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村

关键词:

  大学村位于河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5公里处,占地面积275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2015年底,全村140户,457人,党员24名。该村为多姓氏自然村,主要有袁、郎、孙、王、张、刘、董、万、唐、许、徐、胡、韩、程、潘、黄、赵、时、杨、纪、安、李、田、丁、崔、马、林、朱、孟、毕、尚、薄、段、蒋、阎、宋、冯、郭、方、邓、苏、杜、常、魏、吴、陈等46姓氏。

  1932年,利津夹河田发先最早迁来开荒种地。1935年,利津崔家庄张洪顺又来到了这里。随后又有潍坊(潍县)王长银等迁入,形成田发先、张洪顺、王长银三个种地屋子。随外地垦荒户的不断增加,很快三个种地屋子又形成了三个自然村。1938年,利津县国民政府组织本县建立耕读学堂,并占地多亩,学生边学习边种地(类似于当今的勤工俭学),建有校舍院落,时称利津大学堂。1943年,取村名大学堂,后称大学村。

  种植与养殖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本村以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为主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相继从事五金销售、农资经营、农机维修等多种行业。其中:

  村落形成之后,垦荒者开始养殖大牲畜,多为牛和驴,以牛为主,全部作为役畜养殖。另有猪、羊养殖,以猪为多,以积造土杂肥为目的,羊成群的不多。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至整个集体年代,全大队分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养牛11头,马4匹,驴很少;个人不得饲养大牲畜。国家号召“大养其猪”,但由于经济体制所致,户养猪基本形不成规模。1961—1963年,可以自由开荒,广泛种植萝卜蔬菜,村民的养猪业有了大的发展,羊次之。生产全面恢复后,集体经济开始发展,各生产队发挥土地广阔,野草丛生的优势,进行集体养羊。全大队4个生产队均有“一鞭羊”,规模在100只上下,各家养猪者众多,每户1—3头猪,2—3只羊。1982年,村里的养殖业转为零散粗放型,养殖种类多以牛为主,每户养牛1—2头,大牲畜的饲养不再仅是田间耕作,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牛的养殖出现育肥肉牛和奶牛,成为村民的又一重要产业。2001年,牛存栏100多头,羊存栏260只,并建起畜牧养殖小区。2015年,农业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仍是整体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本村经济发展的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村民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开始发展多种经营,剩余劳动力开始从事第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孟兆义在四扣街创办的五金批发销售商店开始,随后带动发展了电脑装饰和楼房装饰、农机维修和汽车修理、钢构加工经营、市政工程、机械劳务和运输业等个体经营。2015年,全村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16家,多在河口城区、四扣大街及村南滨孤路两侧。

  村教与村医

  1951年,借用村民王长银3间土房作为教室,村里办起了学校,招生18名。由沾化县派出的公办教师王太文任教,1—4年级复式教学。1954年,3个自然村合建土屋5间为学校,学生达到30名。1959年,在原址建成土屋14间,对学校进行扩建,设4个教学班,1—4年级,学生达到40名。

  1980年,校舍改造,国家扶持,集体筹措,建成砖瓦房8间,并合成校园大院,教师3名,其中,民办教师1名,4个年级,学生50多名。1997年,并入四扣小学。

  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教育大辞典》载,民办教师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包括文化考查批准,发给任用证书)。生活待遇上,除享受所在地同等劳动力工分报酬(1979年后享受“责任田”外,另由国家按月发给现金补贴),民办教师问题通过“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基本解决。

  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堂一带种地屋子居民就医多在新建村。1965年,3个自然村各配备1名赤脚医生,均经过沾化县卫生学校专业培训,赤脚医生待遇由集体记工分。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产物,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一般而言,村民管那些光着脚丫下田种地的乡村医生叫做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出现在中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那个时代基层医疗体系最重要的一环。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出了大批赤脚医生,并普遍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防治网。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时的赤脚医生,主要任务就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当时政府挑选赤脚医生,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来自医学世家者,二是从高中毕业生且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还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他们会被集中送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进行短期培训,结业后回到乡村,即成为赤脚医生。他们都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并能为产妇接生。但当医生只是政府给他们的一个非全职工作,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从生产大队拿到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所以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  赤脚医生常常就拎着一个装有几瓶普通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和一个听诊器的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尽管他们无法治疗什么大病,但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治疗和土法医疗,他们仍能治好一些疑难病症,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们是农村人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之一,被认为是农村人生命的守护者,因而备受敬重。  赤脚医生及其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的乡村医院机构,卫生人员也多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院的毕业生。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也以此划上了句号。根据当时的报道,中国有102万乡村医生,其中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

  1975年,卫生机构无法维持,停办。2005年,四扣乡在此建成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派出医生在此就诊,虽然人员换了几次,但现在大学村的卫生室都是有上级派来的人员进行行医。2015年国家对原来的村医实行了补贴政策,给这些从过医的人员解决了部分生活补贴。

  涝灾无情人有情

  1990年7月中下旬,连续的阴雨天气让地处郭河下游的大学村雪上加霜,由于本村北屋子地势低洼,人们形容它就是水瓢的瓢底,郭河里没水的时候还行,一到夏季,郭河水一大,这个村落就会整个的泡在水里,郭河水排不净,这个村落就不会干爽。在前几年没有修路的时候,一下雨人们就出不来门,家家户户都需要趟着水沿着房台外出。如果排水不及时就会造成内涝,严重时就会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一年的天气有点特别,连绵不断的阴雨,让这片土地喝得饱饱的,再也无力承担多余的雨量。到处都是水,有些房台低的人家屋里都进了水,人们只好用编织袋装上土放在门前暂时阻挡。饮用水成了人们生活的大问题。这个村落是一个重点油区,村里村外到处都有油气井,由于大雨,水都连在了一处,导致原油四处飘浮,油气也有泄露,使用明火有很大的危险。灾害发生后,河口区、四扣乡非常关注,立即组织人员将村民和牲畜进行安置。河口区委书记亲自带着工作人员趟着水挨家挨户进行查看,了解灾情。并安排人员为他们送去馒头、方便面、纯净水等生活必须品送到村头,由每家每户派人领取。对居住在危房中的村民进行妥善安置,这一送就送了一个月,直到水全部泄净,人们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才结束。感动的村民高呼“共产党万岁”。

  人物简介

  赵子温  1918年出生,1938年10月入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于沂蒙山区小华山,时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排长。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崔士列 1961—1966

  王桂枝 1969—1975

  郎春生 1975—2012

  袁拥军 2012—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张同堂 1946—1951

  刘秀岭 1951—1953

  王桂枝 1961—1966

  杨宝三 1966—1981

  李吉如 1982—2001

  郎春生 2001—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