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五村

关键词:

  河口街道东五村位于河口城区以北2公里处,东靠埕口路,南至城区北外环路,北临渤海,西南与八吕为邻。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树木。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现有土地12671.1亩,其中耕种地面积2880.45亩(台田面积2000亩,其它耕地880.45亩),苇场300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树木。农民以种植农作物和畜牧养殖为主。

  2015年底,全村110户,340人。主要有国、张、冷、袁、王、陈、冯、翟、邱、邵、鲁、丁、牛、罗、宫、韩、孙、高、胡、邢、肖、郭、刘、侯、吴、田、朱、蒋、董、秦、薄、庞、时、夏、马、赵、乔、于、黄、魏等40姓氏。

  从小五村到东五村用了44年

  1935年前有沾化县马营冯氏种地户,在现村北以西两公里的一个叫甜水井子的地方,扎窝棚居住,后相继出现诸多利津蔡家庄人的种地屋子,时称蔡家屋子。1935年,有沾化县马营五村人吴德乔、李树德等人来此垦荒种地,春来秋走,人称吴德乔屋子和李树德屋子。1935年7月,“河(黄河)决鄄城县董庄,大股浸于菏泽、郓城、嘉祥、巨野、济宁、鱼台等县”,数10万灾民无家可归,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遂组织鲁西灾民,到黄河口两岸地区落户垦荒。

  当时的利津北部沿海一带,已有零星的垦荒小屯存在。当地政府为了避免原垦户与新移民发生土地纠纷,便将“蔡家屋子、甜水井子、薄家屋子”等数个原垦户村南迁了6里,腾出地方,从原来的刘家坨子往东连续安置了10闾(25户为一闾)移民垦荒户。在腾出来的地方安置了6个移民村:一村位于现在二吕村别墅区北侧、二三村分别位于甜水井子西部和北部、四村位于十六户屋子东北、六村在八吕村正北方向、五村就在现在东五村附近。

  1947年,吴德乔和郭传林由沾化县马营五村迁此定居,并取村名小五村。1953年,甜水井子部分种地户并入小五村,改村名为新五村。后为与西五村区别,更名为东五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为东五村生产大队,后称东五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更名为新五村大队,1991年更名为东五村。

  垦荒者初居此地时,共有2户种地屋子不足10口人。1947年,立村时共有5户,30口人。1953年,东平湖移民迁入5户,30口人。1958年,鲁西南和周围农户迁入,达到20余户,100余口人。1973年前后,外地户部分返迁老家。1970—1980年,又从沾化县马营及鲁西南迁入22户,120口人,全村达到320口人。

  引以为豪的土地资源

  东五村人初到此处时,东至挑河以东3号地,西至八吕村,南至现在的八吕水库,北至刁口,土地广阔,地面植被丰富,多为芦苇、黄茎菜、柽柳棵(荆条树)。广阔的荒草洼中,垦荒者种河沟,植河滩,全为黄河尾闾入海的河汊流路,当时面积4000余亩,村域面积达27671亩。

  1964年,海潮侵袭后,土地大面积碱化,但由于是河沟土地,只是土质退化,可耕地面积没有减少。1972年,一场特大风暴潮,大量耕地再次被海水淹没,全村耕地严重减少。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土地变化:一是改造苇场2000亩;二是1985年,建成的稻田供水水库,占地150亩;三是村庄占地369.3亩;四是特殊用地65.7亩;五是采矿用地60.45亩;六是林地54.75亩;七是道路占地404.55亩;八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298.6亩;九是设施农用地39.45亩;十是盐碱地3497.85亩(其中,撂荒地进行土地流转,用作河口街道畜牧养殖招商项目1600亩)。2010年,全村土地面积12671.1亩(其中,耕地面积2880.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73%。

  到2015年,全村土地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一是1964年,油田开发建设划拨3000亩;二是1967年,沾化苇场划拨10000亩;三是1970年以后,沾化县建化肥厂,包括厂区、水库在内,占地2000亩。共计15000亩。荒碱地上升到4228.5亩,耕地面积18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77%。

  尽管东五村的土地在不同时期分几次大部支援了油田和地方城市建设,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其拓荒的先人们具有长远战略眼光,为后人开辟出这大片土地,留下来的仍有不小的数目供村民们享用,人均土地和别的村相比,仍不在少数。尽管留下来的土地有很大一部分荒凉而盐碱,但有土地就是资源、就是财富。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让东五村人骄傲,它不但是村民们赖以生存、发家致富的根本,也是未来的希望!

