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胜村
协胜村总人口1184人,425户。耕地面积约800亩。地理位置东经118°29.638′至118°32.264′,北纬37°49.743′至37°52.077′。版图面积约16.38平方公里,其村庄座落在海康路与河庆路交汇处,老村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730米,占地面积约442亩;于2014年拆迁,新村(平房区)南北长约430米,东西长约730米,约475亩;别墅区在海康路以东,河祥路以南,河庆路两侧共242栋,南北长约810米,东西长约260米,占地约319亩;河祥路以北,河兴路以南,海河路以西160亩为高层楼区。
协胜村自2002年规划建设别墅195栋,高层区60000平方,现已建成别墅北区楼房195栋,350户村民已入住,高层区已竣工。2012年规划建设别墅南区42栋,已建成30栋,50户村民入住。南北别墅区道路修建总面积约70000平方米。其中北别墅区修建道路12纵13横,环小区道路四通八达,南别墅区修建主路和6横道路与循环路对接。
1933年有利津县城、字号协胜永的油坊东家李梦龄,来此领地放租,习称协胜永地。初时种地户春来居住耕种,秋收离此越冬。到1942年有张希增、李同春两家定居下来,称协胜屋子。后住户渐多,1947年形成村庄,名协胜永村。1958年更名为协胜村,沿用至今。
2015年协胜村总人口1184人,424户,人口最多的为李、张、杨三姓,共有姓氏为李、张、杨、赵、刘、王、董、尚、穆、纪、耿、姚、程、崔、宋、马、郭、孙、毕、邵、高、陈22姓。
协胜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除主粮以外兼种经济作物。有大豆、棉花与花生,1993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全村有大棚75个,年收入45万元,使村民收入剧增。1993年人均收入2850元,1994年、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00元、3000元。
协胜村地处河口城区南郊,交通条件便利,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1996 至1998年,走城乡结合,多业并举的路子,把农副产品推向城区市场。先后建成存栏150头的奶牛养殖基地及家禽饲养业基地,年创经济效益150余万元。发展交通运输和建筑业,年创经济效益200万元。渔业养殖、捕捞、商饮业、服务业较快发展,成为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元。
为使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村集体兴办企业。1966年协胜村二队建起第一个窑厂,1968年一队、四队相继建起队办小窑厂;1985年协胜村成立第一个筑路公司;1986年以村为主举办大型转盘窑砖厂,后转制为私营股份企业。2004年私营企业开始起步,先后成立了安盛安装设备租赁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职工26人,年产值60万元,上缴利税7000元);鑫泰劳务工程公司(该公司拥有职工12人,年产值30万元,上缴利税3000元);德盛劳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员工1O人,年产值50万元,上缴利税5000元);东营市协胜劳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员工12人);东营市金澄劳务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员工10人)等私营企业。随着协胜村大批土地被国家征用,建筑劳务工程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07年4月,成立6个劳务工程公司,即:东营市河口区鸿鹏劳务工程有限公司、东营市永生劳务工程有限公司、东营市河口区字康劳务有限责任公司、东营市巾帼劳务有限公司、东营市金力劳务有限公司、东营市煜成劳务有限责任公司。个人举办的企业还有运输、餐饮服务、汽修及房屋租赁等项目,促进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
