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义和村

关键词:

  小义和村位于河口区六合街道西南1公里处,座落于辛河路西,南邻荆家村,北临河口区经济开发区。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40000平方米。权属土地面积3077.5亩,其中全村耕地面积162亩。全村人口168户,495口人。

  清光绪年间盐窝南刘家庄刘昆明来开荒种地,后有陈家庄西徐振富、徐振发兄弟二人来开荒,驻在一片树林中,名叫“树林子”,以后陆续有王家庄卜庙村索瀛、盐窝黄台曹观成、汀河五村陈洪令等先后来开荒种地,大家搭窝棚,挖地屋子,邻近居住,相互帮助照应,非常和睦,像一家人一样,取名“义和庄”。后有利津县衙核查土地时,改名小义和村。

  义和村人的先辈们特能吃苦耐劳,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艰苦创业,开荒种地,生活非常艰苦,主要靠天吃饭。耕地人拉犁,耩地人拉耧。靠挖坑等水吃。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收的粮食不够吃,只能靠挖野菜、扒榆树皮、拾种子等维持生活。

  全村主要姓氏有:徐、曹、陈、王、索、孟、胡、李、刘、段、扈、冉、杨、卢、霍、荆、于、安、董、季20姓。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力有了发展。1958、59年大跃进,上级号召大炼钢铁,全村一个大队叫“筒子队”,统一建食堂,农民统一上坡干活,收工后到食堂统一凭票吃饭,在家的老人小孩也能领到等份的干粮。大队书记顾乃吉、大队长顾乃刚,兄弟两人大公无私,做事雷厉风行,是小义和“四大硬”之一,他们带领群众积极生产,这两年风调雨顺,小义和粮食大丰收,食堂开的红火,成了原利津县肖庙公社的先进村。1960年三年自然困难时期,村集体多亏前两年的粮食结余,村食堂在60年坚持了大半年,无奈停办。小义和人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

  1950年村里兴办小学,设置了1-4年级。1953年在村西南地方盖了小学校,3间土屋,以后又盖了10间,1-5年级的校舍。1986年,荆家、小义和、安家三个村联办荆家联校,自此本村娃娃到荆家联校上学。

  1968年,村里买了全公社第一台粮食粉碎机,请罗镇拖拉机站崔学信师傅给安装上,结束了乡亲们推石磨拉石碾的历史,特别是家庭妇女从繁重的粮食加工中解放出来。荆家、安家、后沟等村的人们,也纷纷来赶新鲜加工粮食。

  1970年,在村中心原饲养院盖了12间砖坯房,大队办公室1间、仓库4间,偏房6间。其中合作医疗室2间。村集体固定资产渐多,集体经济逐步扩大。1972年、1973年村里成立了吕剧演唱队,村民李建泉到利津县文艺宣传组培训学习,回来后成立宣传队,李建泉任组长,组织起了18人的春节文艺演出队,购置了二胡、板胡、锣、鼓、笛子等器具,春节前一个月组织排练,年三十晚上安排在小义和学校广场演出,演出的吕剧《都愿意》、《半边天》,相声、快板、三句半、歌舞表演唱等引来周围村庄无数村民观看欣赏,并在利津县文艺汇演中获得二、三等奖。

  1973年,买进了六合公社第一台195型拖拉机,第一任司机徐文明。当时开拖拉机很神气,也很累,远途让它跑,重载靠它拉,还能耕地播种,节约生产力,生产效能进一步提高。

  1968-1978年十年间,村领导真抓实干,群众积极性高。先学大寨艰苦创业,后学杨柳雪种棉经验。到河南濮阳先后学习了开沟种棉、棉花整枝等技术,聘请濮阳的技术员来小义和村实地指导,一住就是几个月。到曹县学习花生清墩技术等,全村的粮食、花生、棉花生产在利津县年年第一,被评为全县的红旗单位,公社经常来开现场会学习经验。从棉花整枝技术来讲,至今人们仍沿用着这门技术。虽然生产有所发展,然而集体生产受管理制度的制约,农民群众生活仍比较拮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认真落实了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原来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发展步伐。推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原来集体财产、农具和土地承包到户。联产承包政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生产积极性,结束了社员靠工分吃饭的历史,确定了农民自己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人民生活开始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改变发展。1981年投资11000元,各户通电,村集体投资660元买电视机一台,供村民集体观看。

  联产承包促进农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85年,全村有大型50拖拉机运砂石料4户,农用12拖拉机5户,绵羊800只6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接受了科学种植模式,有几个台田户开始摸索着种植蔬菜。种地方式由原来的“人扛马拉”发展到机械化,科学种田。1990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对土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分配,靠村民自己动手,开挖了1100多亩稻田的沟渠,建设高压水泵站一个,桥闸10个,保证了水稻连年大丰收。1992年,集体投资98000元,建成村文化大院,设立了办公室、幼儿园、保卫室等。

