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家村
闫家村位于六合街道驻地东南2.5公里,东临利六路,南邻后毕,西邻后毕村,北距安六路一公里。2015年权属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70亩(耕地中台田面积560亩,人口地460亩,四场及北洼地450亩)。村庄占地面积为175亩,水面500亩。2015年全村有91户,263口人,党员17名。土质属红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等农作物。
清光绪十三年,利津县闫家村人刘汇川一家迁此开荒种地,后形成村落,村名沿用闫家。一九九一年区政府正式命名该村标准名称为闫家村。
2015年底,全村91户263口人。主要有张、刘、樊、李、牟、穆、董、郭、陈、胥、程、王等十二姓。
建村初期,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农作物以高粱、大豆为主,缺少生产工具、牲畜,农业生产靠人力为主。生活上居住条件很差,缺少水源,靠挖水坑取水,靠天吃饭。农业灾害主要有旱灾、蝗灾等,遇灾害只能靠挖野菜充饥。1943年和1944年曾发生两次比较大的蝗灾,蝗虫起飞时,遮天蔽日,蝗虫飞过,庄稼基本颗粒无收,当年粮食产量减产60%以上。那时,百姓没有灭蝗装备,只能用土办法灭蝗。老人、小孩、壮劳力齐上阵,各尽所能,群策群力,从蝗虫口中夺粮。或用一根棍子捆上鞋底拍打,或用袋子装,或挖沟赶蝗用土埋,想尽了一切办法,尽到人意,能剩多少只能靠天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自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成立,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可到了1960年至1964年自然灾害严重,加上黄河水灾,群众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入开展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户,结束了“人七劳三”的生产分配方式。1988年推行“双田制”改革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经营方式。1999年春开始实行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充分发挥优势,鼓励发展多种经营,逐渐走上致富道路。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实行直补。2002年享受国家政策对薄嘴村以东荒碱地进行了复垦,增加可耕种地200余亩。2003年至2006年,投资12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另外,开挖台田190余亩。建成两个水库,水源面积40余亩,可蓄水60万方。形成以种植棉花、玉米经济作物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2015年人均纯收入14000元。畜牧业,2015年鸡2500羽,鹅600羽。2016年,为更好的提高群众经济收入,村两委、群众代表开会研究,走访广大村民,听取意见建议,结合东营市“三年增绿”工程建设,决定转变闫家村多年来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村里投资100多万元资金,动员村民积极入股,发展种植白蜡、速生蜡为主的经济林木1300亩,是河口区村级种植树木最多的村。为提高树木成活率以取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在区、街道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指导下,成立了“河口区闫家村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新民亲自任社长,社员们责任明确,分工详细。专业社的成立大大提高了村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目前闫家村1300亩林木成活率96%以上,长势旺盛,一片看好。将来对闫家村的经济发展,一定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5年全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60岁以上老人享受基础养老金,银龄保险。村里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村民购买了小汽车,安上了太阳能,购置了空调、冰箱、电视机。村里建起了村民文化大院,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名扬在外的刷机工艺
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70余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土布工艺流传至今,堪称奇迹。它的图案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更让人叹为观止。其中刷线是织老粗布前必不可少又是最繁琐、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刷线俗称刷机,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聘请技术较好的人刷机,这样刷机就成为一门技术和营生,特别是在农村专门有人从事刷机工作。村里的妇女赵德英联合本村妇女陈凤堂专门做起刷机生意。刷机前首先要纤机,就是将纺好的棉线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色调搭配,并将搭配好的线捋在一起,再根据所需长度绕成一个团,俗称线穗子,将线穗子的每根线穿入用竹片制成的“杼”的眼中,将每根线分开。然后要按10斤线,三斤干面的比例加热水将面和成面糊,待面糊冷却后,再将线一边放入面糊一边反复搓揉,吃透后取出拧出多余水分,然后将线穗子的一头拴在撑子上,用一种绊子草做成的刷子,一边刷一边挪动杼,将线慢慢刷开,晾干后绕在撑子上,以备织布用。刷机可以说是在织粗布的过程中是要求较高的,在反复刷的过程中要掌握线的干燥程度,干度低了线会被面糊粘在一起就不能用了,线过于干燥容易断线。刷机很辛苦,刷“一夹”(合1.5丈)才5分钱。到70年代末,因两人年事已高,这项生意就不干了。
