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村

关键词:

  民生村位于河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公里处,是河口街道最南部村庄,北距四扣4公里,全村土地面积7000亩,可耕地面积6000亩,土质属沙碱性和粘红土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

  民生村自出现种地屋子到灾民迁入之前流动人口达百余人。1950年迁入104户,450人,成为一个拥有550人的建制村。1964年,历经三年自然灾害,部分居住户迁往原籍,人口下降到480人。1980年,仍不足500口人。2015年,有147户,472人。主要有张、王、高、扈、林、崔、宫、许、李、滕、孟、乔、卢、陈、程、丁、董、段、盖、郭、韩、胡、黄、刘、马、齐、田、姚、英、郑、朱、左、柳、曹、吕、庞、付、宋、冯、亓、季、赵、纪、牛、侯、师、孔、吴、潘、岳、唐、徐、苏、庄、毕等55个姓氏。

  政府移民形成的村庄

  1936年前后,有利津、费县、滨州、博兴等地的逃荒农民到此垦荒种地。众垦荒者春来秋走,无固定住所,多以种地屋子遮风挡雨。历经10多年后,外来垦荒者越聚越多,此地出现20余个种地屋子,近百人口流动往返。其中,王氏兄弟数人之一的王老十所居之处人口最多,方圆十里人称王老十屋子,成为一个自然村落。该村原址位于现址东、西、南三侧。有王老大屋子、老官屋子等等。归义和区夹旺村行政所辖下的一个闾,称夹旺东闾。

  据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以后,鲁西南东平湖一带,黄河不断泛滥成灾,人民生计断绝,湖区群众常逃荒外出。建国以后,国家为了救灾,多次有组织地移民外迁。1949年秋黄水倒灌入湖,造成大面积土地受淹,耕地减少,人民生活因难,山东省政府指示移民救灾。1950年,东平县迁往沾化、利津2756户,12223人。东平湖水库工程移民,由于数量很大,时间集中,故当时由山东省政府直接管理,各级政府专门成立移民安置委员会具体实施。平阴县100余户移民,在民兵队长乔绪亮带队、王兴隆、窦光卷、郭良绪等人组成团队迁居此地,他们从东平乘船沿黄而下,来到利津县北岭村下船,然后步行到了现在的民生村安家,当时正逢农历八月十五,那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人只发了一个高粮饼子。当地政府组织群众为他们搭窝棚。

  住下后,国家按人口为标准,几户1头驴、几户1匹马、1头牛等大牲畜,帮助灾民搞生产自救。每口人发放15元的无息贷款,每户一根木头。还有衣物等其他生活物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政策方面政府也放宽,开垦土地三年不交公粮,调动灾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国家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扶持下,使灾民有了在此安家落户的打算。与原种地屋子共同成立建制村,取村名为民生。

  种养并举  双管齐下

  民生村地广人稀,传统的农业种植业最初以大豆、高粱为主,延续一年一熟制。1950年以后,开始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施行轮耕播种,但比重很小。1965年以后,随着大搞水利工程,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种植业的耕作模式发生变化,除高粱、棉花、花生等作物仍延续一年一熟的耕作外,其余均实行一年两熟的耕作,大多以小麦、玉米为主。1982年,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开后,村民大面积种植棉花。1990年开始,通过改造荒碱地,包括现有的耕地在内,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粮食、花生等其他种植1000亩。

  垦荒者多以养牛为主,因村附近有公共牧羊场地,所以村民搞养殖的较多。到1950年立村,当时的20处多种地屋子,户均养牛1—2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大队共分3个生产队,大牲口养殖发展很快,3个生产队每年平均养牛20多头,马15匹,驴3—4头,每个生产队拥有2套骡马车。农村生产责任制后至1998年,全村马、牛、驴等大牲畜养殖发展150头(匹),以养牛为主,驴次之,马最少。

  2000年开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村大牲畜养殖逐年减少。村民也有养羊的习惯,多为社员散养,计划经济时期,民生大队3个生产队每年养羊2群,总规模在700只左右,年出栏量300只左右。2015年,民生村养羊专业户10家。

  计划经济时期,民生大队养猪业主要集中在社员家庭,目的是广集土杂肥,社员每家每户都砌成各自的猪圈,容量在10立方米左右,将一年中的草木灰和生活垃圾积攒,生产队按质量评级收集,并计算工分。1958—1978年,民生大队社员养猪总量一般在1000余头左右,是农田土杂肥的主要来源。其间的1976年,民生大队曾集体出资办过养猪场,位于村西南角,规模在100余头左右,一年后停办。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无机肥料的大量普及和施用,村民养猪逐渐减少。

