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村
村庄基本情况: 王集村现位于义和镇政府驻地以东1公里处,老滨孤路从村子北侧穿村而过,东距沾利河1公里,新滨孤路紧靠村子最南端。全村区域面积13700亩,其中村庄占地1100亩,耕地面积220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该村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该村是义和镇建村比较早的村庄之一,村落最早形成于1918年,并设立集市。1926年黄河决口淹了王集,水多日不退,集赶不成了。附近的商人和老百姓同意把集挪到离王集不到三里地的官地去赶,并订立赶集日为三、八。后迁移到王集的住户逐渐增加,王集村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50年前后,王集村发展到鼎盛时期,全村人口达到了4000多人。到1958-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群众生活十分艰难,有不少农户因吃不饱、穿不暖,纷纷到外地去投亲靠友,王集村的人数下降到了900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王集村的人口又逐渐增多,发展到了当前的近千人。该村也是义和镇各项工作比较突出的村之一,先后被评为河口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东营市小康文明村、东营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东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东营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村名来历:1918年,王景先从胶东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并立一集市,故名王家集,简称王集,现仍沿用王集村。1958年改称王一大队,后称王一村。本村先于周围各村立村,1955年5月成立互助组,1956年4月成立初级社。1958年1月成立高级社,本村属前锋社。1958年4月成立生产大队并下设六个生产队。1967年2月成立革委会,到1971年3月恢复生产大队。1976年9月又改成管委会,1984年8月建立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主要有王、张、李、袁、崔、刘、宋、丁、陈、尚、杨、孙、胡、曹等63姓。其中,王姓主要是1918年分别从胶东与寿光侯镇七里庄等地迁入,张氏主要是1932年由寿光侯镇张家黄桥迁入,袁氏主要是1921年由寿光道口乡周疃村迁入,李氏主要是1923年由寿光李家官庄迁入,孙氏主要是1921年由寿光道口乡伐子口村迁入,曹氏主要是1921年由寿光官台乡郭井子村迁入。
知名人士:
王香武(1890~1970),男,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村人,开明士绅。王香武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逃荒要饭,当长工,贩鱼虾,难得温饱。近20岁时,借80吊钱到西双河买几亩荒地垦种。他勤俭精明,日子渐有起色。1921年,黄河自宫家决口后,在义和庄一带淤出大片好地,王香武举家迁至义和庄以东王家集。他一面开荒种地,一面替大地主阎凤舞放租土地,从中渔利。通过种地、收租、经营粮食、放高利贷等手段,王香武大发横财。树大招风。王香武富了以后屡遭劫难。1931年2月14日,王香武被土匪绑票,卖了当年收的一千多袋豆子,第二年6月才被赎出来。1939年秋,王香武被国民党军队以“借”为名,敲诈200石粮食。兵匪一家,巧取豪夺,使王香武倍感世态炎凉。“七七”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进驻渤海湾地区。通过八路军与日伪军、国民党军、土匪的对比,王香武逐渐倾向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先后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他的儿女后均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军级干部)。1941年的一天,他偶然从一个伪军嘴里听到日军要“扫荡”义和庄的消息,遂巧妙地把这一情报通知驻义和庄的八路军,使其在“扫荡”前安全转移。王香武还经常以他经营的中兴粮栈为掩护,为八路军转运枪支、弹药、布匹、药材等军需品。 1945年,沾化县全境解放,王香武被推选为工商联区商会会长。他响应减租减息号召,退出租粮300多石;他拥护土地改革,把全部家产(包括土地)献给政府。1948年6月投身革命队伍,在渤海区进出口公司管理局工作。1949年2月,随解放军南下,在杭州任花纱布公司保管主任。1958年退休回乡后,仍热心于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1970年病故。
王庭芝(1912-1991),男,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村人,1938年于寿光县牛头镇参加了马保三组织的清水泊农民起义队伍(后称山东省抗日救国军第八支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受清河军区的委派,到王集村从事地下工作,为解放义和庄做内应。同年秋,根据清河军区首长的嘱托,在王集村先后发展了张曰杰、袁林山、李尊孔、尚泽滨、王廷锡五人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王集村党支部,壮大了革命力量,为解放义和庄奠定了良好基础。1941年8月8日,杨国夫司令员率领他的队伍来到义和外围的王集村。解放义和庄的战斗打响后,王庭芝带领地下组织潜入义和庄做内应,为解放义和庄做出了贡献。义和庄解放后,王庭芝被任命为“沾化县第八区中队队长兼指导员” ,从事地方武装工作。1945年日寇投降后,区中队被整编为山东渤海纵队十一师三团二营四连,王庭芝任连长兼指导员。1948年在解放潍坊的战役中受伤,被安排在家乡王集村疗养。1991年3月于王集村逝世,终年80岁。
