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赵村
北赵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15公里处,东临西柳村,西临博兴县东秦村,南临小郭家村与东堡村,北临博兴县刘耿村。鲍北路从村中贯穿,向北向西直通博兴县境内。
相传北赵村是元朝刘王两姓立村,村名为刘王庄,明天启年间(1621~1627),赵姓由赵家庄(今南赵村)迁入居住,后因赵姓人口增长,村名遂改为北赵家村。1949年称北赵村。
村内有李、赵、刘、陈四姓。李姓,明洪武元年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兄弟两人,老大李杰,老二李岸。刘姓、陈姓来源不详。皆汉族。
明清两代属安仁乡。1911年为安仁乡安七保。1914年为广饶第三区。 1939年10月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三区。1946年12月属第三区大柳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大柳乡。1958年5月属小张乡,9月属东风公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柳公社。1970年11月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属小张乡。2001年改为李鹊镇。
1949年全村共有90户,410人,其中19岁以下190人,60岁以上55人;1958年全村共有110户,506人,19岁以下116人,60岁以上58人;1978年全村共有152户,661人,19岁以下60人,60岁以上7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0户,685人,其中19岁以下188人,60岁以上98人;2011年,有村民646人,198户,其中男328人,女318人,60岁以上老人共有86人,其中男46人,女40人;在校高中、大学生32人,企业人员47人,毕业生在外、打工33人。
村西北为黄沙土,村西为黄沙土,村北、东为红土地,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棉作物。全村有耕地1350亩,村庄占地面积295亩。
党政建设
1939年成立村公所,实行保甲制,有所长、保长、甲长等职务。1951年成立互助组,全村分4个小组,有村长、组长等职。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命名新华一社,村内分2个生产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大柳乡人民公社,北赵村设立1个生产大队,6个小队,没有大队长、小队长职务。1968年7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管委会。1984年7月,改为村民委员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级党组织派临六区委在村内开始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第一批入党的有李笃烈、李东阁、李树才、李协昌、李象恒等人。1939年,成立党支部,李笃烈任支部书记。党支部建立后,积极带领民兵、青年、妇救会等各团体、村民开展农副业生产和对敌斗争,有力打击日寇汉奸的残酷扫荡,村里成为临六区活动的根据地。区、县领导常住这里,有“小莫斯科”称号。在日寇汉奸扫荡时,村内有几名村民和八路军战士被日寇的狼狗活活咬死或被枪杀。在此期间,有数名优秀青年加入共产党,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英勇战斗,为解放祖国立下功勋。解放后有人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其中有四名烈士为国捐躯。当时党支书李笃烈一家就有5人参加革命,被党和群众誉为一门五英雄的称号。当时的民兵青年白天生产,夜晚站岗放哨,战时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组成运输队为前线运送物资、军粮,妇救会做军鞋、磨军粮支援前线。解放后村里选送了26名优秀年轻民兵参军报国,为建设国防贡献了力量,其中两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有13名成为中共党员,有2名转业后担任了领导职务。2014年,有党员27名。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李笃烈 1939.08-1950.12
刘洪生 1951.01-1952.12
赵桂和 1953.01-1955.12
李居成 1956.01-1957.12
李明山 1958.01-1962.12