  学开放促发展,21世纪以来,国家制定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去了所有农业税,种地实行了直补。种植、养殖和购买家电以及大型农业机械均有补贴,就医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60岁老人开始享受养老金,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2004年规划了新村建设,投资30万元新修东西柏油路400米,把新村宅基地填土整平。现已有80户村民修建了砖混结构的新型四合院,部分村民在城区买了楼房。生活条件逐年提高,新村户户都安装上了太阳能,电冰箱、液晶电视、网络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老村庄也有52%的村民安上了太阳能,家电用具齐全。全村26户家庭买了汽车,村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在辛河路西,新村东北角新建了村委办公室、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2014年又在文化大院前面修建了文化广场,就在本年村里建立了健身舞蹈队,2015年河口区广场舞大赛我村舞蹈队获得二等奖。2015年在文化大院内增建了条件优越的村卫生室,村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建立新村的基础上,加强宅基地管理,村民建房统一填土一样平,统一房子20米长,宽10米,高4.1米。对原柏油路罩面600米。投资10万元,新砌排水沟600米,对村两条主要街道实施规范整理,绿化美化环境,让村庄越来越美丽。

  生产队里的饲养院。1962年下半年,在困难时期熬过来的小义和人,发愤图强,自力更生,恢复生产。村集体买了四头母牛,一头公牛。为防盗在村中央盖了三间土坯屋,四间草棚子。三间屋子一间住饲养员,两间放牛。草棚子放车耧犁耙和铡好的饲草,车是木轮铁圈车。安排社员曹树棠、陈庆兰当饲养员,两人老实无私,责任心强,白黑轮班精心喂养照料,母牛怀孕前期耕田拉车,产犊前一个月很少干活。1963年,四头母牛都生了一头小牛,集体经济渐渐好转,1963年又买了一匹白马,添置了全公社第一辆大胶轮马车。1964年,“筒子队”分成四个小队,收支单独核算,牛、车辆农具均匀分开,饲养员增加到四人,仍在原饲养场喂养,饲草饲料各喂各的。1965年,饲养院扩大规模,在村西北角划地60多亩统一建饲养场,饲养场紧挨着场院(打谷场),既方便生产,又好运饲草。这年开始,小义和畜牧养殖进入繁盛期,耕牛越来越多,陆续买进骡马,胶轮马车也由原来的一辆增加到四辆,耕地播种拉庄稼再也不犯愁,黄牛骡马为小义和村的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村里的养羊场。1966年,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各小队分别买进了一鞭羊,搞起了养殖副业。在离村5里地的洼里统一盖了四间土坯屋,垒了四个羊栏,各队安排专人放牧。春天剪羊毛卖钱壮大集体经济,中秋、春节两大节日杀羊,按人口分肉过节,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邻村群众干活路过村边闻到羊肉香味儿,都说小义和发了羊财。

  东营盐碱地改良的“法宝”--“上农下渔”模式的典范村。为探索荒碱地开发利用的路子,改良利用盐碱地,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小义和村借鉴外地开发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河口区率先开发鱼塘—台田生产模式“上农下渔”项目400亩。村主任徐文福指着一处台田详尽地做着解释:所谓的农渔项目,就是开发一个水库,借水库开挖之际筑造一方台田,平整一块稻田,形成上农下渔平地稻的组合模式。农渔开发科学、有效搭配,既对土地进行了抬高躲碱,又通过开挖的水库发展淡水养殖的生态农业工程。挖水库筑台田开发稻田是一个高、低、高模式,但到底水库有多深,台田有多高,稻田有多大,特别是在地表含盐量在5‰以上的退海土地上,三者比例是多少,怎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又科学实用的组合,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过论证,终于确定了台田、水库、稻田为8:6:4结构。根据沿海气候和盐分上渗度,将台田上升到1.7米,水库挖深3米,既躲避了台田碱化,又防止了水库盐化。

  这种融蓄水、淡水养殖与发展“双高一优农业”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简称“上农下渔”工程。 “上农下渔”项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此举为低洼盐碱荒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农渔项目管理机制上,乡里学习外地经验,成立农业总公司,采取“反租倒包”的方法,将土地统一管理,打破原有界限,实行公开承包,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农户们也经过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村民们从开始的不信任该模式,处于观望状态的较多,通过村两委的鼓励,村干部的带头,到逐步接受。在承包户的的精心管护、科学管理下,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后逐年成效显著。 “上农下渔”开发模式将重盐碱的不毛之地变成高效农田和渔塘,将劣势变成了优势、包袱变成了财富,昔日荒碱地,今朝“聚宝盆”。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村里的农渔项目养鱼获得丰收。亩产淡水鱼150公斤,单个白鲳鱼长到1.5斤左右,单元收入20000多元,赢利10000多元。所产鲜鱼全部被客户抢购一空。