  记忆里第三产业的闪光点

  立村开始至整个计划经济时期,民生村是一个农业产业村,所占经济比重90%以上。1982年后,在发展小麦、大豆、棉花、花生种植的同时,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上级的扶持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荒碱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大批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1970—1978年,村集体创办窑厂,发挥当地红泥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村南和村北共建成3座窑厂,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当时主要用于本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优惠的价格供应社员家庭翻盖新房,砌筑猪圈等;作为一个社办企业,对外经营,集体创收。80年代初,窑厂经营惨淡,不久停办;同时,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多种经营和民营经济大量出现。

  1983年,全村有12家个体工商户,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土产杂品、针织布匹、家居用品等,主要分布在城镇商业街区、集贸市场,亦有少数流动摊点。90年代,全村有9家从事房内装修。2000年开始,村内先后有2家经营门牌装修、牌匾制作、图文写真等。2010年,民生村从事运输的1家,购置大型(斯太尔)运输车辆3台,配置较大型油罐,从事原油运输,多服务于河口区境内化工企业。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民生村出现餐饮业户。2015年,先后发展到5家,其中,2家在海防路路口经营,其余分布于四扣集市等;是年,全村个体经济户发展到36家。

  民生学校

  民生村最早的学校创办于1952年。由村负责人组织筹办,在村东南角(现村民乔国住处)改土房子3间,垒成土台子课桌,板凳学生自带,购买村民(王占平)的菜板制作成黑板,由本村完小生王升阳任民办教师,设一个教学班,学制4年,招收学生40—50名。

  民办教师的待遇,起初按学生人头计算,每人每年大豆半斗(15公斤),后来实行每个学生每年缴费4元,没有学生的农户,每户每年集资1.5元。1964年,土房子陈旧成危房,生产大队投资在老学校以北新盖土坯瓦房5间,购置全部课桌,板凳学生自带,制作成标准黑板,建成一所正规化学校,学制5年,教学班达到5个,本村就读学生40名,调入公办教师3名,包括民办教师达到6名。1972年,民生大队再次在村东南角新建校舍7间,结构为土瓦房,迁出3个教学班,就读学生达到70名,教师达到9名,成为当地较大规模的村办小学。

  1988年,进行校舍改造,在村北建成砖瓦房9间,将原来的两处学校合为一处,课桌、板凳、黑板统一配置,建成标准化的农村学校。至河口区教育改革中的撤点并校,合并至四扣小学,后成为河口街道第二小学。1992年,民生村创办幼儿园1处。

  村庄道路

  没修公路前的民生村,那路叫个难行。民生村属红粘土壤,不下雨,坚硬如铁,下了雨那叫个粘,比过年吃的粘糕还要粘。那时每年都要两次到村收公粮,就是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俗称夏征和秋征,就是在小麦和秋粮收下来以后上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费用。群众手里没钱,就用粮食来换,由各村先根据需要交纳的数额、根据国家牌价计算每户应该交纳的粮食数,乡里统一安排时间,由粮所派出人员到村进行征购。在民生村征购,人们最怕的就是下雨,一旦下了雨,就好多天不能进村。如果被雨淋在了村里,自行车就只能骑人或者将自行车放在村里了。所以,人们夏天尽量不到民生去。

  2000年开始,民生村实施三次乡村路修建工程:一是2000年,上级帮助扶持修建三合村至村西小桥,称民生路,修建永新河至村内公路,实现河口城区与本村贯通,称河民路,两条公路总长1500米,总宽15米,净路面宽5米;二是2003年,村自筹资金建成村内纵横3条村间路,长2公里;三是2014年,自筹资金将村内3条柏油路改建为水泥路,并实施绿化,公路沟配套齐全。

  人物简介

  田永兴   1994年被评为河口区经济发展先进个人,1995年被评为东营市十大农村杰出青年,1995年被团省委授予“青春立功”活动三等功。

  滕风仪  先后多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殷福来  1950—1959

  王兴隆  1959—1960

  乔绪亮  1960—1966(1966-1971年职位空缺)

  乔绪亮  1971—1978

  滕风仪  1978—2004

  滕学武  2004—2006

  马汝峰  2006—2007

  张观亮  2008-2011

  刘新风  2011—2014

  扈继东  2014—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窦广娟  1950—1955

  段学温  1958—1961

  王兴隆  1961—1963

  孟广金  1963—1966

  韩东亮  1966—1967

  滕风安  1967—1984   

  马富汉  1984—1991

  胡希彬  1991—1993

  李柱海  1993—1995

  田海生  1995—2001

  扈绥功  2001—2004

  滕学武  2004—2006(2007—2011年职位空缺)

  滕学武  2011.12—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