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吕村

关键词:

  六吕村地处河口城区,河滨路以北,二吕与八吕之间。全村土地面积135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等农作物。

  2015年底,全村133户,343人。主要有张、孟、林、周、崔、单、杨、王、毕、车、董、段、李、刘、路、尚、邢、孟、单、杨等姓氏。

  六吕村的演变过程

  (同八吕)

  由传统农业到多种经营的转变

  六吕村在立村之初至20世纪中叶,与其他邻村一样,依靠土地广阔,延续传统的粮食、棉花种植,集体经济发展较快。1930年后,有少量小麦、玉米种植,特别是小麦种植,规模较小,约占耕地总量的不足10%。高粱、大豆的种植成为主导产业。1950年开始,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小麦、玉米等粮食做物的种植比例逐渐扩大。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棉花成为种植业的主产品。

  1984年河口区成立后,六吕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因地制宜闯出了一条靠劳务起家、工企并举、农副紧跟、全面发展的路子,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760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00元。

  1988年,集体投资60多万元,在刁口以西圈地1500亩,开发了八个养虾池进行开发。在当时养虾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产业,许多人还没认识到这寸草不长的盐碱地能养虾挣钱,村党支部书记张学然认准了这个事,他选准了东北上那片还未开发的土地,骑上新买来的幸福牌摩托车,在广阔无垠的海滩地上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将这片海滩开发成了养虾池,用于海水养殖。当时与他一起的还有八吕村的董子平书记,两个村的书记一样的想法,一样的作法,用摩托车圈地,当时人们和他开玩笑,过去都听说过跑马圈地,不过没有见过,现在你们摩托车圈地,到是真正地见识到了。1994年,由于自己养殖缺少技术和资金支持,原来的养虾池就全部对外转让,由辽宁的人来进行养殖。

  在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同时,六吕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靠城区、靠油田的优势,大力发展工副业,先后办起了筑路队、安装队、汽车运输队、水泥制品厂、苇板厂、木器加工厂等村办或个体企业。

  1986年六吕村成立筑路队,民工300余人。1990年集体成立建筑公司、土方工程队、筑路队1994年六吕村在东营市首家创办股份制企业—万通实业有限股份公司。1998年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

  1985—1988年,六吕村出现10户农民从事运输业,购置上海—50型大型拖拉机,往返于油区。1990年村集体创办的第一家村办企业是车队,相继成立运输公司。村集体购置拖挂汽车5部,主要从事沙石料、建筑材料运输。1995年运输业逐渐萧条,又有村民从事客运,购置客车3台,在河口设两个发车点,一是河口至东营,二是河口至孤岛。2015年,有4位村民从事出租车行业。有跑济南的长途汽车,从河口发车,当日往返。

  1988年建成水泥制品厂,主要进行管道、楼板等预制,销售于油田、地方建筑市场。1990年,创办预制厂、苇板厂、木器加工厂等村办企业。1995年,投资150万元,创办鑫麟家具厂,加工红木高档家具,从国外进口了红木进行红木家具的加工销售,在河口轧钢厂租赁了厂房开始生产,后将车间转到本村村内进行生产。1996年,六吕村办起2家苇板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1998年,全部改革为股份制民营企业。

  六吕村最早的经商户出现在1983年,主要为个体经销、代销户。经营的商品有烟酒糖茶、日用百货、小商品等,处于油田职工生活的需求,多数个体户商店销售熟食及部分副食品。1995年,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扩展,经营领域拓宽,经营类型主要有:餐饮服务,综合超市、电动车销售。2015年,有饭店2家,宾馆1家,百货超市1家,电动车专卖10家。

  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前面

  六吕村虽属移民村,村民来自五湖四海,但邻里间相互团结,相互关照,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房屋建设坐北朝南,院落方正,喜欢独家小院,在耕种习惯上也基本相同,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在红白公事上与邻村不同的是,一切从简,本着厚养薄葬的原则,群众自发行动,在理事会的统一安排下不请客,帮忙不吃饭,一切从简。

  在群众中开展了“文明进家”“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净化环境、除害防病”“讲文明、树新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诚信一条街”等项活动。通过“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2006年该村评出10星级文明户68户,文明信用户48户,好婆婆25人,好媳妇18人,各种先进工作者27名。

