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崔村

关键词:

  西崔村位于六合街道东15公里处,为六合街道最东村庄,东至老黄河故道,西至六合村,南北是无村庄相近邻的空旷地带。全村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3200亩,宅基地300亩。2015年底人口740人,252户。

  本村原位于老六合街北0.5公里处。

  1897年由利津城关镇崔家庄胡善堂一家五口搬到此地搭窝棚,开荒谋生。相继又有多户开荒人家迁来谋生,形成村庄的面貌,便沿用原籍的村名叫崔家庄。由于在离本村以东三里处,同样也是从老崔家庄搬来户组成的一个崔家庄,人们为了两个村的区别,就分别叫成了西崔家庄和东崔家庄两村。1964年黄河人工改道北行,现在的西崔村址处淤高成为大片土地。1965年老屋子分地500多亩,1966年六合人民公社分配新淤成的这片土地时,分给西崔村1000亩左右。和罗镇相邻一干河为界,一干河向东300 米后一直向东南而去。南北最长1000米左右,后直着延伸到故道,为河滩地。南北1200米,东西长1000米,加上上崖三角地共3000亩耕地,其中红土地1000亩左右,白土地2000亩。 1980年分田到户联产承包,为了种地方便,3月份在此地建新庄,宅基地长三十米,宽21米。南北东西主道宽10米,其余小路宽6米,为棋盘街,占地近300亩。到84年基本建好新村。村名未改,故出现了东崔在西,西崔在东的局面。

  人口姓氏:胡、张、毕、崔、刘、周、王、吴、李、杨、宋、高、卢13姓。

  建村初期生产条件极差,无耕牛、机械,也无水源,只能种高粱、大豆,温饱不保,时常遭土匪侵袭,日子难熬。解放后经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大有发展,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联产承包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觉地学习科技知识,接受新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

  林果业:1982年发展林业育苗。村民胡敬烈毕业于惠民专职技校,在乡林场苗园工作多年。82年在自家承包地里育了四亩刺槐苗。当年卖了七八千元。村民们很是眼红,纷纷要求建苗田。在胡敬烈的帮助下,购入树种、枝条,传授管理经验,并帮助销售。到88年共发展育苗100亩,有刺槐、垂柳、白蜡、旱柳等,每年有几万苗木供东营、沾化、滨州等地绿化。88年在区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建起了较正规的苗圃,引进冬青、木槿、紫叶李、红叶桃、沙棘、皂角等十几个品种。苗木销往济南、天津、北京、辽宁、陕西等地,曾获得市区林业局好评。

  当看到河口区六合乡北部林场那片绿葱葱的树苗时,一定不会相信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长的盐碱地,播绿人便是胡敬烈。

  1968年,毕业于惠民地区林校的他,看到家乡方圆几十里没有一棵树,立志研究,探索盐碱地育苗技术,给自己的家乡披上绿装。

  “文革”使他的绿色希望成为泡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鼓起了他的绿色希望的风帆。他开始在自己的承包田中做育苗试验,并赢得了山师大赵可夫、山农大许慕农等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帮助,引进了沙棘、白蜡、火炬、美国皂角、意大利刺槐、蒙古金鸡儿等25个树种进行繁育试验。他按照资料上讲的方法把种子播下去,左等右等不见出苗。20多天后扒出树种,没有一颗发芽的。放在口中一咬,一股咸味。他的试验陷入了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地膜覆盖棉花启发了他。他买上薄膜搞起了育种。10多天后,原本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密密的树苗,他成功了,为增加树苗移栽成活率,他采用了激素沾根等技术措施。几年来,他记录下了60余万字的观察笔记,筛选出十多个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树种,共育出树苗30万株,绿化土地一万多亩。六合乡还被省、市、区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1983年3月,在区乡大力支持下,由乡林业站长王景春和胡敬烈到掖县购进长枝富士和授粉树国光,建起100亩苹果园。李玉云,胡庆安,胡敬仁等十二户承包。6年后硕果累累,苹果飘香,十分喜人。每户都几十万的收入,很早就盖起砖瓦房,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90年3月毕延福等人到烟台购进短枝富士,青香蕉,北斗等,建起了400亩果园,却遇上了苹果销售市场不景气。1999年冬枣收入不菲,蓬勃发展,在区乡大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下,将500亩苹果园改造成冬枣园。同时在二级地优先承包种冬枣,全村冬枣发展到1000亩。