协胜村有常住人口的历史近80多年,地理位置特殊,是黄河淤积退海之地,是人们为生计云集而形成的村庄。大凡主动选择生计之地的人,经多历广,有长远眼光,因此村民有尊师重教的风尚,村内有了适龄儿童,村民就自筹资金兴办学堂。1952年成立了村办(民办性质)学校,同时附设扫盲班。1955年乡统筹教育,选派了公办教师,学校自然成为公办学校性质。1955年学校规模扩大覆盖三义和村。1968年罗镇乡北四村联办初中,校址在新合。1975年教育整顿,联办初中停办。1985年协胜小学建成了十个班规模的教学楼,1986年协胜村小学成为学区小学,统管广河等五所学校,同年兴办幼儿教育,是年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协胜小学合并于河口区河运小学,同时学生免费上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2010年河运小学迁址协胜村西北(占用协胜土地)一公里处,并更名为河安小学。2012年协胜幼儿园合并到三义和幼儿园,同时幼儿实现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协胜村的初中生先后在利津三中、金盆中学、新合初中、罗镇中学、六合中学、河口区实验小学初中部、河口区一中初中部、河口区实验学校、六合中学就读;高中生先后在利津三中、利津二中、河口一中就读。
协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协胜村民对教育的支持,更离不开协胜村两委的重视。他们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校教室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证。1958年,由于经济所限建起土坯房。1983年村经济稍好,就建起了10间砖瓦房,在当时四邻八村是最好的。特别是1986年建起教学楼,在全区乃至全市影响很大,村办小学是教学楼,当时在东营市是首例。协胜村教育的发展,在协胜村民及村两委的鼎力支持下,才发展的稳实,才发展的有活力。从而昭示了协胜村人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信念和协胜村民寄予的未来希望。
民风民俗
帮忙 协胜村所独有的民俗,应该是帮忙。协胜村是人们为求生存而聚集形成的村庄,大部分是独自勇创而来。但在人的生存中,许多事情是自己不能办到的。如红白喜事、盖房修屋都需要多人合作。淳朴、友谊与默契渐渐的孕育了互相帮忙的习俗。如盖房,女的帮忙做饭,男的帮忙垒墙,所需工具都是自带。在劳作中,说说笑笑,那种融洽之景,就像进入仙境一般,真情的享受,质朴的交流仿佛就在眼前。
祝寿 通常称过生日。一般人到60岁,子女亲朋开始为其祝寿。旧时礼品必备面条、面桃,意为“寿桃”其他不拘,寿辰之日,设有简单家宴。20世纪90年代以来,祝寿之风日盛,不仅有大(寿)蛋糕,还要摆设祝寿宴以示祝贺。有的家庭在酒店设宴为老人祝寿;有的子女在电视或电台节目中点歌为老人祝寿。
乔迁 通常说搬家,搬家之前要择吉日,安床落帐后要鸣放鞭炮,以示吉利。亲朋好友带着礼物前来祝贺,迁居之喜,礼品多以炊具为主,谓之温锅。主人备酒宴邀请亲朋好友欢聚,祝愿家庭和顺发财,庆祝邻里和睦,近年此俗渐盛。
添喜 协胜村人有庆祝生儿育女,增添人口的习俗。若生一男孩则叫添大喜,妇女生孩子后要卧床休息一个月,谓之坐月子,门上系一红布条,忌外人打扰惊吓,兼以避邪。当日由女婿向女方娘家报喜,代去一块瓜子(白萝卜腌制的咸菜)。.产后第五、八、十二天外婆姑母姨母来看望孩子,并送来面、鸡蛋、红糖、娃的衣料、褥子及贺喜钱,平素有来往的邻里朋友也都送礼物或喜钱祝贺,喜主用煮熟染红的鸡蛋作为回赠。最隆重的是孩子出生第12天,俗称十二日,产妇娘家人前往给婴儿园耳朵,带来99个饺子,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婴儿出生一个月,谓之满月。届时娘家接母子回娘家住一段时间,为住满月。满月要为婴儿剪胎毛,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送衣裤、布料及喜钱等礼物,主家则设宴款待亲朋。周岁即婴儿出生一周年,亲朋好友带上小衣裳与贺礼等前来祝贺孩子的生日。主家设宴庆贺十分热闹。近几年,为小孩庆生之风渐盛。
贺(送)喜 即有某家的孩子当兵或考上大学,亲朋好友闻之赶来,赠送礼品或喜钱。主家孩子离家的前天,设宴邀请有关人士前来庆贺,谓之贺(送)喜,家人感到无限荣耀。20世纪90年代以来,此风渐盛。