李德三 1963.01-1965.12
李文成 1966.01-1970.12
李居成 1971.01-1973.12
李学礼 1974.01-1996.12
李建忠 1997.01月-
历届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赵连三 1945年上半年至1955.12
李居成 1956.01-1958.12
李学文 1959.01-1963.12
李文成 1964.01-1966.07
李学礼 1966.07-1973年夏
李凤山 1973年夏-1976.12
李功成 1977.01-1980.12
李建忠 1981.01-2011.05
李金三 2011.05-
贫协主任
李居成 1964.10-1970.01
李文成 1970.02-1976,06
经济建设
北赵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可耕地1350亩。至60年代,种植粮食作物多以小麦、玉米为主,占耕地面积60%左右;有少量大豆、地瓜、谷子、绿豆,占30%。产量较低,大致在200斤至300斤。70年代后增加至400斤左右。80年代后开始科学种植,更换新品种,小麦、玉米成为主要作物,亩产超千斤。经济作物建国前后至80年代,主要种黄烟、棉花,占总面积的30%。90年代后逐年减少。蔬菜种植,60年代前靠个人自留地里种点自给,60年代后至90年代,每个生产队留2~3亩地种植,供应村民分配,90年代后发展大棚种植,满足群众供应,并成为经济作物的一部分。
建国前后靠人工挖井、推水车灌溉。60年代至70年代生产队期间组织施工队、专业队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乡镇挖河渠两条(渑水河改道、西南洼修建台田),改造整平土地500余亩,人工操作打机井40余口。由青年民兵组成专业队,将西南洼二百多亩地改造成小台田,排碱抗涝。70年代将村西和村北窑坑地整成平地。村里派出青年妇女参加公社组织的三八连,将村北土地改成方田,修整了工作路。用上了150型钻机打50至100米深井,改用7.5千瓦潜水泵提水灌溉。1975年粮食产量亩产500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80年代比70年代翻了一番多,1990年粮食亩产2000多斤。90年代以来,有30口100米至150米深的机井,用上了11千瓦的潜水泵,保证全村土地灌溉浇水。
1960年以前,靠人工深翻和牲畜拉犁、耧耕作,靠农家、土杂肥。1970年以后用上了拖拉机深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实行小麦半精量播种,玉米高密度种植,开始使用化学肥料、氨水、尿素、磷肥、二铵复合肥、钾肥合理搭配。1990年以前,生产队期间靠种植黄烟、棉花、花生等作为经济收入。1990年后发展科技种菜,村里发展10个蔬菜大棚,年创利润10万元。2000年以来,更换粮食作物新品种,小麦种济南17号,玉米是先锋335、济丰96等高产稳产品种。科学使用化肥,按时防治病虫害,使用安全低毒残留少的高效农药如菊酯类农药替代以前的如1059、3911、1605等高毒、剧毒农药,保障人畜安全,粮食丰收。
1976年,大队购买了村内第一台295型拖拉机,一台脱粒机,一小队购买了195型拖拉机;80年代有10余人先后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在村内外搞起运输业和田间耕播收割作业。至2014年,村内存有拖拉机4台,大型收割机1台,运输车20多辆,钻井打桩机械100多台,轿车80余辆。
70年代在村北种植苹果园一处,占地20亩。90年代在村西种植苹果园一处,占地30亩。1998年以来种植杨树林3处,占地30亩。村北路旁都种植了杨树。村西北工作路旁还有7株60年代种植的毛白杨树,周径3米多,高10米多,被县定为文物管理。各户院内存有桃、杏、柿子、石榴、核桃、山楂、苹果、梨等果树近千棵。
90年代村内有6家先后建起大型养猪场,科学饲养,每年每户大约出栏量200余头,存栏100余头,年利润20万元。至2014年,养羊的家庭有10多户,存栏量约50余只,年利润5万元。
1942年左右,先后发展了油坊和粉坊各1处,主要为村民和邻村搞加工,50年代停业。70年代购195型、250型拖拉机各一台,为各生产队和本村村民及邻村搞运输,80年代停业。70年代建粉碎机、磨面机3处,为全体村民服务,80年代停业。建砖窑1处,年收入8万元。1980年以来成立纸垫加工厂4处,从业人员20人,年创利润20多万元。1983年以来建立建筑施工队3支,从业人员60余人,年创利润60多万元。1985年以来建电气焊维修处2处,钻机制修厂2处,从业人员20人,年创利润30万元。建制管厂12处,按压管机器21台,手工制管模具1000多套,从业人员100多人,年创利润100多万元。1990年成立广饶县天源水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打井队、打桩队发展到45个,制钻机100多台,深井队1个,深井钻机2台,各队共有从业人员300多名,年创利润500多万元。2000年后,建筑施工队解散,各业皆生意兴隆,钻机由小型逐步增大、增多。2010年后建厨具厂2处,众业人员20余人,年创利润80万元。建汽车零件厂1处,从业人员10余人,年创利润30万元。有2人在博兴县投资建厨具厂2处,从业人员50余人,年创利润100多万元。村内有超市1家,经销点2户,饭店1家,从业人员10余人,年创利润20多万元。
