年-----1999年

  李连超  1999年-----2004年

  李连峰  2004年-----2007年

  冉祥平   2007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