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商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西商村位于黄河故道“宋春荣沟”北岸,东邻双义河村,西接东商村。1953年,广饶县油郭公社西商村部分村民来此开荒种地,1960年广饶县牛庄公社又组织部分村民前来定居。1961年底划归垦利县新安公社管辖,立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2001年建林乡与新安乡合并成黄河口镇,该村归黄河口镇管辖。版图面积859.72亩,耕地面积522.59亩,属沙碱性土壤。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玉米等。

  村名来历1953年广饶县油郭公社西商村部分村民来此开荒种地,盖房居住,沿用原籍村名,时称“西商屋子”,1960年广饶县牛庄公社又组织部分村民前来定居,1961年底划归垦利县新安公社管辖,立油郭大队,1981年从油郭大队分出,与东商村共立商家大队,1986年分出,建西商村村民委员会,村名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该村现有商、刘、张、任、隋、王、田、郭、杨、丁、闫、李、郑、段、吴等姓。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村初,35户,140余口人,大多住地屋子或秫秸屋子,当时有顺口溜:“秫秸檩、秫秸梁、秫秸窗户、秫秸墙”。村民在村周围点种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由于无水浇、排涝设施,生产工具简陋,基本靠天吃饭,产量很低,粮食不够吃,村民也挖野菜、拾草籽充饥,勉强度日,生产、生活条件困难。

  1961年底划归垦利县新安公社后,重新分到了部分土地,水利条件也有所改善,村民就地取材,盖起了土屋,购置了部分生产工具,情况有所好转。但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间,以阶级斗争为纲,走极左路线。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村民种植的粮食,除上交国家公粮、农业税、提留外,剩余的粮食基本不够吃,靠国家返销救济粮度日。

  1981年分田到户后,村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起早贪黑,不遗余力,辛勤耕作。水利条件进一步改善,有了灌溉渠道和排水沟渠,化肥、农药也得以普及推广,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也出现在田间,粮食产量提升,村民收入有所增加,原来的土房基本都进行了换顶挂瓦,改成了土瓦房,添置了部分生活用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充分调动村民种田的积极性,政府开始兴建水利设施,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国,农民采用科学种田方式、合理采用优良品种,购买农业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粮食出现了大丰收,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单纯的种植业改为种养结合,由单纯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现在人们的收入更加的多元化,农业、养殖业、服务业、物流业等已经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主行业,许多高、新、精、尖的现代化农村种植、养殖模式都开始进入村民的生产生活。

  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转移,人们改变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生活方式,自己购车搞工程、办企业、搞物流、建农场,成为一代有知识、有思想、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棉实行现金直补,购买家电和大型农业机械均有政府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20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以及老年人生活难的问题。现在,大部分住进了砖瓦房,有的甚至到县城、镇上购买了楼房,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