  现在每组“上农下渔”项目纯收入达到六、七万元。曾被称为山东“北大荒”的“盐窝窝”逐步成为东营的“鱼米之乡”。

  盖屋匠人索学颜、冉吉周。解放初期,村民盖房没有技术,以后村民索学颜、冉吉周自学木工技术,指导帮助街坊邻居建房。户主盖房,首先要提前脱好土坯。脱土坯,通常在天。夏天麦糠下来,天气热,是脱坯好时机。在平整开阔的路边水沟,就地挖或者从别处拉来一堆粘土,撒上麦糠,或短稻草,浇上水,赤脚踩,铁锹铲,和成均匀黏稠的泥团。麦糠是土坯里的粘接材料。泥和好,在平整地方撒草木灰,搁上坯模子,用刷子沾水,沿模子四壁刷匀。然后开始往模子里填上和好的泥团,填满后,用棒槌敲打密实,再用抹子沾水抹平表面,开始起模。一般模具长、宽、厚多为500mm x 250mmx100mm大小,用木板制成。模具要沾水处理,每制作一块都要沾水,目的是防止黄泥粘在木板上,用脚踩实或者用木板拍实,一块坯就制作好了, 然后,以次往复。地上撒草木灰,避免土坯与地面粘接在一起。模子刷水是起模时,不缺棱掉角。遇到好脱坯手,一晌午打个四五百块也不是问题,主要看场地和原料。脱好的土坯,在开阔地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待一两天后晒至半干时,将土坯掀起,呈丁字形摆放,便于晾晒。晒个三四天,晒干晒硬,干透即为成品土坯,就可以搬起装车,拉回家码院内,用塑料布盖护,以防被淋坏。等屋架,檀条,椽子,瓦,芦席,门窗筹备齐全,就可以建新房了。

  按照盖房户的要求,设计出框架,垫好屋台子,根据框架下好地基。一般地基挖沟宽2尺、深2尺,逐层填土,条件好的填灰土,夯实为基础。然后用等边尺子和直角拐尺放线。等边尺子是用三块等长的木尺组成的等边三角形,边长大约60cm;直角拐尺为两直尺以90度角连接,开始时为木质自制,后发展为不锈钢质木工专用工具。放线后开始垒墙,垒至五层青砖,横向铺设5公分左右的芦苇,起到隔潮防碱的作用,上垒土坯砌墙,垒至檐高2.5米左右封顶。一般盖屋三间,两架横梁,每间屋五根檩条,屋顶二层苇箔,一般农户上盖麦穰和泥封顶,讲究的富裕户上挂屋瓦。窗户用三公分的方木,横二竖十二外加木框制成,墙面用麦穰和泥抹平,里面细泥,外面粗泥,至此方才完成。

  自此全村房屋逐步整齐漂亮,村容村貌渐渐越来越好。

  村内走出去的知名人士

  徐文彩,曾任利津县党校任教务主任。

  张凤田,曾任河口区人大副主任。

  崔家文,曾任河口区人大办公室主任。

  徐文棠,现任河口区副区长。

  大事记

  1949年  成立农救会

  1952年  成立互助组、建立党支部

  1954年  成立1-4年级学校

  1956年  成立合作社

  1958年  成立生产大队

  1966年  成立革委会

  1980年  联产承包到各户

  1981年  各户通电

  1988年  成立村委会

  1992年  建办幼儿园学校

  2004年  各户通自来水、柏油路2000米、村排水沟980米

  2008年  村敬老房、办公文化大院

  2012年  水泥路820米、文化广场

  2014年  泊油路900米、路灯62盏、村大门、对街道两边宅基砌砖1200米

  2015年  对各户通上天然气、建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厕所改造

  光荣榜

  2006年  东营市级“卫生村”

  2008年  省级“先进卫生村”

  2008年  东营市“小康文明村”

  2008年  河口区“计划生育先进村”

  2009年  河口区“计划生育先进村”

  历任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顾乃吉, 1952年-1966年

  卢连香, 1967年-1979年

  胡学仁, 1979年-1984年

  冉光祥, 1985年-1990年

  胡学仁, 1990年-1995年

  徐文照, 1996年-1998年

  索洪祥, 1998年-2003年

  曹遵喜, 2003年-2011年

  徐文森, 2011年至今

  历任村长、大队长、村委会主任及任职时间

  陈炳信, 1949年-1952年

  顾乃岗, 1952年-1966年

  曹树文, 1966年-1975年

  胡学仁, 1975年-1979年

  徐文树, 1985年-1990年

  徐文照, 1990年-1995年

  曹遵喜, 1998年-2003年

  徐文福, 2011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