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劝村

关键词:

  东劝村位于河口城区西北10公里处,村庄向西1公里处是西劝,向南二公里和余丈接壤,向东是沾化苇场,向北是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全村南北500余米,东西400米左右,全村土地面积1054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

  2015年底,全村 182户,573人,党员29名。主要有牛、盖、张、胡、康、吕、程、赵、安、巴、蔡、曹、车、陈、成、崔、邓、丁、董、杜、段、樊、房、付、高、宫、苟、郭、韩、黄、季、姜、荆、井、雷、李、蔺、刘、柳、陆、麻、马、孟、裴、钱、曲、尚、邵、宋、孙、王、吴、谢、邢、徐、许、薛、杨、姚、于、袁、周等62姓氏。

  东劝学村的来历

  1911年,利津县罗镇程为尧、程为禹兄弟二人垦荒种地,成为境内最早出现的居民。不过此处离罗镇较近,当时程氏兄弟没有定居,根据农事忙闲,来去不定。

  1921年,黄河在利津宫家汛期决口,有一股溃水漫郭河而下入海,一年后宫家决口复堵。郭河两侧新淤地可以耕种。零散的种地屋子的出现。1926年,利津县政府把土地卖给利津城关大户刘希全、汀罗镇崔家庄崔荣甲,剩余部分作为“官地”交予利津县劝学公所。劝学公所机关,是国民政府县级领导学校的教育机构(劝学公所后改教育科)。至于为什么公所起名为“劝学”,大概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差,上学的少,有规劝人们上学之意。

  利津县分配给劝学公所的土地位于郭河下游入海口的两侧高地上。因劝学公所无力管理,委派给利津县牛家庄牛氏家族代办管理收租金,用于开办教育。这个被委托的土地管理机构人们也习惯称为“劝学所”。劝学所原址就在现在的东劝、西劝两村中间。就是因为这个劝学所的存在,才诞生了两个差不多同名的村庄。

  这些土地广阔而肥沃,大量外地逃荒者听说后慕名而至,春来秋去,人越聚越多,草窝棚、地屋子逐渐构成村落的轮廓。1935年后,出现土坯屋,人居村落开始形成。1938年牛学芳由利津县牛家庄迁此劝学所东部立村,故取名东劝学所,后简称东劝学村,再后又称东劝村。

  农业发展回眸

  东劝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沿袭至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在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村民的农业种植业由过去的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棉种植,适当增加经济收入。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部分富裕农户开始利用手中资金从事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畜禽养殖、商业零售等行业。其中:

  20世纪50年代,大牲畜养殖,特别是役耕牲口养殖陆续形成规模。之前垦荒种地的村民种地多为人力手工,村民养殖多为骡、马、牛、驴,是以田间耕作为目的;另有猪、羊养殖,以猪为多,以积造农家肥为目的,羊成群的不多。

  毛泽东主席曾于1959年10月31日写了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信中提出,要把养猪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要大养特养其猪,以及其它牲畜。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厂,如果能做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肥料的来源就解决了。但由于经济体制所致,户养猪基本形不成规模。

  由于当时粮食不多,更因为当时存在两种相差甚远的价格,如果农民购买议价的粮食喂养猪仔,长大后将猪肉卖给政府,养猪的农户必定亏本无疑了。所以,当时的农户养猪只能是采用一种低效率的自给自足的形式。人们也只能用一些穷办法养猪了。用什么样的穷办法呢?就是用黄须菜种子与米糠、麸子、草面子混在一起喂养猪。也有的打点野菜、青草等青饲料喂猪,其实这些青饲料所含的养分不多,用来作辅助性的饲料可以,但以这些青饲料为主就不行了。另外,人们当时用尽了千方百计为猪找寻饲料,泔水、洗菜后留下的菜叶都用来喂猪,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喂养猪仔,自然效果不佳。所以当时养猪,从买回猪苗到上市出售,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那时,即使是养了一年多的猪,个头也不大,食品站收猪的标准是60公斤。许多人家就是喂不到,不似现在,一般只用150天,猪就长到近100公斤,就可以出栏了。

  1961—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恢复时期,社员可以自由开荒,广泛种植萝卜蔬菜,村民的养猪业有了大的发展,羊次之。整个集体年代,东劝村养马20多匹,牛200头,驴骡子50匹。1982年,原来集体的大牲畜全部分配到户,在满足田间耕作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养牛,平均每户1—2头。1986年,村里农业机械发展很快,村民大牲畜养殖降温;养羊业升温,多为散养,每户4—5只,全村约在500—600只之间。2010年,有3个养鸡专业户,其中,蛋鸡养殖1户,年存栏量1万只;肉鸡养殖专业户2家,每户养殖规模1.6万只,与商家签有合同(亦称合同鸡),每年分6批出售,出售量9.6万只,全年出售总量近20万只。2015年,共有养羊户3家,羊存栏量近1000只。

  耐得住寂寞的薛增九屋子

  1947年薛增九由垦利县薛家来到现东五村村东南的地方开荒种地,筑有小土屋3间。由于当时这里到处都是荒草,他在此勤劳耕耘,围着种地屋子开垦了不少荒地。由于当时周边没有其他的建筑,下洼拾草、拾荒的人和经此往来的人都以此做为一个标志,称为薛增九屋子。

  从其居住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其他住户来与其搭邻居,都是由其家人在此继续居住,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在其孩子去世后,现由其孙子薛军在原来的种地屋子旁边建设了砖屋正房5间,偏房3间,并套了大院。原屋子只剩下了一个屋基。