方便邻里的木工作坊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原六合公社铁木厂解散。在该厂工作的本村村民樊恒昌、樊凤祥父子回村办起了家庭木工坊,随后村民刘吉昌也办起了木工作坊。当时绝大多数农户的房子,使用的是老式木檩门窗,致使屋内光线阴暗。两家木工作坊主要制作新式玻璃门窗,安装之后,屋内窗明几净,亮亮堂堂,深受群众喜爱。当时,木工坊生意兴隆,辐射到周围多个村庄。制作门窗用的材料主要是红木、白松等松木材质,购买木材主要是到河北省沧州地区,该地区有大的木材集散地。买到木材后,要用大型带子锯,根据所制作产品的所需尺寸把木材解成板材,也叫“锯料”。一般制作门窗用料要把木材解成:门窗扇用厚度4.5厘米的毛料,门窗框用厚度6厘米的毛料,门装板厚2.5厘米的毛料。解好木材后再用雇用汽车运回家,自然干燥后就可以用了。做木工活的主要工具是手工用的刨子、锯子、凿子和斧子,还有放线用的墨斗等。到两家开木工作坊时,已经用上电锯、电刨子,大大提高了做活效率。制作门窗前,先要配料,首先要根据需要把长度截好。再将做门窗框的毛料6厘米后的檩子解成8厘米宽,将其刨成净料5.5厘米厚、7.5厘米宽。门窗扇将毛料4.5厘米厚的板材,解成5.5厘米宽,刨成净料4厘米厚,5厘米宽,也可根据用户要求,变更用料规格。刨好料后,根据所制门窗规格进行划线、凿卯、开榫,最后组装成品,当时门窗价格一般是每平方120—130元,利润占三分之一左右。有特殊要求的价格可以调整。在经营作坊的同时,他们还为盖房农户义务拾掇屋脊架子,受到农户的好评。由于当时农村条件差,农户建的都是土坏房,需要木工拾掇屋架子,其中技术活最高的是装梁,因当时都用木头檩条,需要开扣。就是将截好的檩条搭配好,一头开“公”一头开“母”,并将其扣在一起,再就是装过木、砍橛子等,相当费时费力。随着生活逐步提高,土坯房被砖石结构的房屋替代,拾掇屋架子,就只剩下了装梁和扣檩条,用料以落叶松为主,大部分要是到利津县东王庄木材市场购买。后来木头檩条被水泥檩条替代,拾掇屋架子就只剩下装梁了。木工作坊还制作桌子、椅子、橱子等,也维修旧农具。一九九三年刘吉昌患腰病手术后致残,失去劳动能力,木工作坊被迫停业。一九九四年樊恒昌患类风湿关节炎失去劳动能力,其子樊凤祥继续经营,因受铝合金门窗冲击,木制门窗逐步被停用,作坊生意也很少,维持到二零零七年底木工作坊停业。
为民创收的柳编副业
1978年,村民的生活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主粮是半粗半细。盖屋、娶媳妇等大事还得省吃俭用,筹备多年。为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党支部协调原利津县外贸局,外贸局派柳编技术员纪振海同志到闫家村技术指导并协助建立柳编厂。张荣亮为经理,具体负责购料交货,村会计郭金城负责财务及人事管理。柳编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槐条等多种,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出产。背靠盐碱地的闫家村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柳编制品成为了闫家村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家家都有”。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柳条包、饭篮、圆菜篮、椭圆菜篮、笊篱、针线笸箩等。种类多多,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深受村民的喜爱。村民的辛苦制作,闫家村成为了原利津县六合公社第一个柳编村,荣获“利津柳编之村”之美誉。要想编好工艺产品,首先把好购料关,即精细收购粗细均匀的脱皮棉柳。棉柳是黄河下游流域新淤地里野生的特有的丛生灌木植物,属于柳树的分支,因其枝条细长绵软而得名。夏末秋初人们采集趁鲜扒皮阴干(怕强光日晒和雨淋),捆成捆后被收购到柳编厂,编大型粗糙 的筐子、篮子、粮囤等可不扒皮直接编用。张荣亮收购材料要求必须粗细均匀,长短大体一致,编出来的工艺品才能达到纹路整齐,不凸不凹,茬头秀密,最大限度的节省材料。其次,把好技术关。从村里挑选心灵手巧、热爱这门手艺的穆召锋、刘爱花、郭学珍、王金英、吴树美、刘玉英、王松花、王松才等8人为骨干,县技术员纪振海严格要求、指导到位,成效显著。据郭金城老人回忆,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纹编、勒编、砌编、缠边四种。绞编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绞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杆,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柳编织。勒编是传统的柳柳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 缠边,柳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柳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曾经编制的柳编工艺品主要有:柳箱,60×20×30(厘米),成品后能开能扣,有提手,用于盛衣服等,是原生态的手提箱;吊篮,5个一组,底层直径30厘米,高20厘米,每层向内错近3厘米,编程后呈塔形,甚是美观,可放果蔬,也可作居室工艺品;提篮,30×15×25(厘米),有提手,用来上集市买菜果;小楼子,椭圆形,40×30×20(厘米),用来洗菜,更适合盛放五谷杂粮及稀罕的东西;方盘,40×30×6(厘米),用作呈放食物,放水饺最为合适。