红事(结婚)习俗 订婚,旧社会的婚姻多是父母包办,大多数是娃娃亲,到12岁左右父母选择合适的人家,就给儿女定婚,通常是旧社会的一些定婚议程,叫下帖子,双方写下龙头柬贴,放在木头匣内,甴媒人交送。农村婚姻至今仍较复杂,一般需要经过提亲、定亲、迎亲、过门等,自由恋爱者也找清媒人,并履行相关程序。
一是提亲。一般是男方请媒人,先茶而后酒,酒后有饭,款待媒人,有成或不成三两瓶之说,提出目标由媒人到女方提亲,双方父母私下了解对方的家风人缘,住宅及经济状况等。除此之外,还须请算命先生掐算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双方没意见尤其是当事人同意,方能定亲。
二是定亲。解放后一般男十八岁左右,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后,大都在二十岁左右,部分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男方备好彩礼(钱)、礼品(不同时期礼金数额和礼品式样不同,都有讲究),由媒人送往女方,称下彩礼或下大礼,女方家长设酒席款待媒人后,押回部分礼金、礼品,由媒人带给男方。三是会亲家。定亲后择日男方父母带上酒菜礼品,一般由媒人领陪到女方家与其家长宴叙亲情,以示祝贺。亲事定下后,每年男方父母需去看媳妇、男女双方家中如有红白事互有来往。
三是送日子。男方要结婚时,需通过媒人与亲家商议好,再请算命先生看日子即选择良辰吉日,选择日子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生日时辰而推定,并有许多禁忌,如迎送女客属相、新娘上下轿时辰方向等写在红纸上,名曰联命贴。多在结婚前一日,由媒人送往女方,同时还送有礼品礼金,这时女方往往要提一些结婚的条件。
如今送日子的习俗仍然有,但不少青年人则在领取结婚证后,自行选择五一、国庆、元旦等节日举行婚礼。
四是送缘房。在结婚前一天,女方派人用车将陪嫁物品送到男方家中,男方这天厨师上岗,贴喜楹联,有的门口悬挂大红灯笼,插彩旗,嫁妆摆放在喜房窗外,嫁妆内放枣、栗子、糖块,意为早生贵子,生活甜美,其糖块栗子枣,可随便取出分给小孩吃玩。现在与喜车同行到达。
五是迎亲。婚前一天晚上,新郎胸佩红花,整装打扮向家庭长辈叩头行礼,向庄乡亲朋叩头行礼,喜日早上迎亲时,新郎坐一轿车在前,并有架毡的二人前后照应,另为新娘准备的花轿在后,有一男童肩挑酒栗子走在轿前,大多雇吹鼓手,奏喜乐曲,轰轰烈烈去迎亲。
迎新队伍到女方门前时,女方由二人长辈出迎并设宴款待。这时,女婿坐上席,女方长辈(或同辈)陪宴,女婿有可以做“贼”的习俗,把女方桌上一双筷子悄悄装进袖口内,意为快生贵子。
审席要快要丰盛,结束后新郎上轿在前,新娘身着红衣,头戴凤冠,顶蒙头红,由一双女送客架扶上花轿,还有一对男送客,一同随花轿前往男方,并有一名男童随花轿称为挡轿门。现在新娘穿白纱,用车代轿。
六是过门。花轿临近家门时,需停顿奏乐唱戏,意等吉时。下轿时新媳妇要踏红毡前行,至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糊至的马鞍,新郎新娘要大步迈过,意在平平安安,另有扣筛、粘嘴等。
入院后,在事先准备好的天地供桌前新郎新娘双双站好,然后在司仪的号令下,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鞭炮齐鸣,新郎新娘入洞房,这时新房门口顶上事先准备的红纸包的两个砖,并排放倒,并从新房顶上撒下火烧、枣和花生,意为早生贵子,入洞房后,新娘换头,新娘新郎吃下轿饭,然后新娘上床盘腿而坐,至此为结了婚。
晚上在洞房内设酒、摆糖块、枣等,一般是同辈和晚辈涌来闹嬉房,有人出着主意,让一对亲人做游戏玩耍,称为说盘子。有好闹的长辈也参加其中,有新婚之日无大小之说;新娘过门后,新娘的娘家朋友或亲戚,要给新娘送小饭(水饺、点心等)。
结婚第二天,新娘早起拜见公婆,掏灶内草灰,打扫室内卫生,公婆则备好喜钱给新媳妇。
一般新婚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又回婆家,称叫三回四。回四要早,赶在婆婆起床之前,有待要富,婆婆没穿裤之说,意在吉利。
上述婚俗在本村长期延续。
