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十三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北二十三村位于镇政府西北3.5公里处,东与北十六村相接,西与原黄河农场科研站接壤,北隔黄河故道与幼林村相望,南与红光渔村毗邻。1972年,部分村民由原下镇公社(现永安镇)二十三村(今南二十三村)北迁于此建村,1979年,由下镇公社移交新安公社管辖,立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2001年建林乡与新安乡合并成黄河口镇,该村归黄河口镇管辖。2015年有居民78户,226口人,皆汉族。版图面积552.16亩,其中耕地403.4亩,多为沙碱性土壤。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近几年以植棉为主。2014全村社会总产值60万元,产粮112吨,产棉75吨,人均纯收入11786.48元。

  村名来历1972年,部分村民由原下镇公社(现永安镇)二十三村(今南二十三村)北迁于此建村,1979年,由下镇公社移交新安公社管辖,沿用原村名仍叫二十三村,后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为北二十三村,1984年建北二十三村村民委员会,村名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该村现有张、邓、屈、臧、曹、董、姜、崔、解等姓。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该村自1972年由原下镇公社部分村民北迁至此,开荒建村,1974年属原新安公社管辖。建村之初,房屋简陋,多为种地屋子、窝棚,草顶土墙,种地主要靠人力,吃水靠挖坑,条件艰苦。由于条件简陋,无法做到精耕细作,只能广种薄收,亩产量很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小麦亩产最高只有100来斤,温饱成问题,村民生活困难。

  从互助组到初、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村民相互帮助,共同劳动,生产力有所提高,但由于集体种地,存在村民出工不出力现象,土地产出效益仍然很低,仅能解决温饱。实施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分田到户,村民在完成上交任务后,收入归个人所有,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生产劳动积极性。人们起早贪黑、努力生产,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随着小岛河、五七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基本上解决了土地旱浇涝排问题,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新品种、新机具、新的种植模式,土地产出效益越来越高,小麦亩产达到了近千斤,玉米、高粱、大豆等也有了大幅的增产,村民开始富裕起来。村民纷纷翻盖了新房,购置了新家具、新农具,生活水平和劳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劳动生产力提高后,在上级号召下,村民开始将部分盐碱地、涝洼地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村民收益。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普及,不但减免了农业税和义务工,还增加了多种生产性补贴和社会性补贴,使村民在不断增加收入的情况下,相对地减少了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住上了砖瓦房甚至是楼房,出门有机动车、电动车或小汽车,家电、农机具一应俱全。老人有补贴,特殊群体有补助,看病有合作医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