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村
沈家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东经118°40′。东与胜合村、西与夹河地理坐标村相邻,南与西兴村、北与西宋村相望。全村148户,417人,皆汉族。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耕种面积200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村名来历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村民沈洪庆从今河口区义和庄迁此,始住地屋子,故得名“沈家屋子”,后简称“沈家”。1958年成立沈家大队。1962年为方便耕种黄河大堤北红旗滩土地,迁去部分村民居住,得名“北沈家屋子”,简称“北沈”。1964年秋,为方便管理,根据村庄坐落方位,分为南沈、北沈两个大队。1968年,因黄河改道,北沈村村民全部迁入南沈村,复名“沈家”,仍为南沈、沈两个大队。1984年建南沈、北沈两个村民委员会,1989年,又合并为沈家村民委员会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沈、张、王、李、赵、刘、孙、宗、盖、高、黄、郑、胥、单、周、段、姜、石、宋、郭、于、董、巴23姓。
沈姓1940年,由利津县铁门关迁入。
石姓1941年,由今河口区义和庄迁入。
张姓1944年,分别由今胜坨镇大户村、三佛殿村、常家村、苏刘村迁入。
王姓1946年,由利津县王庄迁入。
李姓1945年,由利津县贵李村迁入。
赵姓1941年,由利津县二化盖迁入。
刘姓1943年至1953年,分别由沾化县郭家局子、利津县宋家庄迁入。
孙姓1947年,由寿光县迁入。
宗姓1952年,由利津县宋家夹河迁入。
盖姓1961年,由沾化县新户乡迁入。
高姓1958年、1961年,分别由泗水县和今垦利街道十八户村迁入。
黄姓1959年,由利津县黄家村迁入。
郑姓1948年,由沾化县郭家局子迁入。
胥姓1941年,由今胜坨镇胥家村迁入。
单姓1947年,由寿光县迁入。
周姓1948年,由利津县周家庄迁入。
段姓1950年,由利津县周家庄迁入。
姜姓1947年,由利津县罗庄迁入。
宋姓1947年,由今垦利街道小口子村迁入。
郭姓1961年,由沾化县郭家局子迁入。
于姓1947年,由寿光县迁入。
董姓1945年,由利津县城南董家村迁入。
巴姓195年,由今垦利街道十八户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自建村以来,村民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大豆、小麦,靠天吃饭。传统的耕作方式,粮食产量较低。经过农业合化、人民公社等系列改造,村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受经济体制、生产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的制约和影响,无论是全村的生态环境,还是村民的生活条件,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群众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收入逐年增高,群众生活迅速改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实行科学种田,采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建设农田水利排灌配套工程,农业一跃而起,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20世纪后,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村民开始进入工商服务领域。目前,全村村民仅有35%的经营土地,从事工、商、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65%。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49元。
至2015年,全村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50%的人家按上了太阳能。电动车、摩托车家家都有。村内有汽车9辆,小轿车33辆机动三轮车20多辆,面包车12辆,大型农用机械2部,有36户村民在城里买了楼房。
知名人士
张葆春1961年5月生,大学学历。1981年7月毕业于北镇卫生学校。现任垦利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历任垦利县西宋医院药剂士;垦利县卫生局人秘股办事员;垦利县委组织部办事员、秘书、办公室主任;垦利县委组员办副科级组织员、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共青团垦利县委书记(其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专班党政管理专业学员);垦利县民政局副局长(正科级)、党组成员(其间:山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业余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员);利县宁海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垦利县宁海乡党委书记;垦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党组成员;垦利县委常委、副县长;垦利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垦利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陈兴圃1955年10月生,大学学历,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垦利修防段十八户分段工人、保管员,垦利修防段十八户分段副段长,垦利修防段十八户分段段长河口管理段副段长,河口河务局副局长垦利河务局副局长;河口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河河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15年10月退休。
胥和堂1955年12月生,1976年2月参军入伍,中共党员。历任陆军201师炮兵团任班长、排长、连长。1987年12月转业,任东营市外贸公司副科长、经理。2005年3月,任东营市粮食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人、畜、房屋财产遭严重破坏。
2.1955年成立初级社,分东西两社,全村70多户全部入了社。
3.1958年社会员吃食堂,大炼钢铁,大兵团作战,吃住不回家。
4.1962年,部分村民迁往黄河大堤北,分为南沈、北沈两个村。1994年南沈、北沈为一个党支部。
5.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农作物颗粒无收,给村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6.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本村没有人员伤亡。
7.1971年至1981年,生产大队第一次建起合作医疗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
8.1989年,村里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
9.1999年,全村安上了自来水,结束了靠肩挑饮用水的历史。
10.2000年,筹资20万元,硬化了1564米的水泥路。
11.2004年,实施土地改造、划方、浇排沟渠配套工程。
12.2007年,自来水管改造,实行统一供水。
13.2009年,建村文化大院、两委办公室、群众娱乐场所。
14.2011年,筑柏油路3000米,达到了柏油路户户通的标准。
光荣榜
1.2004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称号。
2.2008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刘泽全(1958.9-1962.3,沈家)
刘泽法(1963.4-1964.12,沈家)
于连江(1965.3-1966.12,南沈)
董连民(1967.1-1967.12,南沈)
张景德(1965.3-1968.3,北沈)
于连江(1968.4-1973.11,沈家)
张庆昌(1973.11-1978.3,沈家)
沈占全(1978.4-1984.3,沈家)
沈占全(1984.4-1989.12,南沈)
张景德(1984.4-1989.12,北沈)
沈占全(1990.4-,沈家)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路英钦(1958.9-1964.12,沈家)
张庆昌(1965.3-1965.12,南沈)
宗树梅(1966.3-1968.3,南沈)
张洪柱(1965.3-1965.10,北沈)
胥朝彬(1965.1-1968.3,北沈)
宗树梅(1968.4-1971.4,沈家)
刘兴烈(1971.5-1975.12,沈家)
宗树梅(1976.1-1984.3,沈家)
宗树梅(1984.4-1989.12,南沈)
张观三(1984.4-1989.12,北沈)
盖凤文(1990.1-1994.2,沈家)
张观三(19943-2002.11,沈家)
盖风文(2002.12-2009.4,沈家)
沈占全(2009.5-,沈家)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