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村
新合村位于六合街道驻地西北方向约10公里,东距草桥沟500米,西距永新河700米,南距罗八路60米,北距河民路350米。2015年权属土地面积5145.8亩。其中耕地面积1517亩。(耕地面积中台田1000亩,条田100亩,枣树园子100亩、利城屋子290亩)村庄占地面积为215亩。土质属之为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1938年,利津县陈庄镇上毕家咀村的毕荣吉、毕连吉兄弟倆为生计来到此处开荒种地,时称毕家屋子。在1947年,垦利县杨家咀广寿镇遭黄河水灾部分村民迁此居住,后陆续有外地拾荒者来此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合作社时期,上级给定名新合村。新合村村名沿用至今。
2015年底,全村134户,372口人。主要有毕、陈、邵、薄、刘、李,朱、孙、王、张9姓。
建村初期,新合村几十户人家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种高粱、大豆。缺少生产工具牲口,常年缺水,靠挖水坑取水居住条件很差,靠天吃饭,遇灾害只能靠挖野菜充饥。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当时的互助组对本村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全村27户,91口人,人均土地5.5亩。由于生产工具缺乏,劳动力较少,更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主要指望牲口干活,土地产出率低,生产的粮食产量极低,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党委发动群众成立互助组,由群众本着自愿的原则,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宣传发动下,全村除了卖豆腐的李庆荣外都加入了互助组。当时全村共分了三个互助组,一组组长薄智胜,二组组长朱连选,三组组长杜洪海。在互助组的互助下,有牲口的没牲口的都得到了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当时群众的劳动热情很高,团结一心,很有凝聚力,为后来的合作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生活非常拮据,仅仅解决温饱问题。
1957年建立新合村小学,1960村里为小学新盖了三间土房子。1969年,村里建中学,在村西南角盖了一排土房子,连小学也搬到哪里去上课,那时实行中学二年,小学五年制。 1972年中学撤走了,1981年建立联小,校舍扩建,又盖了一排土房子。新胜、协胜孩子们都来上学。1985年,消灭土屋子,要求盖砖屋,村里盖了一个大院,院里建了两排砖房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自动学习新的科技知识接受新的种植模式。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建成三干七干渠河王渠,土地浇上了黄河水,粮食产量猛增,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1985年村里接上了高压电后,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开始了对土地的治理改造。上级投资,1000亩的摞荒盐碱地被开发为旱能浇涝能排的台田。
2006年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实行直补,购买家电以及大型农业机械有现金补贴。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享受基础养老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又有幼儿园。基本上解决了百姓看病难老年人养老难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村庄自从1986年规划宅基地,即东西长20米,南北长30米,两户并排建,中间隔2米,两边是公路,该规划沿用至今。村内现有柏油路4公里。现村民建房必须遵循村里规划,并且得到乡土地所批准方能施工建房。村民宅基地遵循一户一宅,有两个儿子的需婚后分到一处宅基地。
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购买了小汽车,安上了太阳能、空调、冰箱、电视机,自发成立队伍跳起了广场舞,实现了村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村办树脂化工厂
在村落发展中,村办树脂化工厂成为不可被人遗忘的风景。1990年春,大改革、大招商、大发展的热潮在东营这片祖国最年轻的土地上热火朝天的兴起。党支部书毕宜安、村主任张占德带领的村两委班子,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组织人员到本省淄博等地学习考察,回村后大家一致同意兴建自己的化工厂。毕宜安同志任厂长,张占德、河口区油建处的一位退休技术员任副厂长,聘请毕佐华、陈国旺负责财务管理,薄成平、张明春担任车间主任、副主任。召开村民会议动员大家积极入股,利用草桥沟西村主要街道以北26亩盐碱荒地,于国庆节前建成了河口区第一家村办化工厂。规划车间11间,办公室、财务室及其他功能用房5间,工厂在北面建起两层的瞭望塔,整个厂子甚是壮观气派,在当时来说是一大奇事。据说,因建筑物高,区城建局来人要求扒掉。厂房建成后,进设备缺少资金,大家四处想办法争取帮助,毕宜安同志到油田有关单位请求支援。1991年元旦,设备安装完毕。开春选派薄成平、张明春到外地学习,回厂后试车试营。反复试验后,于1992年,化工厂正式开工生产。工厂以生产树脂产品为主,配合多种化学原料,整个制作流程必须做到四要:操作要规范,工序要严密,安全要到位,产品要合格。投放市场要求也非常严格,也要做到四要:即质量要达标,价格要合理,客户要满意,回头客要多。由于严把质量关,诚信经营,客户反映看好,纷纷前来订货或电话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山东的淄博、胶东半岛等地,胜利油田有关单位用量也不少。为了扩大业务,1995年利用树脂这一主打产品,化工厂又上马玻璃钢瓦、雨罩等,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各种型号的玻璃钢罐体,产品供不应求。因生产管理规范,职工人性化管理,且工资按时发放,福利待遇较高,工人工作热情高,以厂为荣,爱岗敬业,不仅解决了本村青年的就业难题,而且吸引了周边村落甚至河口、利津、广饶等地的人们也前来打工。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工厂生产效益越来越好,经济利润年年提升。从1992至2003年,小小的树脂化工厂年生产利润由开始的30万元,逐步上升到40万元、48万元、52万元、60万元不等。在发展村级经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振兴当地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为河口区村办企业树立起了一面旗子,成为共同富裕的典型。当时乡党委书记曾在经济发展大会上自豪的说俺们的化工厂……,市区领导带领一些企业家来参观学习那是常有的事。
乡土作家李玉文
李玉文是土生土长的新合村人。1990年毕业于山东省利津师范的李玉文,曾任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合村小学教师,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政府、田庄镇政府新闻干事,桓台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县委办公室调研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信息科长,现任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总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蝉蜕》、《河父海母》。