生产队期间,每个队有一辆马车、一辆地排车和几辆小推车,运输庄稼、肥料及其他物资。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0人购置195型拖拉机搞运输和田间耕作业。1990年以来,又有20余人购置5轮车、6轮车和大型翻斗车搞运输,年创利润50多万元。村内有轿车71辆,大小货车24辆,人均纯收入9800元。
村庄规划建设
村庄建立以来,建国前后至1974年大规划前,街道弯曲不直,宅院坐落零乱不齐,有的户3间、5间、7至8间,都是草屋土坯房,几行砖砌基础,高2.5米,宽约3.5至4米,房屋矮小、门窗窄小,屋内黑暗,村内只有一条4米宽左右的南北大街,两条东西街和几条小胡同。1974年村庄第一次规划,每户宅基地东西长17米,南北长15米,主房是北屋5间,尖顶砖木结构,屋檐高3米。宅基地南边有东西小街4米宽,东西大街4条,南北大街6条。1985年第二次规划,将4米宽的东西小街划入宅基地,每隔2户一条南北大街,将中间第三户搬迁,留十米大街,将两边的3.5米划归户内,南北大街成为8条。1995年以来,经济富裕的户重新改建成高4米、宽9至10米砖混结构、铝合金门窗的新房。地面、厨房、卫生间、门楼、外墙都贴瓷砖,至2014年,建成104户。2000年以来5家个体企业家盖了2层楼房,3家盖了3层楼房。
村庄东西向道路共4条,宽度8米、10米,南北向道路8条,宽度分别为6米、10米。村内街道每年大整修一次,2005年统一铺了石子,成为砂石路。鲍北乡镇公路穿过村庄,西接博兴东秦村,东连东辛大路,在2011年两次重修。街道2014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解领导和优惠政策扶持下,村两委组成整修道路改造村内环境领导小组,村主任李金三任组长,积极带头领导两委发动党员、群众和在外工作的贤人志士,以及友好邻村、单位和个人踊跃捐款,多方筹集资金,历时半年时间,胜利完成了历史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庄10条大街改建水泥硬化道路工程和全村的排水工程,并立碑以志铭示后代;改建增添了村庄道路两旁的照明设施,完成村内亮化工程,在村内道路两旁开展植树绿化800余棵,达到全村绿化全覆盖。
1970年后,村里安装3台变压器,1台100千瓦,2台50千瓦,村民照明、生活开始用电,土地使用电机水泵浇灌。1990年后相继进行过三次大整改,由供电局统一指挥安排,电工专业队操作,三次更换新的电表、配电箱、电线、电线杆,全都用上节能电表、电灯、电机,至2014年增加至6台变压器供电,一台200千瓦,一台160千瓦,2台50千瓦,供电线路设施配套齐全,保证满足了村民生活、照明、土地灌溉等以及副业所有用电。
解放前后,人畜饮用的是人工挖掘土井和砖垒的浅井水,村内有4口,2口在街道一旁,无人看管,取水用草绳拴铁钩子,铁水桶下井打水,卫生较差,70年代村内用上人工推钻打了两口机井,约30米深,用水泵抽水,盖了水楼子存水供村民用水。1998年村里打了250米深的井,全村安装水管道,按时送水。2005年改装由镇政府管理的自来水管道,长期供水。
社会事业
1966年后大队建了文化室,1970年后改建新大队院。2005年重新修建村两委办公室、人口学校、农民书屋、电脑上网、文化大院,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篮球架等体育设施齐全,成立了文艺队、锣鼓队。锣鼓、高跷队从4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女子秧歌队、健身操舞队从90年代,参加者40余人,女子锣鼓队2010年成立,有20余人参加,每逢有婚庆喜事都前去庆贺,每年春节举行会演,到邻村、各单位拜年,并参加县、乡镇举行的会演,多次获奖。
20世纪60年代全县通广播,全村每户、大街十字路口、生产大队、小队院都安装了广播喇叭,全体村民都能按时听到全县新闻和北京的声音。随即收音机开始进入家庭,1981年村里扶持,有14户一起购买了14寸黑白电视机。90年代以来彩色电视机也进入家庭。2000年后电脑、大型彩电相继发展到每户,有的户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电脑、彩电,每个青年皆有笔记本电脑、手机,手机人手1到2部。
解放前,只有少数人读私塾,文盲众多。建国后,村领导重视教育,开始租用民房办小学,培养民办教师,同时也办起青年夜校、扫盲班。1960年在村西建新学校,上级派公办教师1名,村里培养民办教师3名,所有学龄儿童全上了学,学习一到五年级课程,每个年级一个班,一口教室。1972年将校舍翻修成新房,添置了新课桌、板凳。1986年建设了幼儿园,学校重新整修一遍,1990年与大柳小学合并。2011年在校学生从幼儿至高中共计90多名,在校大学生5名,本科生2名,研究生1名。建国后至2014年,全村培养的各阶段受教育的总人数达600余人。