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的思想觉悟的提高,结婚礼俗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逐步取缔了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即可办理结婚手续,其他程序从简。自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结婚用自行车、步行或马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乘汽车乃至豪华轿车迎娶,程序从简,当天完成,一般到大酒店举行婚礼。近来新式程序与老式结合,又趋于复杂之势。
白事(丧)习俗
守灵。人亡后,先净面,净身,男的要剃头,然后更换寿衣移于灵床上。灵床多用木橙上面捕上秫秸簿;寿衣称送老的衣裳,寿衣多为绸棉布料,取意卷恋、缅怀之意,寿衣的件数一般三领或五领(一领指内衣,二领指小袄,三领指大袄,四领指夹袄,五领指外套);灵床放置正房朝主房门,男为寿终正寝,女为寿内寝,尸体面朝上,头向南,黄裱纸盖脸(旧时谦虚称无脸见人);心窝处放一盐碟,说是预防诈尸;左手拿打狗棍,右手拿喂狗饼,传说是人死后,要过狗关,以备喂狗或打狗用。灵床前设小供桌摆上供品,香炉烧香,点油灯,死者子女身穿孝服,日夜守候,轮番焚纸上香,谓之守灵。指路,一般在亲人故后几小时,由亡者长子,站在杌子上,高举起三株香,迎天呼喊三声爹或娘,上西方大路去,然后将杌子蹬倒,举家子女痛哭,意为指引死者去西天入佛,称之为指路。
入殓。将死者移入棺内,谓之入殓。人死后第二天(三天丧)或第五天(五天丧,五天丧就叫辞灵表),晚上吹鼓手吹哭丧调或唱哭戏。丧主供菜由白帽子献菜,献菜完后,念辞灵文后入棺,富户人家用柏木做棺材,厚度分为“四料”“五料”“八料”(即4寸、5寸、8寸)等规格,贫穷人家则是薄棺一口,所用木材也无选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用水泥棺材(极少用秫秸箔卷葬的)。入敛时棺底撒七草灰,灰上面铺上黄裱纸,纸上面放褥子,还要放置殡葬品,被子不能放入,入殓在下午,入殓时再给死者净面,由灵床行尸到棺内(棺在正门前四五米处,棺上用被单遮挡,用意是不见阳、防灰尘),然后盖上棺盖,用铁钉钉上,盖棺后不能再开,有盖棺定论之说。孝子在灵棚内,日夜跪服陪伴守护悼念行孝。
送庙。又叫舍劳,送盘缠。因本村没有庙堂,就到村外附近十字路口,第一晚送庙五服内子女排队去十字路口,出大门不远女人驻留等候,男人到所选地方。摆上贡品,燃香烧纸跪拜,有人念报讣,上写:“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协胜村(原是山东省武定府XXX)XXX因病于X年X月X日X时亡故,今有不孝男长子XXX率所有儿子向土地及各路神鬼讣告,特备敬银一包,敬献于土地老爷之灵前,并特告,严父或慈母某日启程,所带金银与用品只准本人使用不准强鬼争夺,如有争夺叩恳土地老爷检查护之,呜呼哀哉。”念完后,子女痛哭,哭吧起身返回,返回时不许回头,早有人在女人等候处点起推好的柴草,到火前孝子们跪拜磕头,然后回灵棚。第二晚上再一次,第二次和第一晚上基本一样,增加内容是带一桶,子女包好的小饺子(一岁一对)倒在焚烧的纸钱上,并焚烧纸车纸马等,用意是让老人带足钱,乘车骑马去西天,内柜念祭文悼念生平,孝子围火堆顺逆方向各转三圈,意为送一程又一程报养育之恩。
发丧。也称为出殡。设立柜务(分内柜、外柜),柜务组织人员置办丧葬用品和告之亲友(俗称报丧),报丧形式多为柜务派人向亲友口头讣告死者去世和出殡时间,儿女亲家中的正祭,必须书写柬贴、红纸黑字写明出殡时间并邀为正祭。确定正祭的原则为,首先是长子的岳父家,如长子岳父家没有与死者同辈的,按子女大小顺序确定,直到有同辈为止。
女儿要回婆家磕头后,才能身穿孝衣。母丧则由长子头戴孝巾去外祖家磕头报丧。殡丧期间,在院中扎灵棚,灵前设供桌,桌上挂一帘子,把灵棚分为内外,帘子上贴哀屏,哀屏写明死者所属家族与年龄。
男性写:显考(姓)府君讳(名子)享年XXX岁寿终正寝灵柩
女性写:显妣(姓)氏太君 享年XXX岁寿终内寝灵柩
供桌上摆水果菜肴,燃香点烛,棚前左挂孙女 ,右挂女儿、侄女所献敬亭,又叫金亭(铭旌)。金亭为红布长6市尺,上写金字。
男:旌表 硕德(姓)府讳(名子)享年XXX岁寿终正寝灵柩
女:旌表 硕德(姓)府(姓)氏太君 享年XXX岁寿终内寝灵柩
孝子门上贴白纸意为守孝,人死后则挖砌坟墓,砌成后需有人守候至殡葬期间,一般由外甥守墓。殡丧有当日丧,三日丧。一般是排三当日丧。上午九点左右开丧,由内柜宣读开丧文。开丧文一般为,公元何年(一般用古历)何月何日灵柩在室,将归迎兆,今日开丧,亲友来吊,开丧大吉。然后孝子、媳妇到坟上打扫墓穴,支锅、点火煎糕,称熏坟,又叫温烧。开丧后,吹鼓手奏哀乐,白帽子即治丧司仪,率长子献案,献贡品水果等,亲友开始吊唁(吹鼓手站堂吹至深夜,这时间还安排女婿,表侄及街坊好友,依次吊唁)。第二天早饭后设公仪祭礼桌,亲友则到柜屋送交祭礼,祭礼多少,视亲戚远近,鼓乐班子奏哀乐,男女孝子各进灵棚中专设位置,孝帘遮面,唯哭而已,前来吊唁的亲朋,在邻居设席招待,分大宾席和宾客席,大宾席成桌就餐,宾客席前席催后席,孝子们在白帽子引领下前去进行安席、谢席及谢厨屋、谢柜屋。