  95年河口区政府颁发“科技能手致富”奖状。2010年区市省电视台和报社多次采访报道 “播绿人”事迹。2012年9月河口区老龄委授予“模范老人”称号并发证书。每年重阳节都发慰问金和慰问品。现发展苗木500亩,继续为绿化做贡献。

  畜牧业:1983年5月村民刘舍明自动到邹平学习蛋鸡饲养技术,在自家院内建了鸡舍,发展蛋鸡养殖,在良好经济效益的带动下,全村40户养起了蛋鸡。胡敬邦等五户到鲁西地区购进优良品种“鲁西大黄牛”,胡承恩,周海元,毕延申,胡聘贤等十二户在鲁南地区购进优质绵羊,存栏量1000多只。2003年刘金杰先建圈养猪,效益良好。随即刘金銮及妹妹都建了养猪场。2012年在上级大力扶持下,胡成涛在老六合村南建了养猪大鹏,投资40多万元,存栏量300多头。

  在1995年之前,农民只是种小麦,玉米,大豆,年产量不少,是产粮大村,但收入甚微,成了穷富村。1995年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看好,西崔村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棉花生产。鼓励村民承包邻村、利津城关镇在六合的土地,开垦荒地和黄河故道荒地,人均10亩以上,最多的户种200多亩。村民们发了棉花财,西崔村富裕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农业税、水费、种粮直补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现又改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村民周三月、胡作贤、张累累等人购进收割机三台,大型拖拉机、还田机、播种机共十台。现有挖掘机10台,装载机、土地平整机2台,小型拖拉机每户一台。在外包地和荒地上建起了藕池1000亩,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60岁老人享受基础养老金每月150元,每年另发放100元补助;70岁老人享受基础养老金每月150元,每年另发放360元补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配套了学前幼儿园教育,两部校车(胡仕合负责)接送学习,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部分村民住上楼房,安上太阳能、电热水器、空调、冰箱、电脑、闭路,有线电视覆盖全村,人手一部移动电话。全村拥有小汽车102辆,出入方便。2015年建起了娱乐健身广场,实现了村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1980年3月兴建新村。新村设计南北路10条,东西路11条,棋盘街,4户为一单元。中心十字路宽10米,1992年修成柏油路。2005年投资50万重修路面5米宽,同样将三条宽六米的东西路修好,路面3.5米宽。安装路灯48盏;7月份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014年8月,修好村内10条南北路,总长4500米,宽3.5米,耗资,150万元,路灯改造成节能灯。

  村里的卫生室  

  1963年响应国家号召,全县大搞卫生员培训。村民尚玉英参加培训后,村里办起了卫生室,尚玉英出任西崔村第一任卫生员。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打针、吃药,病情能得到及时治疗和缓解,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尚玉英积极肯干,好学上进,又跟原接生员宋振杰家里学会了接生,成了村里的接生员,省去了村民生孩子要到邻村请人的麻烦,得到村民的信赖。

  1971年毕业于罗镇卫校的毕树华,正式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1977年刘舍祥卫校毕业后,与毕树华同时行医。以中医为主,平脉、下针、拔罐子样样精通。

  1982年村民为种地方便,在现村址开建新村。建立新村后,先搬来的几十户村民缺医少药,当时的赤脚医生毕树华也搬来新村,但由于经济紧张无力购药,新村难以建起卫生室,村民有病也无药医治。新村离医院远,又没有交通工具,最快的是马车、牛车,再不然就是地排了,求医问药实在不方便。胡敬烈看到此情况,主动借了五十元钱给毕树华,自己又凑了点,跑到陈庄购进部分急需药品。又从村里借了些钱,备下些急需药品,办起了新村卫生室。大部分村民搬来后,卫生室功能越来越全,也越办越好。

  毕宜金是毕树华之子,毕业于利津职业中专。95年进入村卫生室工作,积极学习医疗知识,提高医疗水平。2001年西崔小学并入小街小学后,村里将倒出来的五间房子卖给毕树华做医疗室,从此村里的卫生室有了药房、诊室和病号治疗打针室。卫生室设三张床位,严格按上级卫生部门的达标要求,井然有序。实行居民医疗保险之后,更是肩负着村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执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每年组织老年人、育龄妇女查体。由于他爷俩忠厚老实,服务周到,工作认真,爱岗敬业,深受村民的爱戴,连附近上小街村的村民、周边生产屋子和小马场群众都来求医问药,高超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大伙的一致好评。

