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村

关键词:

  裕民村位于河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5公里处。南至五顷村,西临新建村,东南方向与东劝、西劝相接,北到蓝色经济开发区,西至王集干沟。全村土地面积1.5万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2015年,全村107户,335人。主要有柳、刘、岳、英、李、步、曹、陈、高、韩、侯、季、孔、吕、倪、乔、任、邵、孙、王、文、吴、徐、于、曾、张、郑等姓氏。

  1935年,利津县大户靳亭春在此领地租佃,设立局子,养兵护院、催讨地租,人称靳家局子。后,又有临沂、曲阜、寿光、利津等地市的丁福贵、王季风、杜广喜、文瑞臣、刘安顺、步振山、赵忠信、徐少新八户垦荒者前来开荒定居,组成一个自然村落,时称“八大伙”。1945年,“八大伙”一带垦荒户独立为村,改定村名“裕民”,取村民富裕之意。

  牧农并举  良性循环

  裕民村北靠海滩,草场面积大。以前,这里是个“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吃饭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穷村子。

  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村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地方农村经济的繁荣,仅靠“单打一”的粮食生产显然行不通,必须多产业协调配套,要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畜牧养殖,进而面向市场发展加工业,一环扣一环,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村民早日富裕起来。经过全体村干部的集思广益,初步确定了本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以抓粮食生产为重点,发挥草场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走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并重之路。发展畜牧业的消息一传开,有些群众抱有顾虑,有的人说:“咱庄稼人种地是本份,养牛养羊不是咱们的营生”,也有的农户担心政策会变,顾虑重重。面对这种情况,村干部们不泄气、不气馁,没有在家坐机等待,而是分头到各家各户作细致的思想工作,跑酸了腿,磨破了嘴。为了使群众从根本上打消顾虑,村干部们带头养起了牛、羊。1986年秋,党支部书记柳慧坤带领十几个村民到东北买回了几十头牛和几百只羊,分到各户,重点照顾贫困户。购买种牛、种羊亟需大量资金,乡党委、政府雪中送炭,及时为该村解决资金5万元,以后每年都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眼看着群众养牛、养羊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村干部们的心里真象吃了蜜糖一样甜。但他们没有被初战的胜利充昏了头脑,而是及时寻找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所暴露的问题。如:信息不灵通,技术跟不上,草场无专人管理等等。事不迟宜,他们马上召开党支部、村委成员会议,研究对策,经过商讨,人家一致认为:信息和技术是制约本村畜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首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群众到外地考察参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请农技站、兽医站的技术员来村里讲课,进行技术指导;并集体订阅了《科技报》,购进有关书籍;他们还在河口等地建立了5个信息网点,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及市场动态。

  到1991年12月,全村牛存养量达到560头;羊存养量达到2770只,除卖出500只外,羊存养量仍保持在2270只,猪存养量达270头。全村平均每户8头牛、40只羊,达到了每人两头牛、10只羊,1头猪。韩天佑一家养了88只羊、6头牛、5头猪;孙汉友一家养了100多只羊,8头牛、7头猪。全村养羊超过50只的有12户,1991年全村畜牧业纯收入达20多万元,人均769元,比1986年的人均畜牧收入300元增长2.5倍。

  畜牧业的兴旺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俗话说得好“庄稼是朵花,全靠肥当家”。几年来,裕民村的土地越种越肥沃,由昔日广种薄收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粮棉齐丰收的良田。现在人们施用农家肥每亩可达六、七车,有的甚至高达十几车,大量施用化肥促产的现象已很少见。施农家肥后长出的庄稼苗叶宽、棵壮、后劲足。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产量低而不稳的现象。村领导还对全村的种植结构进行了统一布局,做到因地制宜,派人集体购买粮种、化肥、农药。不仅如此,啥时候施肥,啥时候间苗,啥时候施啥药都装在村干部的脑子里。在抓好农牧业生产的同时,他们还大抓了棉花、麻籽、芝麻、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1991年全村总收入39万元,其中牧业占51%,农业占37%,其他占22%。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裕民村富裕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基础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村里办起了托儿所,新建了学校,建起了卫生室,新建了两委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裕民花生基地 

