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刘村

关键词:

  崔刘村坐落于广饶县城西南10公里处,东西长4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辛耿路从村北侧经过,东至郝家村,西邻东柳村,村南是赵寺村、东柳村农田,北面是村内农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崔姓由邑城西关迁此落居,遂取名崔刘庄,后称崔刘。民国修县志有崔柳庄。在村东60余米有高家庄,高氏四世祖高福才从东三岔迁此定居,故称高家庄。自古以来有崔柳庄、高家庄的叫法,仍属一个行政村,叫崔柳村。1971年开始村庄规划,逐渐把中间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村庄, 崔刘村和高家庄两个自然村合并,仍称崔刘村。

  村内有崔、刘、谢、田、高、孙、韩7姓。田姓于清乾隆4年(1739)由赵寺村迁此定居,谢氏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1628~1644)由临淄县北关迁入定居。孙氏于清朝咸丰10年(1860)由安王迁此定居。韩氏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1875~1908)由西朱耿村迁入定居。

  明清两代隶属乐安县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安七堡。1914年属广饶县悌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三区。1948年12月属三区太和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太和乡。1958年5月属小张乡,9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柳公社。1970年11月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属小张乡。2001年李鹊镇崔刘村。

  1949年,全村88户,320人,其中男163人,19岁以下82人,60岁以上36人。 1958年,全村80户,330人,其中男170人,19岁以下86人,60岁以上40人。1962年,全村98户,356人,其中男182人,19岁以下90人,60岁以上48人。1978年,全村106户,400人,其中男203人,19岁以下96人,60岁以上52人。1984年,全村120户,430人,其中男220人,19岁以下100人,60岁以上62人。1991年,全村130户,480人,其中男245人,19岁以下112人,60岁以上76人。2000年,全村150户,510人,其中男260人,19岁以下120人,60岁以上81人。2011年,全村155户,532人,其中男268人,19岁以下132人,60岁以上93人。

  该村耕田中自古以来村北有一条长千余米,宽三十余米,深度一千米以上的西南-东北向的古大沟。沟两边的土地都出现斜角,很不利于耕作。通过整治,建成肥沃土地,土壤分黄沙土地、白壤土地和黑土地。村东北面六路南黄沙土地地形平坦宜耕作;六路北至八路白壤土地地形平坦宜耕作;八路至九路黑土地地形平坦宜耕作;村北六路至八路地形平坦白壤土地,多种菜棚,宜耕作;村南沙土地,东边沙湾,中南面公墓,西边养殖户。村庄总面积71296平方米。

  党政建设

  村内最早的党员为高清怀,1938年上半年入党,后崔林东、田厥功、田厥崇、刘福森、刘伯溪相继入党。1938年下半年,成立崔刘党支部,高清怀任支部书记。1942年1月,建立村民兵队。党的力量不断壮大,积极开展工作,党员串联发动群众打鬼子、捉汉奸,坚持对敌斗争,成为临六区区中队活动根据地,为全国解放、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做出了积极贡献。1994年,党支部下辖3个党小组,党员15名。2014年,全村有党员24名。

  1942年以党代政,崔林东任村长。1943年刘伯溪任村长,1944年至1946年田淑颜任村长。1946年至1954年田厥崇任村长期间,完成土地革命走向合作化道路。村公所设村长一名(田厥崇),财粮一名(刘梅香),互助组设组长一名。1955年办起一个初级社,社长孙长春,会计田建华,一个高级组,组长刘福森。1956年由原来的初级社、高级组转为高级社,该村为新华八社。有社、乡会计各一名。1958年行政方面改为军事编制,社长称连长,下设排、班、文书。1961年分两个小队。1962年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体制改革,缩小核算单位,根据“二十户左右为好、最多不超过三十户”的指示,由两个小队分成四个小队,以小队为核算单位,小队有小队长,会计。该村78户356人划为4个核算单位,即4个生产队。1968年8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管委会。1984年,成立村委会。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高清怀  1938年下半年-1941年春