  渤海农场总场曾在此安营扎寨

  1950年,农业三师建设渤海农场总场和一分场的先遣人员来到东劝村,他们在村里租民房居住。政委姓孙、场长姓马,是阳信人。建场时共分四个场:总厂和一场在此,二场在罗家屋子、三场在现在的油田四村处、四场在一千二。

  1951年大队人马来了,并调来劳役大队。劳役队从哪里来的没有人知道,但来的时候,是由骑着马的队伍押送来的,具体多少人已无人记起,反正是两边是押送人员,劳役队成员走的中间的路上,一个接一个的过了一天一夜。劳役队刚来时就在本村现在村南水库处,劳改犯住的是牛皮帐篷,民警住的是农户的房子。刚来的时候,劳役队的主要工作就是烧窑,建设了两个窑场,在村正东一个,在村东北角一个。村东的那个由劳改犯管理,村东北角的那个由员工管理,所谓员工就是原来的劳改犯,改造完成后没有地方去或者不愿意回去的人员。建了几个大窑,黑白不停地烧砖。当时纯粹用草烧,质量很好,都是红砖。

  除去烧窑的人员,其它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劳役队来后就开发了南到二吕村界、北到海滩、东到挑河、西到东劝村东草桥沟的这片区域。农场一开始指着人工作业,挖条田沟,每个条田东西三公里,面积400亩。种植庄稼也是人工,后来引进了苏联支援的苏联88号等许多大型的农业机械,改善了生产条件,土地得到了深翻。烧的砖先建了大院,然后建设住房、岗楼、大门,犯人大院内建设了六排。副业队建设居住的房子现在还有二排房子,沾化苇场的人们住着。当时建设的时候,也没有使用水泥,都是用红土和上白灰砌墙和抹缝,比现在使用水泥建设的还结实。

  当时,东劝村村南有一棵大柳树,长得非常高大,站在黄河坝上就看的到。劳改队来的时候木工班就在树下工作,很多红松的大木头板子就放在树的周围,人们在树荫下工作。1953年,一个快要刑满释放的人员被调整到外面喂马,马号与木工组是相邻的,靠的不远。这个人不大会用苇子烧火,在炒马料的时候,灶堂里的芦苇崩出的火星将灶前的芦苇引着了,引起了芦苇失火。将马号、树下的木板等引燃,火势很大。马号里的马被烧的直叫就是跑不出来。这时,在本村居住的一个闫姓女婿跑进马号,将马缰绳割断,有五六匹马跑了出来,在人们齐心协力解救下,所有的马都跑了出来。大火过后,闫立了个一等功。大火将大柳树也烧死了。死掉的柳树被村民解成了板子,整整解出了50多张桌子的板材,全部都给学校做成了桌子。村里人们都说东劝的风水就是这棵大柳树,大柳树烧死了,东劝村的风水就被破坏的,从此风水不行了。

  1954年,场部建好后劳改农场的人们就都搬了进去。1964年大海潮这里都被海水淹没,1965年总场和一场与四场撤销,劳役队迁往鲁中淄博,部分工作人员合并撤到了四场。1968年房子拆除,每块砖1分钱,周围村及老四扣乡政府办公用房建设就用了这些砖,到现在这些砖都不碱。

  劳役队的能人不少,人们记忆比较深的是文艺演出队。据说是在全省有名的角都有,他们经常进行演出。那时别的地方没有电灯,只有劳役队在上半夜灯火通明,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每逢演出,锣鼓的响声在周围村就能听到,引得群众都到那里去看演出。劳役队的医生医术也很高,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都很有效,给当地群众解决了不少难题。农场撤销后,原来的土地给了当时的沾化县政府,沾化县政府大部分留作苇场,四周少部分分给了一些村庄现在这片土地上的条田还有的是原来劳役挖的沟,仍然发挥着作用。

  步步发展的村办教育

  1950年,村组织创办第一所小学,校舍结构为砖基土坯屋4间,当年招生80余名,1—4年级复式教学。1954年,沾化县义和区供销社部分迁入成立供销门市部,占用学校,学生搬入民房。1955年,在今村委会以西新盖校舍5间,学生从民房中搬出。1958年,学校迁至村中间(今村委会以北)建成东劝完小。周围西劝、余丈、南旺、北旺、南班、十二村等劝学乡所辖村适龄儿童全部到此就读,成为当时的重点学校。1959—1961年春,学校解散。1962年恢复,学校迁至村前,就读学生40—50名,复式教学1—4年级,5年级去五顷村就读。1971年,原校舍陈旧出现危损,在村南建成土坯房5间。1982年,全面进行校舍改造,在村中间盖起青砖瓦房9间,建成标准化的村小学。1987年,与西劝村、余丈村学校合并,在东劝村东联合建立小学。1997年,并入四扣小学。

   人物名录

  康立波  现任中国工商银行东营分行业务部主任。

  盖明昌  现任济钢原料处副科级科员。

  康庆华  现任东营区一中副校长。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翟汉业 1955—1960

  胡德平 1960—1963

  张吉青 1963—1973

  吕秀锋 1973—1977

  成玉岭 1977—2004

  盖友昌 2004—2007

  牛建国 2007—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程砚明 1947—1950

  牛学芳 1950—1953

  成玉山 1953—1954

  胡德平 1954—1960

  张吉青 1960—1963

  郭吉祥 1963—1965

  蒋连贵 1965—1966

  成玉凤 1968—1970

  宫兰秀 1970—1976

  赵建林 1976—2004

  牛利元 2004—2007

  牛建国 2007—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