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集村
村庄基本情况:董集村西与耿家村毗邻,东北与七村交界,南与宋沙村接壤,北望黄河南大坝。1960年,广饶县董集公社董集大队部分村民迁此建村, 1966年3月,归建林公社管理。该村村民主要来自董集大队岳家、吴杨、八里等村。1972年2月,因垦利县砖瓦厂建设占地,原董集大队又有168人集体前来落户,自然村人员增多。1974年与附近原属宋沙大队的部分农户合并,单立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2001年建林乡与新安乡合并成黄河口镇,该村归黄河口镇管辖。版图面积3657.84亩,耕地面积385.99亩,属沙碱性土壤。全村共有79户居民,204口人。村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等。
村名来历:1960年,广饶县史口公社董集大队部分村民迁此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仍叫“董集村”, 因此处为孤岛共青团林场中心保护区保林分场所在地,对外又称保林。1972年2月,因县砖瓦厂建设占地,董集公社董集大队又有168人集体前来落户,人员增多。1974年与附近原属宋沙大队的部分农户合并,沿用原籍村名,仍叫董集村,立董集大队。1980年更名为保林二大队,1984年,建董集村村民委员会,村名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该村现有董、张、盖、岳、宫、吴、杨、徐等姓。
知名人士:岳恩峰,男,1966年7月出生,1985年9月入伍,东营军分区政治部宣传保卫科科长。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村以后,董集村以农业大田种植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工具简陋,缺少必要生产资料,没有水利浇灌条件,人种天收,产量低下。主要作物为为高粱、大豆、玉米,亩产不足百斤,遭遇灾年,粮食断顿,以糠菜充饥,勉强维持温饱,村民生活困难。
后实行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村民同劳动,同工同酬,水利条件有所改善,生产工具渐有发展,生产力提高,但集体劳作,平均分配,村民无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不高,出工不出力现象明显,影响了土地产出效益,村民生活虽有改善,粗、细粮搭配能够解决温饱,但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生产责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加上种田新技术的推广,良种、良法的配套,化肥、农药的施用,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粮食产量猛增,村民吃上了细粮、穿上了新衣,购置了家具、农具,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形势的发展,村两委按上级指示倡导村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随着棉花价格的逐年走高,村民手里有了钱,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都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村民除种田外,开始从事商业、养殖业、运输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收入增长很快,开始走向富裕。
2000年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种粮种棉有现金补贴,家电农机有政府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覆盖,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20元基础养老金,特殊人群都有补助。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使村民生活得到了更多保障。
现在村民生活富裕、精神愉悦,住砖瓦房、楼房,出入有小汽车、面包车,电灯、电话、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手中有存款,家中有余粮。村里街道全部实现了绿化、硬化,建起了村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农村书屋,安装了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村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