建国初期,村内只有一名老中医。1960年后村领导先后选送3人到上级医院培训,在村中办起卫生室,曾自种中药材、养土元,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病、常见病、妇幼保健、儿童接种、老年慢性病。1990年重新改建卫生所,乡镇医院统一安排,先后三次装修整改,成为李鹊镇北赵社区医疗服务站。2014年,有大专文凭医师3名,护士3名,床位4张,电脑一台,医疗设备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了全村和小郭家村、西堡村的医疗档案,全村所有人都加入新型合作医疗,达到小病不出村。
解放前,农民受地主、富农、封建制度的压迫,生活困难。每逢灾年,人们靠逃荒、要饭过活,流离失所。抗日战争时期更苦。1944年大涝,庄稼欠收,全村饿死40多口人。解放前夕,粮食人均为50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占30户,闯关东的2户,卖儿卖女的10余户,有20余人干长工,100余人干短工,贫困户占全村户数的10%。建国后,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群众生活水平年年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前,主食地瓜干、高粱加少量玉米、大豆、小米,菜是咸菜,每逢灾年青黄不接,只有糠菜充饥。建国后的50、60年代,主食地瓜干、高粱、少量玉米、小麦、菜是咸菜及少量蔬菜,很少有肉食。70年代至80年代,主食是小麦加玉米、地瓜干,菜是蔬菜、咸菜、少量肉食。1990年以来,主食改为小麦、精细粉加少量玉米,饭桌上每天都有蔬菜、肉食和鸡蛋。每年的人均口粮约1000余斤。
建国前后至1970年以前,房子十分简陋,矮小、阴暗、潮湿,盖房用的是土坯、麦秸等。70年代以后改建成砖瓦房、砖混房、楼房,高大、宽敞、明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数穿自己缝织的粗布衣服,补丁加补丁。80年代以后大多穿上缝纫机做的中山装、国防服。1990年以来开始穿商品服装,西服、绫罗绸缎、羽绒服、休闲装。
20世纪70年代以前,照明用煤油灯,做饭烧柴草煤渣,用的是大铁锅,睡土炕,取暖用的是冬天做饭时的锅灶,其土炕相连接。80年代后睡觉换了铁床、木床,之后换了席梦思。取暖用上铁炉子、暖气炉、电空调,做饭用上电饭锅、煤气灶,照明用上电灯。70年代前家具有柜子、抽头,80年代后用上方桌、椅子,之后换了茶几、大立橱、高低组合柜等。出行有自行车,手表、电风扇、洗衣机、彩电、冰箱、空调相继进入家庭。90年以来,开始有了手机电话、电动车、摩托车、轿车、电脑。
1949年人均口粮100斤,人均收入20元;1956年人均口粮2500斤,人均收入30元;1960年人均口粮300斤,人均收入40元;1964年人均口粮350斤,人均收入50元;1976年人均口粮400斤,人均收入100元;1984年人均口粮1000斤,人均收入1000元;1991年人均口粮1500斤,人均收入2000元;1997年人均口粮1600斤,人均有收入3000元;2003年人均口粮1800斤,人均收入5000元;2011年人均口粮2000斤,人均收入9800元;2014年人均口粮2000余斤,人均收入10000元。70年代全村有了自行车,80年代后有了收音机、电视机,90年代有了彩电、冰箱,2000年有了空调、电脑、轿车,2014年全村拥有各种电器2000余件,楼房8栋,3层4户4栋,2层4户4栋,各户购买商品楼房的有40余户;全村有轿车71辆,成年人手机人手一部。
人物
革命烈士
李象咸 1915年2月生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淄县三区区中队班长,1944年7月牺牲于大张村。
赵桂根 1922年2月生人,1947年6月参军,华野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二团一营班长,1949年在福建剿匪时牺牲。
刘荣光 1930年5月生人,1947年7月参军,华野二十八军八十四师班长,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时牺牲。
人物简介
李笃烈 193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担任村支书,1951年任大柳乡长,后退休。
李象恒 193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参加八路军,解放后在滨州市邮政局工作,后离休。
李象义 194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参加八路军,在日寇扫荡时曾2次被俘虏,受尽折磨,解放后复员,担任过生产队长等职。