还可以放熟花生,大枣等干果。当天编成的柳编必须当晚用硫磺熏白才行,熏制技术含量很高,一天熏一次,次次熏得白色度必须一致,方能通过验收。达到一定批量,送到利津县外贸局验级定价 ,合格率在90%以上。闫家村的柳编产品曾卖到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柳编,让闫家村民掌握了一门手艺,每年村集体还能有2000多元的副业收入,社员年终每户可多分到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额外收入,当年在乡邻村庄里是十分被羡慕的事情。1980年,随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土地联产承包,外贸事业形势变化,闫家村的柳编厂历经三年后解体。但这门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壮大了闫家村集体经济,富足了百姓,编制手艺一直流传下来,在人们期盼环保原生态、回归自然的今天,希望重新发挥它的效益。
村里走出去的人士
董忠令:烈士,1948年济南战役牺牲。
张吉利:1947年参军,任安徽电影机械厂工会主席。
刘寿鹏:1964年参军,任乡人大主席。
李德俭1975年参加工作,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营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张荣乾:1982年参加工作,任中原油田第一社区副主任。
郭学增:1980年参加工作,任东营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
郭学峰:1991年参加工作,任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光荣榜
1997年,中共河口区委颁发“五好”先进村党支部。
1999年3月,中共河口区委政府颁发“安全文明村”。
1999年10月,东营市综治委办公室颁发“安全文明村”。
2000年元月,中共河口区委颁发1999度创五好先进村党支部。
2000年东营文化体育局,东营市新闻出版局颁发农家书屋
2001年元月东营委颁发创五好先进村党支部
2002年4月东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颁发市级卫生村
2004年2月中共河口区人民政府颁发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2005年元月河口区人民政府颁发“平安河口建设先进村”
2006年元月中共河口区委颁发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6年8月河口区人民政府颁发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2008年6月中共河口区委颁发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3年2月中共东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颁发2012年度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
2013年4月中共河口区委政府颁发2012年度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
2014年元月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颁发山东省生态文明村
2015年3月河口妇女联合会颁发河口区文明卫生示范村
2015年4月中共河口区委政府授予闫家村全区2014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14年,连续十年获得党工委办事处给予的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安全稳定,目标责任制等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被山东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山东省生态文明村”。被河口妇女联合会评为“河口区文明卫生示范村”获各种奖牌40余块。
大事记
1955年3月成立合作社。
1956年建立第一个党支部。
1959年建立小学,校舍7间,设四个班。
1967年成立革委会。
1977年全村通电
1981年6月全村土地承包到户
1984年4月恢复乡村建制,闫家大队改为闫家村。
1984年10月闫家村民委员会成立。
1987年小学搬迁与后毕村联合办校
1991年全村通电话
1992年修第一条进村柏油路,同年建成村幼儿园
1998年通有线电视,同年电网改造,同年家家通上自来水
2002年村幼儿园归六合中心幼儿园
2003年村集体规划出60亩地建成公墓,将坟墓全部迁入公墓
2003年开发利六路东台田270余亩。
2005年建村文化大院和娱乐场所
2006年开挖村东台田190余亩
2007年完成城乡集中供水工程,村民用上了与河口城里一样的自来水。
2011年全村所有道路实现硬化
2014年第二次电网改造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刘寿明 1956年至1958年
董茂令 1962年至1972年
刘增希 1972年至2007年
李新民 2007年至今
历届村主任(村长,大队长)及任职时间
刘寿明 1955年至1958年
董茂令 1959年至1980年
李仕祯 1967年至1968年
张荣成 1980年至1984年
郭金城 1984年至1994年
胥新华 1995年至2001年
王松华 2002年至2004年
刘增希 2004年至2007年
李新民 2007年至今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