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十三村位于镇政府西北7公里处,北与北宋圈毗邻,南与四十三户村接壤,东与周刘村交界,西与五县村相靠。现有居民320户,867口人,皆汉族。版图面积5101.53亩,其中耕地3081.13亩,沙碱性土壤。村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村内设有集市。

  村名来历:1952年,本县第七区(现永安镇)十三村部分村民来此开荒种地,建起种地屋子,随着垦荒面积增加,大部分村民举家北迁来此居住。1958年,垦荒户骤然增多,形成村落,并沿用原籍村名,仍称“十三村”。 1962年立十三大队,1984年建十三村村民委员会,村名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该村主要有刘、张、王、吴、陶、傅、马、赵、李、崔、段、韩、曹、狄、岳、蔡、周、齐、方、董、郑、黄、单、杨、魏、于、万、宋、吕、侯、许等姓。

  知名人士:

  段思科,男,1946年5月出生,1967年9月参加工作,原东营市委党校副校长。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三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种田的生产积极性,村民自觉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合理采用优良品种、农药、化肥。部分土地也浇上了黄河水,粮食产量猛增,村民温饱得到了彻底解决,经济生活有了大的改善。生活有了保障,该村开始逐渐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排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大面积种植抗虫棉等经济作物,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增加了村民收入。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该村开始有了富裕劳动力,村“两委”积极鼓励村民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现在全村除老人、妇女和儿童以外,青壮年已基本不在本村务农,工、商、服务业占到了全村很大比例,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免除了农业税和义务工,种粮、种棉有补贴,购买农机、农电有补贴,老人和特殊人群有基础养老金和救助,全面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多数村民拥有小汽车、面包车,部分村民拥有载重汽车、挖掘机等大型工程车辆,常年在外从事工程项目,还在镇驻地、县城购买了楼房,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开始步入小康。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