  村里的文艺队  

  建国后本村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建起了秧歌和高跷文艺队,村里的青壮年勇跃参加。张树槐,张守信,胡敬功等一批文艺骨干分子,排练“虎斗牛”、“猪八戒背媳妇”等传统剧目,活跃了乡村文化。

  每年秋收、秋耕、秋种忙完了农闲季节,就组织排练,春节时演出。他们自发的购置行头、道具,每天聚在一起,编排演练,好一片热闹景象。记得1951年正月十五到毕咀和广河村慰问演出,村长老党员张友泉带队,大老粗没文化,开场白讲话“西崔没有好玩艺……”,刚说了一句话便惹得哄堂大笑,从此留下话把儿“西崔没有好玩艺”,一直流传至今。好玩艺是指好玩好看的节目,并不是贬义骂人“你什么玩艺”的意思。当场演出了“虎斗牛”、高跷队、丑媳妇、恶婆婆、傻二小、猪八戒背媳妇等,赢得村民好评,得到一片赞扬声。

  文化大革命期间本村也响应 “百花齐放”的形势大搞文艺宣传,组成了几十人的宣传队。荒洼管理站和村里联合演出《借年》、《学毛选》、《王老五》等剧目,并多次参加公社的文化汇演,得到上级肯定。

  村里的副业队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提倡集体兴办副业,以增加集体收入,方便村民生活,本村也不列外。

  粉坊  村民宋振杰、单挺街为技术员,挑头组织十余名社员,靠手工操作搞起了粉条加工坊。在村里大水湾西边的胡承思家为作坊,将地瓜粉碎加工成淀粉,再将淀粉和成糊子,大锅里烧开水,将和好的淀粉胡子,倒入专用瓢漏后漏入开水锅里,煮熟就是粉条。漏眼的大小决定粉条的粗细。煮好成型后的软粉条,捞出后经过几天的晾晒定形,干透后包装出售,每年销售几十吨。同时粉条生产后剩下的废料养猪,生猪长势也是又快又好,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磨坊  磨坊是村民们摆放将粮食加工成面粉的石磨的地方。早年间的石磨,都是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有直径超过三尺六寸(1.2米)的大磨,要用三匹马同时拉。一斗(约合50市斤)粮食用十多分钟就能磨一遍,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过罗后的粗料再磨一遍,再筛出面粉。一般磨直径80厘米左右,一个人或一头驴就能拉动。1968年西崔村在老社屋架起了粉碎机,用柴油机作动力。崔文信、刘长安二人开粉碎机,粉碎一切杂粮。用石磨原本一两个小时的活,几分钟就完事,极大的方便了村民,连附近村的百姓也慕名而来。从此村民们告别了陪伴多年的人推畜拉的石磨,摆脱了推磨之苦。

  油坊  农村民间油坊为榨油的场所。以往油坊榨油多为副业,往往秋后开工,春耕大忙前收摊。以黄豆、花生、芝麻、棉籽、油菜籽等为原料进行榨油。榨油所余之渣因其形圆,统称之为饼。豆饼、花生饼、棉籽饼皆是上好的饲料和有机肥料。西崔村有种大豆的习惯,有了几千亩的土地种大豆,原料充足。村里商量着建油坊。由李玉云牵头,在村南边建了五间房子购置了两台榨油机。从利津聘任了技术员,毕玉君为副手,胡敬邦为会计,胡敬仁、胡臣贤等13人开起了油坊。1976年11月油坊正式开业,每年加工大豆100多吨,收入非常可观,壮大了集体经济。