  村党支部在抓综合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治保等群团组织作用,动员全村群众投入到综合治理工作中来,使村民把参加综治当成自己的义务,在村里形成了人人关心综治的良好风尚。他们还把活动阵地建设,当做抓好综治的重要措施来抓,先后投资15万元,建起高标准的文化大院,配齐了电视、录像机、象棋等学习娱乐用具,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休息环境,使群众学有地方,玩有去处,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的意识增强。

  正因为六吕村精神文明走在前,《东营日报》曾对六吕村的做过两次大的宣传报道:1994年12月24日以《六吕村连续十年无刑事案件》为题,报道过本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的情况;1995年2月14日以《六吕村重视群众文体生活》为题,报道本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群众的文体体育生活需求的报道。

  调解能手“林树文”

  林树文1966年7月入党,入党后一直在农村担任领导职务。1999年至2001曾在六吕村担任过党支部书记职务.因年龄和工作的需要,于2002年从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岗后充分发挥着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优势,继续在村里做普法宣传,民事调解和老年工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一个老党员的光和热。

  林树文同志所在的六吕村,也存在着部分邻里纠纷、婆媳不和、打架斗殴甚至家庭暴力等矛盾。有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林树文同志多年来一直自费订阅和学习《山东法制报》《人民调解》《大众法制》等报纸和刊物,从中学习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自己在民事调解中的技能和水平。在数年来的调解工作实践中并总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工作“四前工作法”,即: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他的“四前工作法”并得到了省、市司法行政系统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推广。

  在做好“四前工作法”的基础上,在各种矛盾的民事调解中还充分利用了“三要、三有、六颗心”的调解思路、调解处理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纠纷和矛盾。

  预防隐患要细心。林树文同志认为:一些纠纷和矛盾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作为人民调解员来说,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心中有个“睛雨表”细心留意与群众接触中发现的苗头。要正确分析和判断问题,及早发现苗头,及早研究对策,尽快掌握主动权,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理好群众中的突发事件和敏感性问题的发生。

  对待群众要诚心。对群众中的纠纷和矛盾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感化他们。用社会道德、亲情、友情来约束群众的行为。把“情”与“法”交融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才能构筑起群众与调解人员互相信赖的桥梁,才能营造安定祥和的良好氛围。

  调解纠纷要用心。多年来的调解实践,林树文同志都能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矛盾因情施策,因案制宜。如对婚姻家庭中的矛盾都是运用“规劝引导法”、“亲情感化法”、“消除隔阂法”等,来帮助当事人修复亲情,感情和爱情来化解矛盾的恩怨,以此提高该类纠纷的调解成功率。

  评判是非有公心。林树文同志在民事调解中都是一碗水端平,从不论亲疏远近。凡事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地调解每一起纠纷。

  调处纠纷有耐心。林树文同志认为人民调解员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耐心疏导工作,凡事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宣传法律知识,直至他们听懂想通为止,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从中找出事件的症结所在,矛盾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防止激化有决心。林树文同志每时每刻无不及时分析预测着本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一个不漏,大纠纷一个不放”,始终坚持了以法调解一个纠纷就能赢得一片民心,依法调处一个矛盾就能赢得一片安宁的原则,以自己的真心和宽容,以耐心和细致,架起了与群众心灵相通的连心桥。

  几年来,由于林树文同志的积极努力,使其所在的村,村风民风有了明显的好转。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使该村数十年来无刑事、无犯罪、无事故,无涉油、无迷信、无黄赌毒、无上访、无计划外生育,无非正常死亡,无法轮功的“十无村”。

  由于调解工作突出,林树文同志199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并多次受到省、市司法部门的表彰奖励。

  人物名录

  张学文  曾任河口区政协科教文卫副主任职务。

  张学然  曾任河口区工商联合会会长。

  张学礼  现任北京市良乡38521部队空军某飞机场场长,上校军衔。

  张丙恭  曾任利津县物价局局长。

  王瑞洪  现任河口区工会副主席。

  张学武  曾任河口区海洋与水产局副局长。

  张泽红  现任河口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张建波  现任义和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