长篇小说《河父海母》被2007年《十月》重点推出,轰动文坛,得到李存葆、梁晓声、张炜、邱华栋、陈晓明、白烨等作家和评论家的一直看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同获《十月》优秀长篇小说奖,2008年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青年文学》主编、著名作家邱华栋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许高手在文坛之外,这是我第一次读到李玉文的长篇小说《河父海母》的真实感觉。就像王小波曾经崛起于草莽之间,李玉文也注定将因为《河父海母》这部小说,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他的名字。他在喧嚣的时代里可以沉住气,在浮躁的时代里浑身充满了静气,这部小说使我们重新看到了沉潜和大气的汉语小说杰作诞生的可能性。整部小说都在一种中国式样的魔幻、奇幻和神奇的氛围里推动,带给了我们阅读的惊喜和快感,也带给了我们一种河流波涛涌动时的韵律。当小说像一条大河一样波涛汹涌地向大海奔去的时候,在岸边,我们将在震惊中战栗,在震撼中欣喜,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厚重、博大、神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也是苍天、大地、河流和大海所赋予给作者的。这部小说就是这样,从荒野之上破空而来,将绚丽的历史和人生景象,雄浑和苍茫地带给了我们。
李玉文先后在《山东文学》、《萌芽》、《时代文学》、《文苑》、《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在完成多部作品的同时,心地善良的李玉文,心系家乡,不忘父老乡亲,为回报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从1980年开始给村内70周岁以上老人额外发放生活补助。起先时每年360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补助额增加到每年500元,让村里的老人们度过一个幸福、祥和的节日,已持续多年,至今不曾间断。到目前,村里7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 29人,累计发放补贴116000多元。李玉文用爱心行为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他的尊老、爱老行动得到村民们的热烈称赞,受到乡亲们的好评。2016年初,得闻其父亲在广饶病逝,村民们自发50多家近200人赶去广饶参加老人的告别仪式,乡亲们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老人,以此表达对李玉文的感激之情。
村中走出去的人士
李玉新,现任东营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
毕延辉,东营军分区,任副团级干部。
毕延国,创建东营市河口区家和工程处,企业家。
毕宜昌,惠民地区建安政工科科长。
毕宜安,本村企业家。
李卫国,现任河口公安分局警务保障室副主任。
李乃永,多才多艺,擅长绘画。
崔吉华,曾任滨州技术学院副院长。
光荣榜
1999年被东营市综治委办公室评为“安全文明村”。
2001年被河口区委人大常委会区政府评为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2004年被东营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河口区六合乡新合村市级卫生村”。
2005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小康文明村”。
2006年被六合乡党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2006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胜(集体)奖;
2007年被六合乡党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2009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六合乡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被河口区委、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居);
2009年被河口区司法局、民政局评为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2010年被六合乡党委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被六合乡党委政府评为六合乡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被河口区委政府评为“平安河口”建设先进村居;
2011年被六合街道党委、办事处评为六合街道农村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2015年被六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评为六合街道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大事记
1943年新合村成立农救会。
1954年成立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社。
1956年成立高级社。
1957年建立新合村小学。
1958年新合村高级社改为新合村生产大队,下设2个小队。
1961年新合村党支部成立。
1966年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
1981年7月全村土地分配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新河大队改为新合村。
1984年新合村村民委员会成立。
1985年新合村户户通电。
1989年在村西建一座占地300亩大水库。
2003年村集体划出50亩地,造立公墓,将坟墓全部迁入公墓。
2003年市包村组帮扶造文化大院一处。
2004年市包村组帮扶,主要街道整修并安上了路灯,整理了吃水小水库(用石头砌的)。
2006年村内柏油路户户通,路宽7米X500一条,4.5米X1000一条,4米X4500各一条。
2007年完成城乡集中供水工程,村里进行自来水管道改造,村民和城市一样自来水通到户里。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杨文东: 1957年-1960年党支部四村合一,即协胜、新胜、新合、三义合。
刘金亮: 1961年-1974年。
王树森: 1975年-1980年。
毕宜安: 1981年-2004年。
邵明德: 2005年-2007年
薄成亮: 2008年至今。
历届村主任(村长、大队长)及任职时间
杨良超 1955年-1980年
朱德胜 1981年-1984年
张占德 1985年-1995年
邵同军 1996年-1998年
杜守业 1999年-2001年
崔吉荣 2002年-2004年
邵明德 2005年-2007年
2011年-2012年
薄成亮 2008年-2010年
2014年至今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