王泽兰,男,义和镇王集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组织上派他去鲁南后,曾在利津县、垦利县发动群众,参加抗日。1945年参军,随大军南下,参加了打济南、攻上海等十几个大战役。后被上级派往四川巫山县管工作。他一生工作在四川巫山县,曾任巫山县工会主席。离休时享受副厅级待遇。
王友兰(1930—1988)男,系王泽兰之弟,义和镇王集村人。1945年2月,王友兰参加八路军,在清河军区沾西独立营当卫生员,成长为具有医、护等多方面技能的“八路医生”。1948年秋,王友兰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王友兰因在枪林弹雨中救护工作做出突出成绩,被评为纵队模范医务工作者。上海解放后,王友兰所在部队改编为上海警备部队,他被调到警备司令部担任卫生队长。1951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深造,并被破格留校任教,先后任教师、副教授、药剂教研室主任等职。1984年,第二军医大学药剂研究所承担建国以来第一部《药剂剂量规范》中部分课题的编纂任务。王友兰率课题组完成编写任务。1988年10月病逝。
王秀英,系王泽兰之妹,义和镇王集村人。1945年同两个哥哥一起参军,1947年入党。参军后,一直在野战医院工作。1955年转业到山东省沂水中心医院工作,现离休。
王一勤,系王一俭之兄,义和镇王集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村中与王庭芝等人参加地下工作。1945年入伍后,调渤海军区四分区任会计、训练队队长。后南下参加地方工作。“文化大革命”时,任福建省副省级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王一俭(1922—2000),男,义和镇王集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曾任义和区武工队队长、县大队中队长。1945年入伍后在军分区任参谋,1945年调渤海军区参谋处任作战科长。1947年参加山东野战军,参加过打济南、攻上海、攻南京、打福州等战役。1951年,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炮师师长,后转业于沈阳军工企业任厂长。2000年6月去世。
王惠兰,生于1925年,系王一勤之妹。义和镇王集村人。她与于1945年和丈夫同时参军入伍,一直在战地医院工作。后转业到北京天坛医院工作,后又调到北京儿童第二医院任大夫。已离休。
王一聪,男,生于1929年,系王一勤堂弟。义和镇王集村人。1945年入伍,1947年入党。他参加了解放滨县、潍坊、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后又援朝出国。回国后任沈阳军区总医院院长,享受副军级待遇。
王一纯 1925年11月7日,农历9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县榆树园子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之后全家迁往垦利县双河镇,又到王集村。1945年在垦利县双河镇当老师,不久成立了民丰区小学教育联合会,经选举成为会长,年终被选为优秀教师。1946年1月15日,由马德玉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员。1948年华东解放军发起解放济南战役,本人参加了由民丰区组建的一个连队,本连队由袁信功、姜金圃、本人三个负责。1949年初参加了淮海战役,1月10日战役结束,华东军区颁发了淮海战役纪念章,同年4月底开始渡江,5月27日上海解放,并参加了西南服务团,6月在南京集中学习期间,宣布了所有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同志一律作为现役军人,享受现役军人待遇,家属为军属。12月7日忠县解放转到了地方,在忠县任七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50年底,调县委工作,曾历任县委秘书、宣传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55年出席四川省党代会任万县地委秘书、计委副主任等职。1956年5月调到四川省委财贸部商业厅、省纪委,期间曾担任要职。1977年2月至1982年12月,曾多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大会。1982年至1994年期间,曾多次代表组织去外地考查,出国访问等,1994年初离职休养。
王廷奎 1929年8月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在义和附近与国民党部队作战后参加了解放济南、淮海、台儿庄等较大战役,194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提干。后随部队到了福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2医院工作数年,时任院长,级别为十三级,1987年12月离职休养,1997年6月病逝。
王法武 此人在解放前曾居住王集村,兄弟五人,现兄弟他人已去世,此人在大军南下时去了浙江温洲,后任杭州市供销社主任。
马二坛 1925年9月生于王集村。1945年大参军时,参加八路军,在义和区中队任队员后部队升级开始在义和附近与国民党部队周旋。他参加了解放济南、淮海战役,后随部队到了福建泉洲,后又从泉洲转回到山东潍坊地方工作。
马立志 马二坛之叔,早年参加革命后牺牲。文革前义和镇中小学的学生都去马立志的坟上扫墓,后侄子马中兴将坟迁往寿光。
张青柱 1927年8月出生于山东寿光县黄家桥村,后住王集村。1945年大参军时入伍,在东北四平街战役时牺牲,年仅20岁。与张青柱同在四平街牺牲,同时发到烈士证的还有刘文明。
孙立成 1927年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在义和附近与敌人作战,又去了沾城、下洼等地参加作战,之后又参加了较大的战役,全国解放后,1950年5月1日因病复员退伍,在家务农,2008年3月因病去世。
祝克志 1944年在王集兵工厂工作,后随兵工厂去了安山,退役后回到山东寿光四季仓村。