  全村打苇箔  

  1970年河口胜利油田大建设,需要大量苇箔。西崔村占据有利地势,村北几千亩是乡苇场,出产大量的芦苇,原料没问题;村民都可在自家院子里打苇箔,男女老少都能干,生产没问题;供销社定期上门,统一收购,销路没问题。打苇箔是一项快速见效、省心赚钱的好副业。村里组织村民全家齐上阵,户户打苇箔。打苇箔的用具有木架子、麻绳、砖头、剪刀。木架子用来支撑打好的苇箔,它由两个支架和一根粗壮的木头组成。麻绳绑扎在砖头上,叫做绳锤儿,绳锤每隔二三十厘米放一对儿,均匀的排列在宽大的木架子上,用来编织芦苇。剪刀就是在苇箔打好后,剪断麻绳。苇箔的加工工艺:苇箔编织时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前面的人负责续芦苇,把8到10根芦苇捆成一束,然后将芦苇横在木架子上,后面的人负责编织芦苇,将绳锤两端的砖头交叉打成扭结,成把的芦苇勒住,便同苇箔捆在了一起。人们干劲十足,起早贪黑,点上煤油灯,蜡烛加工到深夜。大闺女小媳妇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巧手翻飞,一丛丛芦苇顺从地躺上支架,被细细的麻绳掐头、拦腰、束尾,成垛的芦苇就变成了厚实的苇箔。

  64年黄河发大水  

  1964年夏天,黄河突发大水。坝外一片汪洋,看不到边,水深,浪急。当时全县组织民兵防汛,纳子坝。沾化县来了一些民工,吓得哭爹喊娘,扔下行李就跑了。大风一刮,大水从南边直接翻到坝北边,情形十分危机,防汛的民兵仍在坚持。村民们在家里用木头扎好架子,绑好筏子,整理好要紧的东西,准备开口子后的防范措施。又坚持了一会儿,洪峰退了下去。坝外黄河水淹,坝内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同样是一片汪洋,是年村民的庄稼颗粒未收。同时受灾的肖庙乡东北薄嘴、大夹河等六村全淹,村庄消失。人员就被迁移安排在坝内村里分散避难,大水过后上级救灾,集中在公社驻地盖起房屋,成立了六合村,这就是六合村名的来历。

  光荣榜

  2011年河口区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局、河口区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集体”

  村内走出去的人士

  胡敬斌,任贵州毕节市七里关区委副书记、区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崔树生,任滨州市高新区公安局局长,政法委书记。

  胡承良,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

  毕玉来,1937年出生,18岁入伍,1949年3月攻打罗镇牺牲,被追任烈士。

  崔树峰,任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副主任。

  张仕海,任河口区委督查室主任。

  张仕芹,任河口区供销联合社理事会主任,党组书记。

  崔淑忠,任六合街道水利工程公司总经理。

  毕宜刚,北海舰队服役。

  李春林,任烟台市检查院,法察队副队长。

  胡承珍,河口职业高中任教。

  崔淑军,曾任河口区邮电局副局长,工会主席。

  胡承花,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室

  大事记

  1950年建立起西崔小学

  1954年成立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公社化改为西崔生产大队,下设四个生产小队

  1967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71年恢复了西崔党支部

  1981年建立了村管委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西崔大队改为西崔村

  1984年西崔村委员会成立

  1986年全村各户通电

  1991年西崔至六合柏油路通车

  1994年全村安装自来水

  1995年建400亩地生产用水水库

  2000年90%的农户安装固定电话

  2001年撤点并校,集中六合小学学习

  2007年修四条东西路,安路灯36盏,实现城乡统一供水

  2011年全村18岁以上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村民就医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2014年修好村10南北路长4500米,宽3.5米柏油路,同时对路灯进行改造,节能明亮

  2015年,建好了健身体操广播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崔学礼,1951年-------1961年  

  张仕君,1961年-------1962年  

  崔学礼,1963年-------1966年  

  张仕君,1971年-------1983年

  李玉云,1983年-------1993年

  毕延福,1993年-------2000年  

  于跃义,2000年-------2003年

  崔淑民  2003年-------2014年  

  崔淑国  2014年至今

  历任村主任、村长、社长、大队长及任职年限 

  张友泉  1950年——1952年  

  刘长义  1953年——1955年  

  崔学仁  1955年——1956年

  崔学礼  1956年----1959年

  张仕君 1959年——1961年

  李玉方 1962年——1979年

  胡承泽 1967年——1971年  

  崔淑华 1981年——1982年

  毕延福 1983年——1984年

  胡宗义 1991年——1999年

  崔淑华 1999年——2002年

  崔淑民 2002年——2014年               

  张金海 2014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