  陶守海  现任义和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陶守训  曾任河口区海洋渔业局局长。

  张炳军  现任东营港渔政站站长。

  张炳工  曾任河口区物价局副局长。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六吕村第一名党员单义和,于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建党小组,隶属于沾化县四扣公社,共有党员2人,单义和担任组长。1965年3月建立党支部。

  张文华 1965—1970

  单义和 1970—1980

  张丙良 1980—1982

  崔庆堂 1982—1987

  张学然 1987—1998

  张学工 1998—1999

  林树文 1999—2001

  张丙让 2001—2014

  杨长春 2014—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1955年二吕、六吕、八吕三寸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六吕村建成生产大队。1985年恢复了乡村建制,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张文华 1962—1964

  单义和 1964—1970

  周梦云 1970—1973

  张象元 1973—1985

  崔清堂 1985—1987

  张丙让 1987—1993

  吴丙泉 1993—1996

  张丙让 1996—1999

  张学全 1999—2004

  张丙让 2005—2007

  周卫东 2007—2011

  张泽海 2011—2014

  周卫东 2014—至今

  附:六吕村兴办企业共同富裕

  四扣乡六吕村是一个二百来口人的小村庄,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是伴随着贫困走过来的,脚步是那么艰难。贫困似阴影,扔不掉、也躲不开。过去,人们一提起六吕,除了摇头,就是发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河口区建立以来,在改革大潮的冲刷下,满面污垢的村落却变幻出了一副新的面容。

  ——昔日的小土屋变成了今天的砖瓦房。

  ——今日的柏油路替代了昨天的泥泞道。

  ——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摩托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世代为农、土里刨食的农民,放下锄头办起了企业。

  发奋图强,他们在困苦中奋起

  大凡贫困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而最缺乏的还是“精神”,在贫困面前畏缩不前。

  六吕村也不例外,解放后,他们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前进的征途中始终是步履维艰。到1986年,全村一个工值才一块二角钱。

  当历史前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六吕人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之魂在志气,地区之魂在精神,要解决物质贫困,首先要解决精神贫困,要树立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敢于创,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幸福生活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六吕村靠近河口城区,是一典型的城郊村,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特别是靠近油田矿区这一广阔的市场。油田有众多的企业,技术密集,而且正处在开发的旺盛期,各项基础设施亟待建设,每年的基建投资均在数十亿元以上,而在基础设施中,公路建设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没有公路,油田的开发和建设是不可想象的。“组建筑路队,准能赚钱!”他们瞅准了这一致富的突破口,决定在这方面做一篇大文章。

  198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学然,毅然放弃了在乡经委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挑起了筑路队长的重担。可办企业得有本钱,搞筑路,沥青罐是必不可少的,钱从哪里来?张学冉东讨西借,好不容易弄来了300元,买了一辆破不堪言的油罐车,又卸下自家的马车胶轮,装在了油罐车上。经过十几天的准备,他们的筑路队拉着油罐车,带着小推车,载着全村人的希望上了路。这条路可不是一般的路,它是全村父老的生路、希望之路。

  十几天后,有一部分人看到条件艰苦,干一场还不知道能不能赚钱,于是,纷纷打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了4个人。

  十几天的奔波和劳累,难道就这样完了吗?不!前面就是火坑,也要跳一跳,退路已经没有了。此时,张学冉站了出来吼道:“大家不要怕,这活我干定了,所有的风险,我张学冉卖房子、卖地,用全部家产承担,赔了算我自己的,赚了保证给大家开工资。”在他的鼓动下,筑路队终于鼓起了千劲,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们创产值23万元,获利润9万余元。

  可以说,1986年是六吕人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有史以来,全村头一次挣这么多钱。全村沸腾了,人们象欢迎凯旋归来的英雄一般,欢迎张学冉和他的筑路队,一切疑虑全部打消,谁是财神爷?他们不就是活生生的财神爷吗?