吊唁。吊唁分官吊,平吊,哀吊。官吊是大宾席上的人员吊唁,程序是由白帽子引领前去吊唁,第一趟首先是正祭客,大宾席上的其他人陪同,以后的人员由白帽子和客人商定如何祭拜;朋友、街坊实行平吊;外甥、女婿、表侄和亡者的娘家人实行哀吊。
官吊是磕四个头作三个辑,平吊磕四个头作二个辑,哀吊是爬在灵前痛哭。
陪吊。灵棚中偏右设一座位,死者同辈就坐陪吊。凡是吊唁者,官吊及平吊时,陪吊者一一回礼,哀吊时陪吊者可不回礼。儿孙辈已定婚的,其岳父或公婆一方来的人要陪大宾,在即将出殡时进灵棚,给未过门的女婿或媳妇搭孝,被搭孝者磕头致谢,对方给磕头钱、押腰钱,此意为爱抚女婿、媳妇。
出殡。又称出丧 。一般午后三点左右,内柜读起灵文。起灵文如下:公元何年(一般用古历)何月何日,不孝男何名,敬告亡灵前曰,吉时已到,送归传程,棺椁正放,勿震勿警,泣涕涟涟,永隔九泉,今日分别,再见无缘,子孙引路,慎走前程,起灵大吉,鸣呼哀哉。然后孝子大哭,帮忙人行棺于灵辇,俗称龙头架子。抬灵柩的人数少者8杠16人多者16杠32人,有人指挥抬起慢慢行走,孝子棺前摔瓦或黑碗。灵辇经过十子路口时均停下,进行迎门祭、路祭、出庄祭等祭拜,祭拜者行九叩大礼。若二老有一位在世,孝妇孝女至村路口,司仪(白帽子)高声喊脱花孝,孝妇、孝女脱去头上所罩的白布,按原路回家。灵辇到墓地时正祭客吊唁;外甥拜下葬祭;如二老均殁,娘家人拜合葬祭。尔后落棺下地,落棺后,让大孝子验看是否正当,大孝子说:“正”。就开始掩埋,至此入土为安。孝子循原路回家,在大门外等帮忙人回来,给帮忙的街坊磕头感谢。翌日黎明前,孝子沿街叩谢帮忙街坊,大呼“谢了”,以谢众庄乡帮忙及资助。安葬后第二天孝子由人领着,带着谢贴到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家,登门叩谢,但不进门。
圆坟。埋葬后的第二天,家内直系亲属身穿孝服,带贡品祭拜圆坟,添土整理坟堆为圆形,以后还要上“三七”“五七”“百日”坟,直到烧了百日纸,丧事方告结束。
建国后移风易俗丧事几经改革,许多烦琐丧礼,陈规陋习已废除,提倡丧事从简,厚养薄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用丧差,放哀乐,送花圈;从1985年开始,协胜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有专人办理;推行尸体火化后,有的不用棺材,使用骨灰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用差渐盛。
墓地一直是自选,所以村周围到处是坟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倡平坟头,阻力较大,2003年建立公墓。
礼仪
见面礼。一般的礼仪是称谓加打招呼。称谓之中含有礼仪,晚辈见了长辈,主动称呼。男士之间,往往是小名加称谓,如胜利哥(吃饭左右遇上)吃了吗?对方回答往往是,刚吃了或还没有;离吃饭时间远则为:胜利哥,你干啥去?对方回答,我到二叔家。女士之间,往往是称谓加是否吃饭或干啥去。如:晚辈对长辈,大娘还没吃吗?对方回答为:吃了或没有;长辈对晚辈,有时称呼,你他嫂子,或胜利他娘,有时直呼其名。
恭揖礼。见面欠身拱手(或合手)。一般加您好,亦可不语。
跪拜礼。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时磕头;父母或长辈去世时在发丧期间,见人下跪叩谢。
大礼。指三跪九叩(一般简化为一跪三叩),结婚上轿时,给父母行大礼;祭祖时摆香案行大礼;亲戚、朋友去世吊唁时行大礼(村民说大礼,往往指跪拜礼)。
赵家井的传说
赵家井在村东南角距村有3华里(现在的羊栏河水库西北角附近),建村初期是村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就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时,有干旱年份人们仍轮流在井中,等所淋之水。