李协昌 193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参加八路军,解放后在滨州市自来水厂工作,后离休。
李树才 193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参加八路军,解放后在广西南宁市工作,后离休。
李东阁 193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参加八路军,解放后在福建省二轻厅工作,后离休。
李学文 1939年参加八路军,加入共产党,参加了博兴王桥之战,解放后复员,担任过村大队长,民兵连长等职。
李仁山 1939年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参加八路军,解放后在临淄区工作,后退休。
李好仁 1946年参加解放军,中共党员,解放后在博兴县供销社工作,后离休。
李文程 1946年参加解放军,中共党员,解放后复员,担任过村支部书记。
李炳钧 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在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
李学福 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在铁道部工作,任人事处长。
李胜连 大专毕业,中共党员,在临淄区工作,任临淄区长。
李学章 1960年参军,军医,中共党员,参加过抗美援越,转业后在东营市人民医院工作,已退休。
赵英春 1968年参加解放军,中共党员,转业后在吉林省电力大学工作,任办公室主任。
李国元 研究生毕业,眼科医生,在北京朝阳医院工作;
李学昌 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海军,中共党员,转业后在济南公安局工作。
赵忠祥 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国银行东营分行主任。
李学恒 1992年参军,中共党员,转业后在河南漯河市委工作。
李建成 1976年参军,中共党员,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转业后任李鹊镇科技镇长。
李建忠 1976年入党,历任生产队长、副书记、主任、书记等职,县十届人大代表,县十一次党代表,曾多次受市、县党委、政府表彰。
李金三 1978年参军,中共党员,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转业后创业致富,任天源水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经理,村委会主任。
能工巧匠
李学才 乡村医生,中共党员,从医50年,努力刻苦钻研中医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治愈多名疑难病、慢性病患者。
李乐三 农民书法家,擅长正楷、草书、行书,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字临摹,在东营、临淄、广饶、博兴等地很有名望。
李学义 多才多艺,擅长剪纸、绘画、木工、瓦工,样样精通。
荣誉
2005年2月,北赵村被广饶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2006年,被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欢社东营办事处授予“文明信用村”;2006年被广饶县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村居”;2008年6月,被中共广饶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
文物古迹
观音庙
位于村南,古代建造,年代无考。占地东西宽12米,南北长20米,坐北朝南,北屋高4米、宽8米、长12米,庙内正面有3尊菩萨像,东西两方有8尊神像,每天都有人烧香,逢年过节有庙会集市,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拆掉。
赵氏碑楼、墓群
位于村西南,占地约5亩,2座祭祖大石碑,高2米多,宽1米,其中一座上面刻有《贞同金石》四个大字,并盖有碑楼。墓群内多植松树,形成一片黑松林。所植松树周径3米多的有30余棵,2米的有30余棵,1米多的有30余棵,两棵大杨树和两棵大柳树周径都达3米多。解放后,大树一部分用来修铁路做了枕木,一部分为学校做了课桌,一部分分给各户。碑楼、坟墓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铲除。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