  “渤海黑牛”培育繁殖

  1978年惠民地区将东五村定为 “渤海黑牛”培育繁种基地,由沾化县畜牧局和四扣乡畜牧兽医站承担,安排3名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在本村培育和发展“渤海黑牛”。

  当时,引进20头纯黑牛为种牛,此牛体大肥壮,耐粗饲,抗病能力强,肉质好,好役使,是肉役兼用型的地方良种,大的体重500-600公斤,耕地非常有劲。1986年7月,“渤海黑牛”被全国良种会议列入全国八大品种之一。该村充分发挥本村靠近荒洼,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集体放牧的形式进行养殖。最多时发展到百十头,每头能卖到六百到八百元不等。

  到了1983年该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渤海黑牛都分到了户里进行分散养殖,种公牛由集体养殖管理,因管理上的原因,种公牛被盗走。河口区建区后,本村又引进了一头种公牛养殖了三四年就卖掉了。随着生产习惯的改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及土壤碱化,草场越来越少,人们养殖的积极性下降,到20世纪末本村再无人养殖此牛。

  可喜的变化

  居住

  本村村民大多是从鲁西南迁入,在建设房屋上,1953年之前村民居住的大多是用芦苇秫秸扎起的简易房子;1964年居住的多是用泥的叉子墙,用泥盖顶。1971—1983年居民建房开始用5-7层砖为根基,上铺隔潮层,墙体是泥叉子墙,房顶开始挂土瓦。1983年以来,村民生活起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委制定了村庄规划,家家都盖起了砖混结构瓦房,户户通了柏油路,生活起居由原来的自行车都买不起到现在户户都有了小轿车。

  农业机械

  在农业机械发展上,1964年购进“1140”型进口单缸柴油机1台为动力输出,村集体开展粮食加工或田间抽水。1967年,这种机器被国产“195”型单缸柴油机代替。1968年集体购置12马力小型拖拉机1台,主要从事田间运输,并为社员外出提供服务。1973年,集体购置“东方红—50”型拖拉机1台,实现大面积的农田机械化耕作田间作业。1976年,集体购置“洛阳—40”型胶轮拖拉机1台,主要用于运输大队窑厂的砖和田间耕作。20世纪80年代,农村生产结构出现大的变化,原来集体购置的农业机械,作为集体资产进行处置,农户开始自己购买农业机械。

  多元经济

  东五村土地资源丰富但多为荒碱地。1989年,该村利用八吕水库做为水源,建成泵站1座,安装55千瓦电机轴流泵,作为固定扬水站;另安装一套32千瓦的浮筒式移动泵站(船),当有效库容不足水位下降时,浮筒泵船再到死水位抽水,以保证稻田和部分苇田的灌溉用水。1998年开始实行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该村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发台田,使荒碱地变为可耕地,对一时无法开发的土地积极发展芦苇生产。2001年投入11万元开发上农下渔项目140亩,2003年村投入30万元开发台田500亩,2004年在区政府的帮助下,开发台田1800亩,使荒碱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棉田。2005年建设河口区城北防护林2000亩。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本村村民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2000元。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了提高,村集体主要收入来自土地租赁、油田赔偿、垃圾场占地费等。村集体实力的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记忆花絮

  渤一井

  在村西3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油田未完成的油井“渤一井”,由于没有矗立的采油树,前几年种稻田的时候村民们还能看到被报废的井口,现已淹没在杂草中无法查找。

  东五村的人们还记得,在1964年春天,做为渤海湾第一口井在这里树起了井架进行钻井,但没等完钻,就在清明节的那天,连续几天的东北风,引发了大海潮,看到当时的情况,井队立即上报,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人员进行撤离。其它人员都撤离了,做为井队指导员的唐德志留下看守井队的物资,肆虐的海水将放在平地的设备、工棚等都淹没了,有的东西还被冲走,他只好沿着井架向上走,等海潮退了后,人们在井架上找到了他,这时他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为了这个井队、为了集体财产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指导员唐德志不幸遇难,人们将他安葬在东五村西北角,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的家人才将他的坟迁走。

  以后这个油井就没有再开钻,只留下了一个没有封闭的井口,有时人们还能从井口听到地下传来油气运动的响声。

  岗哨楼

  由于过去本村处于荒洼包围,靠近海滩等情况,为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边防需要,新中国成立前,当时驻军在本村建了一个二层的土楼子,用于站岗和警卫使用。当时,村内民兵也是治安保家的主力军,治安全靠村内自行保障,村级组织民兵、治保工作非常受重视。为了村庄夜间保卫站岗放哨的有效性,1965年3月村里在现村委会办公室位置重建了二层岗哨楼,改建成砖的,增强了抵抗力。在当时周围几十里内属高层建筑,于1978年建设村委大院时拆除,拆除时已成危房。

  外国人屋子

  位于本村北部。1982年,胜利油田勘探局为了勘探浅海石油储量,在本村北面建的一个勘探指挥集及居住工作点,因为在此居住的都是一些外国专家(主要有日本、澳大利亚等七国专家),村民都管这些房子叫“外国人屋子”。该区块一年后勘探完成,人员随即撤走。2014年原来住人的四间房屋因损坏被拆除,剩下了2个发电机房的框架宣示着曾经的辉煌。

                        人物简介

  刘建伍  原国民党士兵,随着国民党军退退到台湾。1984年后曾连续几年来本村探视,并给予侄子刘继财家庭生产生活上的大力扶助。已故去。  

  陈庆芬  曾任芜湖市粮食局局长。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福连  1971—1986

  陈旺成  1986—1998

  国庆海  1998—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唐加兴  1954—1959

  王恒兴  1959—1967

  陈怀亭  1967—1968

  王福连  1968—1975

  冯兴全  1975—1986

  冷玉国  1986—1993

  丁存良  1993—2004

  国庆海  2004—2011

  王荷忠  2011—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