赵家井何年代修成,无从考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淋水不旺,村民重新整理过此井,而赵家井在村民中有着许多传说。从利津县志看,协胜村附近的土地是清末黄河淤积而成,人们来此垦荒种地,其人畜饮用水靠当地形成的坑洼存水或从距十几里以外的村庄担挑车拉,遇到干旱之年,饮水便成为大问题。有一年遇大旱,庄稼枯萎,人们自然焦虑,夜间在此种地的李梦龄老先生做一梦,有一古装将士在自家的庄稼地里饮马,觉得奇怪,便到地中巡查,大片的庄稼中独有一亩多仍有绿色,便组织人力开挖,大约开挖一人多深(约两米),有泉水涌出,尝试之后,虽不很甜,却口感纯正,适宜饮用。东家高兴,今后种地不愁饮用水了。忽然想起夜间的怪梦,又联想到赵匡胤扳倒井之说,便仰天喜悦,这是老天的垂赠,就叫“赵家井”吧,就此插草为香,向空中跪拜。具体年代不详,后来饮水的人多了,又在旁边开挖了一口稍大的井。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井中的水始终是两桶多水,甲用水瓢舀满两梢桶挑走,乙接着舀水仍能满足,到六十年代初水就偏少,需要等一会,因此,协胜村有等水之说。
不知何因,协胜是距井最近的一个村庄(3华里)。另有一农户距井300余米,不知何因人丁稀少,四十年代末就搬走了。有了水,便引来了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夜间甚是热闹。“虫鸟鸣,狐狼叫”此起彼应。天籁之地,人们等水,不免有些虚惊而产生冥想与猜测。有的村民说,听到敲锣打鼓之声;人喊马嘶之声;女人啼哭之声;狼嚎狐叫更是常事,还有人看见过大蟒蛇等。晚上十点左右,确有人受到惊吓,挑着空梢疯跑回家的现象发生,于是人们等水大都结伴而去。
说起赵家井,人们都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年长的人,因为建村初期是赵家井养育了协胜村民,因此,村民亦赋予了“她”许多美丽传说。
蟒蛇的传说
协胜永是利津一商铺字号,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到黄河新淤地垦种,春来秋去,为了避风雨就在此(现协胜村)盖了三间土屋,此地又是罗家通往中和堂、老鸦村的必经之路,协盛永屋子就渐渐的传知了。
主人为了存粮在屋内也有用柳条编织的囤,有时有些带玉米的玉米骨也就放在里面。第二年来时, 屋内整洁,玉米骨好好的,心想,应早就让老鼠们偷吃了,怎么没有,再想也真是,种地好几年了,鼠害特少。 主家心中十分高兴,算是遇到了风水宝地,这年主家一是对此地有好感,二是心中存有奇怪之想。正月十五前后就骑马来看地,大约离屋子有一里地马就惊觉起来,来到屋子前奇怪的嘶鸣,主家拴好马到屋内查看没有什么异样,很静,屋内也较干净,三间屋两明一里,向里屋一看,惊吓的目瞪口呆,撒腿就跑了出去。没看十分清楚,足有木梢粗(约40厘米)的蟒蛇,在屋内盘了好几圈,骑上马就跑了。静下心来才明白,为什么没有鼠害,倒是对蟒蛇感激之心升起。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这风水宝地一直种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土匪为患才放弃。蟒蛇的第二次现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村民在村东南角赵家井附近见过,吓得没有看清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协胜西十公里处,民生与六扣之间,有方圆十公里的荒洼,有人说见过。见过的人形容比台筐还要粗,约60厘米,有山羊失踪的现象,但从未伤及过人。蟒蛇的第三次现身是2004年,在协胜村西北角约500米废弃的大窑中,有人见过。因受到惊吓,没看清多大。后来,城区建设用地,把窑推平,没有见到蟒蛇。有的说,有一年部队野练撞见把它弄去了。不知是真假,真不知道蟒蛇怎样了。但愿它平安吉祥,协胜自建村以来比较安祥,也许与它有关。
民间曲艺
协胜村虽建村晚,但人员集聚多县多省,能人奇才大有人在。秋收冬闲为活跃村民生活气氛,往往自发或几人联合演出一些文艺节目。
得胜鼓:由鼓、锣、钹、钗等合奏为打奏乐。晚饭后,六七个人集合起来,按鼓谱敲奏。
踩高跷:踩高跷由几人和多人青年男女组成,人物的扮演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伴随着打击乐做花样表演,如瞎子点灯、捉蚂蚱、西游记、捕鱼、捕蝴蝶等,深受群众欢迎。
跑旱船:旱船是从陆地上模拟划船,故命名为旱船。彩布(彩绸)围制成船,船身约2米,宽约1米,上搭一凉棚,下罩帷幕,按照不同的角色进行脸面化妆和着装打扮,独演或几船成组表演。如遇风摇倾,荡漾水面,激流勇进等动作逼真。另有编花蓝,叼小鸡等多种健身娱乐活动。