  他们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把钱分光吃净,而是一鼓作气,连续闯过了八七年、八八年……,到九一年,六吕村的村办企业已发展到6个,年创产值230万元,实现利润50多万元,集体公共积累已达到28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050元,

  工农共建,他们起家的法宝

  1972年,油田在六吕地界上安家落户了,有些人把油田看成是一块可啃的肥肉,做起了偷摸的行当。过去流行这样一句话:“923、329,进去出来不空手”。由此引出的争端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工农关系。1986年,经过河口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穿针引线,村子与油田双方终于在寻找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油田支持、帮助村子上项目,给活干,而村子则保证油田的安全生产,主动为油田生产提供方便。几年来,六吕村始终根据自己的特点,瞄准油田这个大市场,以服务油田、发展自己为主攻方向,办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办企业。在村办企业发展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村子和油田已经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他们想方设法,提高工程质量。油田会战到哪里,他们就服务到哪里,筑路队很快以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工程,赢得了油田的信任,在油田打开了局面。

  良好的工农关系,使双方联系愈加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合作关系。六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偷窃油田物资的事件。支部书记张学冉说得好,“没有油田,就没有我们村子的今天,事实证明,工农共建是我们起家的法宝”。

  注重人才,他们成功的关键

  1986年,全区上下掀起了开发滩涂养殖对虾的热潮。此时,六吕的决策者们算了一笔帐:一亩水面能赚180元,如果搞上600亩,就是10万多块,全村人均收入即可增加400元。

  于是,他们拍板定案,投入25万元搞了对虾养殖。从开始搞到投虾苗,共用了45天的时间。可是,到了该投虾苗的时候,技术员找不到了,难道就此罢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起头皮来也得养,支部一班人整天泡在工地上,已是支部书记的张学冉更是一点也不敢松懈。当时,他的父亲正生病住在医院里,爱人和孩子患肝炎也在住院,他白天在工地奔波,晚上赶回医院守病号。

  尽管他们费尽了心血,但是,终因技术指导跟不上,赔了大本。1989年,又投资18万,上养虾,结果还是没成功,18万又扔到了水里。

  1989年,他们承担的义虎路工程,由于质量问题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10多万元的损失。

  接二连三的失败,迫使支部一班人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下,找一找失败的原因。他们发现,失败的关键因素就是缺人才、缺技术。刚开始搞企业的时候,在这一方面,他们还觉不出有多大的欠缺,庄稼人有的是力气,能出力就行。可是企业越向前发展,他怕就越觉出人才、技术的重要,他们深深地感到了人才、知识的重要性,干事业光靠热情是不行的,当今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人才、技术,投资是浪费,增加投资则是浪费的叠加。只有改变过去那种单靠人多取胜的办企业方针,企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1989年,他们以每月1000元的高薪,聘请了三名工程师。在一个村办企业里,能出这样的价钱请人才,足见其决策者有胆、有识、有远见。在这里,知识体现出了它的价值,随之而来的是全村的学习热,无论是村办企业的工人、管理人员,还是干农活的村民,都认识到了知识的份量。“艺多不压人”、“技术学到手,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于是,党支部决定每年组织一次为期半月的各类致富技术培训班,并从外地聘请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村讲课。第一期培训班开课的那天,教室门前人头攒动,挤了个风雨不透。几年来,共培训600人次,其中有5名农业技术员获得了国家专业技术职称,每个企业都有了合格的预算员。除了高薪聘请人才、请专家讲课以外,他们还采取送出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现在村里已派出了3人去济南的高等院校学习深造。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项又一项措施,加速了六吕入才的培养。由于全村各类技术、管理人才的不断增多,各类技术力量不断加强,致使工程质量明显提高,成本直线下降,用户更加信任,可谓一举三得。目前,与他们建立业务往来关系的用户,已从原来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20多个单位,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为日后的企业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途是光明的,成绩是显著的,到1991年,六吕的村办企业已初具规模,人们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然而六吕人没有陶醉于眼前的成就,而是积极筹划企业更美好的未来,为了企业的更大发展,1992年,村子决定上两个土建队,一个运输队。运输队的5台汽车采取入股分红的办法,筹集资金购进。张学冉宣布了这一决定后,两天内筹集到了40股共40万元的资金。在一个200来口人的小村里,两天内筹集到40万元,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其实细想起来也并不奇怪,这恰恰反映了这些农民股东们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们看到了企业的未来,他们相信,明天会干得更好。(摘自1992年《奔向小康之路》)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