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村

关键词:

  东兴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3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41′,东经118°42′。东靠一支排沟,西与北兴隆村相邻,北与黄河口镇生产村相望。全村有53户,172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460亩,其中耕地390亩,粘沙土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棉花、蜜桃、冬枣等。

村名来历

  1940年,部分移民从山东省寿光县迁此建村并经营烧窑业,因在东张村东,由此得名“东窑”。1945年后村庄规模增大,故以方位嘉言更名为“东兴隆”,后简称“东兴”。1962年,为种地方便,东兴村由西张公社整体北迁现址建村,仍称“东兴”。因大队重名,经垦利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80年8月31日复名“东兴隆”。1958年立东兴大队,1984年建东兴隆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张、王、李、赵、于、吴、马、曹、刘、崔10姓。

  张姓于分别于1956年由利津县迁入,1957年由今郝家镇店子村迁入。

  王姓1945年,由寿光县迁入。

  李姓1945年,由利津县迁入。

  赵姓1945年,由利津县迁入。

  于姓1962年,由今垦利街道西兴隆村迁入。

  吴姓1945年,由寿光县迁入。

  吴姓1957年,由今郝家镇店子村迁入。

  马姓1947年,由利津县迁入。

  曹姓1945年,由寿光县迁入

  崔姓1963年,由今垦利街道补户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东兴村自1940年立村至今有74年的历史,前后立过两次村。第一次立村时间为1940年至1962年,居住于西张公社境内。立村之初,农业生产以种植大豆、高粱及部分小杂粮为主。虽土地面积较广,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人种天收,种植品种单一,且管理粗放,正常年景,亩产也不过百斤。

  1950年后,随着移民的增多和互助组、初级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大面积的荒洼、淤地被垦殖,耕作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合作社的建立,使过去的分散经营变为集体经营,作物种植实行统计划,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经营时只种粮食的单一格局,开始注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但因缺乏水利设施,受旱、涝灾害的制约,加之蝗虫灾害连年发生,农业发展仍很迟缓。发展既不平衡,也不稳定。据当时资料统计,1952年粮食亩产量74090公斤,1956年亩产量下降到60.6公斤。

  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大刮浮夸风,放“高产卫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的逐年碱化,已不适应粮食种植。为保障村民的生活,于1962年全村整体北迁(今址)建村。时逢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加之北迁后的土地条件较好,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3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96.5公斤,比1956年每亩增产30公斤。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此后的十年间,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引下,村队组织起了农田试验队、水利专业队,整田改土,开挖渠道,实行沟、渠、路综合治理,扩大水浇面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发展机械化,实行科学种田,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全村种植蜜桃47亩,冬枣36亩,户均1亩余,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1000余元。现全村粮食生产稳定,种植结构合理,稳产高产,旱涝保收。改革开放,个体服务业发展较快,全村从事餐饮服务、饲料加工、活鸡宰杀、海产品买卖等7家之多。另有滩涂养殖2家。个体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自2009年开始,每人每年25元的生产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目前,全村有各种小型拖拉机30余部、家庭小轿车14部、摩托车、电动车、彩电、冰箱、洗衣机户户齐全。部分村民进城住上了楼房,村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79元。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该村马春玉被杀,烧毁房子13间。

  2.1962年,全村整体北迁至现址建村,仍称“东兴”。

  3.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造成大涝,农作物颗粒无收。

  4.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境内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本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5.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村民住防震棚数日。

  6.1980年,全村通电,结束了点煤油灯和人斋推磨拉碾的历史。

  7.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

  8.1990年,全村铺设自来水管线,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9.2000年,全村电网第二次改造。

  10.2007年,村内铺设柏油路10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

  11.2008年8月8日,投资20余万元,建设村石牌坊。

  12.2009年,衬砌村内地沟1800米。

  13.2013年,村内低压电网进行第三次改造。

  14.2014年春,新修路面400米,安装路灯11盏。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于迎彬(1962.1-1987.12)

  孙荣吉(1988.1-1999.11)

  马庆义(2009.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士兰(1962.1-1975.12)

  吴洪信(1976.1-1981.12)

  王怀春(1982.1-1984.12)

  孙荣吉(1985.1-1987.12)

  王怀录(1988.1-1990.12)

  孙荣吉(1991.1-1996.12)

  吴占华(1997.1-1997.12)

  王光福(2000.2-2002.12,乡下派挂职)

  孙荣吉(2003.2-2006.11)

  马庆义(2009.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