戏曲:协胜村有唱年戏的传统。1947年村庄初具规模,来自利津县城的李维同先生会打玉鼓,唱小段,李兴田会说评书。一到晚上人们都围在他们的身边,听他们唱小段、说评书。1949年建国后,号召各村举办文艺活动,村委购买了锣鼓,一到晚上,青年们就打起“得胜鼓”,直到半夜。1951年村长李士田,农救会长孙敬堂参加,并组织村民自愿参加,演唱戏曲,曲目以吕剧与扬琴为主,有《王定保借当》、《井台会》、《小姑贤》、《老金红》、《黄氏女游阴》等,崔炳岐弹坠琴伴奏,当时他是本村唯一会弦类乐器的人,常出村演奏深得观众的好评。1959年,因生活困难,演唱队解散;文化大革命时,村村家家跳忠字舞。村团支部组织了部分青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学跳忠字舞;继后有英雄(姚占岭)父亲姚老太爷(姚友芝)、张松海等人组织红卫兵成立了革命样板戏宣传队(成员见后表),演唱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为提升演出效果,自备演出服,舞台用具靠捐资购买。具有关人员回忆,当时姚老太爷带头,有崔如贵、纪国钧等人捐资。宣传队不仅在本村演唱,还到邻村与公社驻地演唱,深受观众欢迎,直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宣传队才解散。
英雄姚占岭
一九四六年,姚占岭同志出生在利津县罗镇公社协胜大队一个贫农家庭里(现河口区六合街道协胜村),一九六五年,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入伍后,先后当过饲养员、驭手、军马卫生员和军马医助。他干一行,爱一行,一次,连队送来一匹老马,得了重病,瘦如干柴,姚占岭同志主动担任护理。数九寒天,把大衣披在马背上,在酷暑盛夏,为军马打蚊子,把草铡得细上加细,洗得干干净净,拌得均匀,天长日久,病马变了样,膘肥体壮,人人喜爱,获得上级的表扬。
一九六七年五月,姚占岭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光辉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努力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事事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又一次,刚从外面值勤回来,正遇附近社员牵着水牛来求医,他饭也顾不上吃,水也顾不得喝,立即诊断,牛患脱肛病,一直忙到深夜,终于把水牛的病治好。
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七日夜晚,姚占岭同志,拖着疲倦的病体,从军马科返回医院,忽然一匹军马受惊若狂,脱缰冲上火车道,一列满载旅客的火车就要与军马相撞,在这千均一发的关键时刻,姚占岭,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纵身飞上铁路,竭尽全身力气,将军马抗出轨道,列车停稳了,旅客脱险了,但姚占岭同志为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青春。时年二十三岁。被中央军委追认为:舍身忘死干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号召全军向他学习,江西省军区追记为“一等功”,在报刊上宣传他的英雄事迹,并印制连环画小册子在全国发行。
村中走出去的人士
张友路 男,1925年出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勃纵十一师战士。自幼忠诚守信,尊长爱幼,深受家人与村民的爱戴。参军后,英勇作战,数次参加战斗,获部队嘉奖,特批回家结婚。结婚后第二天返回部队,参加渤海战役壮烈牺牲,为新中国解放献出宝贵生命。1949年国家批准为革命烈士。
崔炳海 曾任濮阳油防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刘文彬 曾任河口区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毕宜成 任德城区统计局局长。
王立江 任东营市地震局副局长。
姚振亮 任利津河务局科长。
李本刚 1996年参加工作,任黄推办副主任
光荣榜
2004年被东营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市级卫生村
2006年被六合乡委员会授予六合乡2006年度先进党支部