  2013年在街道的扶持下,建成1000亩花生基地的基础上,以“发展花生深加工,延伸农村产业链”为思路,成立了专项资金,全力扶持、帮助花生大户搞起了花生深加工,成立了裕民村花生榨油厂。并请来了专业人员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花生榨油厂不仅延伸了花生种植的产业链,更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新渠道。现在裕民村的花生油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其生产的花生油因为味道纯正、质优价廉而供不应求。现在,他们生产的花生油除一小部分自己留用外,大部分都以较高的价钱卖给了批发商。一亩花生的收益,由原来的4元提高到现在的12元,翻了3倍。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800亩,3000亩改造后的荒碱地种植了棉花。 

  芦苇种植成为支柱产业 

  裕民村地处偏僻,向北、东北方向因几次大海潮原来的村庄都搬迁走了,有很多土地碱化,变成了拾荒地,只有外地人前来下洼拾草,没有体现出经济价值。时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生长在低洼之处的青草成长起来成为了芦苇,芦苇被视为造纸原料,而当地无造纸厂。外地又碍于运输困难,成本增加,因此,也没有成批大量地送往造纸厂,大多被群众当做柴草烧掉。1982年,随着芦苇在建筑、苇帘加工等方面的经济价值被发现,一些村民打起了芦苇开发的主意,开始小范围的承包荒地改造苇场,开始建成芦苇开发基地。2000年,芦苇改造开发面积达到1.8万亩。先后由多家农户承包,年产芦苇756万公斤,创产值144万元。2013年,芦苇种植成为支柱产业。

  记忆中的行路难

  最初,村民出行只有土路,想外出办事就要看“老天”的脸,如果是晴天还好说,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无法外出。

  20世纪70年代油田来了后,为了油田生产的需要,在离村0.75公里修筑了油田生产路—海防路,这样裕民村的人们外出到四扣乡政府办事或到四扣、义和赶集就走海防路,方便了许多。村内道路全为自然土路,沙土地段,遇到干旱季节,厚厚的沙土层,人们推着自行车都很难走;红土地段,遇到下雨,粘粘的泥土塞在自行车的挡泥板中,自行车推都推不动,用木棍刮下去,走不了几步就又塞满了,人们只好扛着自行车走。

  村路的两边多是柽柳树,因无人打理,长得很高很乱,村路就隐在其中,也不知哪条路通往那里。外村来的不知道路的人很难走通,住往是转来转去也找不到出村的路。据说有一个晚上,公安局的人秘密地到村里执行任务,进了村顺着走的亮的路往里走,但转来转去却怎么也找不到目标,没有办法,只好让人去将村干部找来,原本是秘密的行动,进村前就没有找村干部,但特殊的路况相当于无路可循,最后无法,只得让村干部领路才出了村,执行的任务也只好不了了之。

  到了2002年,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对道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先是农用机械进村要有路、后是农用轿车入户更是要有质量较高的路,为了改变过去无路的状况,村集体通过向上级争取、向有关单位求援等多种渠道,开始进行村内道路建设,建成东西主干路与油田生产路相接,长700米;同时修建南北路1条,为村内道路,长150米。2011年,修建东西路1条,长900米,南北2条,长各150米。现在裕民村不仅有了连接村西和村北的主道路的连村路,家家户户也都通上的硬化的路面,出行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了。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韩友林 1972—1976

  柳会坤 1976—2001

  孙卫祥 2002—2004

  刘克军 2004—2011

  王  超 2011—2014

  王  义 2014—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杨宝顺 1955—1964

  王玉琢 1964—1968

  张高廷 1968—1972

  步云龙 1972—1974

  韩友林 1974—1980

  韩俊香 1980—1995

  步现明 1995—1998

  岳佩祥 2001—2004

  刘克军 2004—2011

  张玉福 2011—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