李寿悌 1926年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5年大参军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先在义和附近与敌匪顽军打仗,后又参加许多较大战役,在部队后勤工作,主要是后勤救护,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军医大学第一批培训,后随部队去了东北参加支左,随后去了天津二七一医院,任院长,级别十三级,现天津部队第二干休所休养。
王一生 1930年10月出生于山东寿光大家洼,因荒灾全家迁入垦利民丰双河镇,之后又迁到义和镇王集村,以农为生,1945年大参军时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先是在义和附近和敌匪顽军打仗,大军南下时参加了北上,随部队进入石家庄内蒙古包头、新疆等地,1949年全国解放后分配到河北琢县地方工作,行政级别为县处级,2011年6月因病去逝。
王青树 现已改名王青云,在寿光县洛城小官道村出生,后在义和王集村居住。1945年大参军时参加八路军,开始先在义和附近与国民党打仗,后参加了解放济南、淮海、台儿庄等较大战役,后随部队到了泰安,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2岁。
孟宪彬 1915年8月生于寿光县大家洼镇孟家庄子村。1933年9月在王集村小学教书,1940年左右去滨州中学教书,后任校长,之后又去了滨州党校工作,任党校校长,再后又到了新华书店工作,任党组书记,直至退职休养,现已因病去逝。
尚泽滨 1919年9月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5年大参军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前入党,是王集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入伍后先是在区上做青年工作,在二吕村曾住过村,是二吕村张现功的入党介绍人。1946年调沾化县独立营任三连的指导员,后跟沾化石清玉县长南下,部队开到济南历城县唐王乡小许家村,在与济南的国民党部队交锋,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杨国玉 1925年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5年大参军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时先在义和附近与国民党部队打仗,南下时随部队四处与敌作战,参加过许多较大战役,1949年全国解放后,调北京铁道工程学院工作,担任教授。文革期间去了郑洲,后来又去了济南铁道工程学院,任院长,直到离职休养,现已因病去逝。
吴杨之父 1944年左右,在我村前兵工厂工作,后随兵工厂迁走,其子吴杨在油田单位工作,现无亲近人驻我村,详细简历不太清楚。
董吉庆 1930年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7年入伍,集中培训于济南,后在胶洲商河等地参加战斗,全国解放后,又抗美援朝,回国后复员退伍,在家务农,2009年病逝。
刘明 1925年生于义和镇王集村。1940年入伍,住八大组,入伍后即在八大组周围与敌战斗,之后随大部队渡过长江,参加修建历史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随之又去了江苏兵工厂工作,任厂长,级别为师政委,1976年病逝。
还有几位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后又抗美援朝,他们是王玉明 王坡南(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李西玉、张连兴、刘方年等,其他资料不祥。
抗日支前和轮战营 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的参战,自觉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有的出人,有的贡献物资来支援抗战,在此时我村有的外出参加支前工作和轮战营,妇女们也组织起来,做鞋衣物、做饭等工作。
丁正顺 张希科 丁培尧 张成亭 张道合 黄恩轮
张庆增 张月聪 陈友成 盖春尧 单吉肖 袁福禄等40余人
因时间久远,村内的几位长者对参加人员的姓名也都记不很清。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8年,王集村村集体收入5.6万元。其中,0.6万元来源于村集体土地发包收入,5万元来源于油田占地赔偿和富海工业占地补偿款。截至2018年底,王集村有外债83万元,村集体土地4043亩。
2007年,结合王集库区3万亩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对全村1500多亩荒碱地进行了台田改造,新开发台田1100亩,人均增加耕地1.2亩。2017年,王集村将村西342亩土地进行了流转,大力发展生态林,增加了群众收入。2019年年初,王集村将开发完工的王集水库周边的王集村2300多亩土地和550亩鱼池进行了对外发包,大大提高了群众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王集村村集体土地4043亩,其中,2300亩土地承包给个人十年,共收取土地承包费80.5万元;550亩鱼池承包给了个人十年,共收取承包费6.8万元;342亩生态林流转给个人十年,共收取承包费24万元。王集村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2017-2018年镇政府实施的王集水库、五顷地、新建地、大学堂地等土地整理项目,使王集水库周边的2300多亩和五顷地、新建地、大学堂地等1200多亩土地达到沟相通、渠相连、路平坦,为王集村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抓好传统农业的同时,王集村还利用靠近富海化工集团和新旧滨孤路的区位优势,积极做好联系、协调和各项服务工作,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使120多名村民到华联、富宇上班务工和从事个体经济,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