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顷村

关键词:

  五顷村位于河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约10公里处,村庄南北长2000米,东西长150米,西与新建村相临,北靠裕民村,东南与大学村相接,全村土地3000余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在改革开放前,本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经营权改革,农民在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进行蘑菇等蔬菜种植并进行猪、貂、貉养殖。

  2015年全村86户,230人。主要有任、刘、李、马、史、张、单、崔、杜、黄、来、郎、梁、明、唐、王、魏、吴、杨、万等姓氏。

  最早迁入此地立村的是广饶县东李村张洪喜。1935年,广饶、无棣、寿光、阳信等地饥民又陆续迁此居住,开荒种地。因此处有南、北两个五顷(各500亩)地段,本村立于南段,故名南五顷,后称五顷村。自此村落形成。1945年有120户,450人,全村分4个闾。1949年,义和庄王集村的部分村民在此种地,形成很多种地屋子,由于冬季的时候,这个地区比较乱,来此垦荒的人们为了安全,农忙在此生产,农闲的冬季回家,因此本村有多户先后居住王集村。1953年,寿光口子人李延庆、张凤书各携全家来此开荒种地,垦荒面积达10顷。

  扩大养殖增加村民收入

  20世纪50年代,村民养殖多为骡、马、牛、驴,是以田间耕作为目的。猪、羊养殖,多以积造农家肥为目的,羊成群的不多。

  1961—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恢复时期,社员可以自由开荒,广泛种植萝卜蔬菜,村民的养猪业有大的发展,羊次之。生产全面恢复后,集体经济开始发展,各生产队发挥土地广阔,野草丛生的优势,进行集体养羊。各个生产队均有“一鞭羊”,规模在70—80只上下,全生产大队常年保持在400只左右,出栏量200只左右,采取自繁自育,作为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期间,社员各家猪羊养殖者众多,每户平均1—2头猪,2—3只羊。1968—1972年,五顷大队建起砖瓦窑厂,为每家每户砌垒猪圈一个,以保证养猪数量和积攒好农家肥。

  到21世纪,养猪成为每家每户的小产业,但一直未规模化养殖。2013年,原在城郊李坨村进行生猪养殖的村民杜庆芝回村进行生猪养殖。

  为了提高养殖质量和规模,杜庆芝加入了山东亚太中慧集团,办起专业化养猪场—山东亚太中慧瑞丰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是一家以健康养殖和健康食品为核心的全供应链食品企业,主要从事现代化规模健康养殖、畜禽肉制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经营、生物科技开发等事业,是以饲料生产、规模养殖、肉食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企业。建有饲料加工场、种猪繁育基地等,养殖规模500余头。

  五顷蘑菇

  1980年开始,有蔬菜种植习惯的五顷村村民发现在河口农贸市场和周边的农贸市场上,食用菌有供不应求的现象。有心的五顷人就开始琢磨怎样在本村发展蘑菇生产,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还能发家致富。于是他们就对蘑菇生产进行研究。发现河口市场和群众需要的多是平菇,村中人称“小秀才”的回乡高中生张希顺就自费到处进行学习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并从河口区油棉加工厂购进了少部分棉籽皮进行实验,根据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平菇栽培的技术要领。

  张希顺凡事爱琢磨研究,不仅详细的记录了栽培日记,还虚心好学。在外地培训时,老师对他格外看重,手把手地教,将多年总结的平菇栽培小经验都告诉了他,在现在看来,已不是什么秘密,从网络资料就能很方便地查找到,但当年不行,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别人的传授和自己的实践。

  在张希顺的带动下,五顷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起了蘑菇,一到秋季,村里所有的房前屋后就堆满了白色的袋子,里面是发酵好的平菇菌种。该村10多家平菇种植户,多在院内搭建保温棚。在出棚前就不再向蘑菇打水,这样就保持菇体的干燥度,让人们在买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平菇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泡水的蘑菇。有人做过实验,一公斤平菇可以泡进半公斤以上的水。由于五顷村的蘑菇没打水,所以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正是靠这诚信种植,使五顷栽培规模由小到大。2015年,全村有28家种植专业户,各建成1—3个保温棚,每个棚面积在0.3亩左右,每户每年出产平菇1.5万斤,按每斤2.5—3.0元计算,年收入在3.75—4.5万元之间。由于五顷村小,人口少,在平菇种植上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产品主要销售于当地集贸市场和河口城区农贸市场。

  张希顺学到了技术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将技术无偿地提供给大伙。由于技术过硬,被四扣乡聘为五顷村科技副主任。他不仅带领本村群众种植,还积极向周围村的群众介绍这一技术,争取让更多的人通过种植平菇发展经济,走上富裕路。

  “小康水”与“福利电”

  立村后至20世纪70年代,用水困难成为制约全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瓶颈。胜利油田在村境内开发建设成规模后,将生产用水管线通往村头或主街道,定时集中供水,村委会派专人管理,供全村村民取用,但水质并不达标。

  1997—2000年,在坑塘改造的基础上安装自动压力罐,敷设管线进村入户,实现自来水到户,实行承包管理,定时供水。2003年3月,实施小康饮水工程,靠村边水库提水,自来水通至各户,2007年,全村实现城乡集中供水。

  70年代初,五顷村的公共场所、学校、大队办公室、机房等相继接通高压电。1978年油田生产用的高压电全部通到村民居户中。当时安装的标准并不高,多以照明为主,全村人用的是“福利电”。2000年7月,河口区实施电网改造,油田电网不再使用,改用地方电网,并实行市场化用电,严格按照高标准安装,每户一表。

  训狗奇人“刘志强”

  说起刘志强是奇人,还真的不怎么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有什么本事能称奇人,但不信还就是不行。刘志强从小就喜欢玩狗,自己摸索出的一个对付狗的办法,无论多恶的狗,见了他就都向个乖乖女,要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从来就没有狗咬过他。

  1976年出生的刘志强高中毕业后,当了兵,因为他打听到在武警部队有专门的警犬训导员,可以整天与狗打交道,军犬为治安、保卫等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于是1994年他报名参军到了甘肃武警部队的军营,新兵刚开始训练,他就强烈要求担任军犬训导员,并且给班长等战友露了手,让战友和领导心服口服,经过批准,还没结束新兵训练的他就下连当起了军犬训导员,这个从小就喜欢狗的孩子与军犬打上了交道。为了培养与军犬的感情,找出训犬的办法,军犬不同于其它一般的犬,它需要人与它的沟通,才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为此,他没少下过功夫,硬是炼就了过硬的本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四年的军旅生涯,刘志强回到了家乡,重新操起了农业生产的旧业。他在家中也没有忘记养殖狗,将家中仅有的钱都投入到犬类的养殖上。但时间不长,他又踏上了去甘肃的道路,在当地找了个活,这样距军营近些,他说这样心踏实。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友吉 1964—1969

  马树荣 1969—1980

  任建功 1980—1999

  张令秋 1999—2001(挂职)

  任建功 2001—2007

  刘美阳 2007—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杨友英 1964—1966

  张道德 1966—1968

  马福祥 1968—1996

  刘美阳 1996—2001

  史玉贵 2001—2004

  任建功 2004—2007

  刘美阳 2007—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