2007年被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东营市小康文明村
2009年被六合乡委员会授予六合乡2008年度社会稳定工作进步奖
2010年被六合乡委员会授予六合乡2009年度农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2011年被六合街道党工委授予六合街道2010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被六合街道党工委授予六合街道2011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2013年被六合街道党工委授予六合街道2012年度农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大事记
1933年,利津县城东街油坊(商业字号协盛永)东家,李梦龄先生来此领地放租,并建有简易房屋,为此称协盛永屋子。
1948年,杨子尧、王大祥、孙安成、张友路报名参军,全村举行欢送仪式,村长给披红戴花。
1949年协盛永村建立行政村。
1950年,鲁西南移民在协胜村北200米处安村,村名三义和,约200口人。与协胜同为一个行政村。
1951年,村内进行了阶级成分划定。
1952年,村办(民办)小学开学。
1953年,互助组初级社成立。
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初级社),共26户。
1956年,全村入社,先后共65户306口人。
1958年,村名更名为协胜。
1960年,村政变革,协胜、新胜、新合、三义和合并为新合大队。
1962年,村政进一步改革,以小队为核算单位,协胜村分为四个生产小队。
1966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69年,英雄姚占岭牺牲,在村内召开了追悼会。同年英雄父亲姚友芝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70年,与新合等罗镇北四村联办初中,校址新合,因此叫新合初中。
1977年,全村用电照明,是罗镇公社用电照明最早的村。
1981年,实行了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资料按人平均分配到户,生产队解体。
1985年,村新建教学楼。教学楼二层,十个教学班,功能用室等六百余平米。
1988年,在新村建村文化大院、幼儿园。
1989年,新村建设设施配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1992年,协胜村兴办新型农业。在村东开发蔬菜大棚150余个,种植户每年收入几万元不等。
1997年,河口区成立了经济实验园区,协胜村东南角大片土地被征用。黄河木器厂与村民房屋一墙之隔。
1998年,落实上级土地承包政策,推行双田制,重订合同,土地承包30年。
1999年,推行河口区村卫生室管理暂行办法,药品与药价由乡管乡定。
2002年,村庄规划确定了别墅区、高层区及农贸市场位置。村别墅区开建。村民参加医保,个人缴纳20元,村乡区及国家四级补贴,住院按比例报销,最高到55%。
2005年,医保个人缴纳降低,国家补助提高,村民全部参加。
2008年,河运小学迁址协胜村西北角一公里处,并更名河安小学。
2009年,天然气入户,一户一表买卡用气。
2011年,别墅区大规模建设,村民拥有量达到百分之八十。
2012年,村庄(老村与新村)开始大面积拆迁,规划高层楼区。农村医保实行了新农合,即农民合作医疗,大病报销范围扩大,比例进一步提高。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杨文东 1957年---1961年
李义臣 1961年---1963年
杨文东 1963年---1976年
李怀三 1976年---1977年
李俊荣 1977年---2003年
杨秋娥 2003年---2007年
孙建林 2007年---2011年
杨秋娥 2011年至今
历届村主任(村长、大队长)及任职时间
李士田 1947年---1955年
姚占忠 1969年---1986年
孙玉海 1986年---1990年
马江范 1990年---1998年
李好学 1998年---2007年
崔炳河 2007年---2011年
王横利 2011年至今。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