  刘伯溪  1941年春-12

  田淑孔  1942.01-12

  田淑颜  1943.01-1946.12

  田厥崇  1947.01-1960.12

  高玉榛  1961.01-1962.12

  田厥崇  1963.01-1966.12

  1967.01-1987.11

  高兰彬  1971.01-1987.11

  崔洪军  1987.11-2011.05

  崔洪海  2011.05-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崔林东  1942年春-冬

  刘伯溪  1943年春-冬

  田淑颜  1944年春-1946年冬

  田厥崇  1947年春-1954年冬

  孙长青  1955年春-冬

  韩法云  1956年春-1958年秋

  田建华  1958.09月-1959年冬

  田厥臣  1959年冬-1966年冬

  田厥顺  1967年春-冬

  高兰彬  1968年春-8月

  崔树林  1968.08-1970年冬

  韩法云  1971年春-1974年冬

  田厥成  1975年春-1975年冬

  高兰友  1976.03-1987.02

  田新华  1988.01-1993.01

  1993.02-1995.10空缺

  崔洪军  1995-2011.05

  孙建平  2011.05-

  民兵队队长

  谢保仁  1942.01-1945.12

  韩法起  1946.01-1949年冬

  田厥顺  1950年春-1958.09

  贫协主任

  崔树梓  1964.12-1968.12

  经济建设

  该村有耕地932亩,土地肥沃,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1937年至1945年,在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动乱时期,生产力大大下降,靠天吃饭,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连年灾荒,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收入寥寥无几,1949年建国后开始发展生产,至合作化初期全用传统的种子,产量非常低, 1956年新打水井20余眼,水车40余部,更新马车2部,解决了浇地运输的困难。从1957年至1975年每年产量在290~300市斤。1958年大刮共产风,社员大搬家,吃食堂,大兵团作战等运动,一度混乱,生产大受影响,生产力也下降。1962年初次使用413型拖拉机耕地。1963年打上第一眼机井,用上机械化浇地。70年代又新增三眼机井。村领导作出整治大沟、修台田的决定,修台田四个,台田面400米。号召全体社员发扬愚公精神,大干苦干一冬天,旧貌变新颜。在公社组织的三八连、青年突击队的协助下,奋战9个月,填平大沟,村北变成平整的大片可耕田。1978年有了第一台拖拉机(25型),脱粒机6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支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生产,攻单产。至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户管理种植,使用优良品种,产量增至千余斤,又新增拖拉机4台、收割机2台。90年代粮食亩产双千斤,199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吨粮田”村。1992年村党支部书记崔洪军带头发展多种生产,首建蔬菜大棚18个,连续三年建大棚120个,苹果园120亩。人均收入1150元,人均占有粮食900多公斤。至2014种粮面积800余亩,除小麦、玉米外无其他作物。

  2003年在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洪军的倡议下新建奶牛厂一处,占地100多亩,能养奶牛500多头。2003年至2005年,有养鸡大户两户,存栏600余只;养猪大户两户,存栏200余头,出栏300余头;养鸭两户, 存栏11500只,出栏10000余只,12个棚。

  村内工业基础薄弱,无像样的企业和工厂,绝大多数村民以耕种农田、外出打工为主。1993年,发展个体粮食营运户30户。2006年至2011年从事钻井事业5户,运输2户。打工者占总劳力的70%左右。2015年,田蓬勃建厂房1120平方米,建设厨房设备厂1处。

  村庄规划建设

  20世纪70年代前的村庄大街小巷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很不规范。原高家庄在崔柳庄东60余米处一个小村,高氏19户,崔氏4户,田氏3户,共26户,有史以来属于一个行政村。两个自然村合并的崔刘村,大街在南边低洼处,每年雨季时有村东南来的大水,涌入东门顺街从西门流出。1971年村管委会对村庄进行全部规划,把中间的空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崔刘村。设东西大街3条,中大街长392米、宽10米,南街长228米、宽8米,北大街长392米、宽6米。规划建设南北街10条,其中7条长160米,1条长140米,1条长120米,一条长100米,宽约为5米。每条街16户(南北每20米1户),每户宅基地面积360平方米,有三条小巷通往村北北辛耿路。规划后建的房屋,全部是砖瓦结构,房基普遍增高。整个村形成中高东西两头低,排水为东西两分,东水东排,西水西排。

  2011年春天中大街和通往庄北辛耿路的2条小街,实施了路面硬化工程,硬化面积3600平方米。夏天在街两旁修好了排水沟,设下垃圾桶,有专人清理卫生,大街的面貌焕烂一新。该村生产道路交通比较方便,南北纵横,村东有南北大路(即三八路),90年代修成柏油路。北有生产7路、8路,村内有3条小街通往村北6路,有大路通往村东三八路。

  该村1979年上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当年有两台7.5电机浇地和其他加工替代过去浇地靠水车,照明用油灯。下半年简易线路进村,4个生产大队公共场所、学校和部分户用上照明,至80年代达到户户通电。2011年,有变压器5台,功率为540千伏安,基本满足生产要求。有水井25眼,水泵25台,能保证在短期内农作物普浇一遍水。

  在1989年前每个农户到远近不同的水井担水,以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1990夏天村委会考虑到农户用水方便,做到省工、节力,挖沟埋地下管送水到户,定期放水。2007年全村全部安装使用上自来水。

  社会事业

  解放初期及合作化初期,文化生活非常落后,1956年崔刘村开通有线广播,该村安有广播喇叭两只。80年代初第一台电视进村,至1985年村内有10余台黑白电视机。1986年第一台彩电进村,至2011年每户平均有彩电一台以上,户户有收音机。1997年为响应上级文化部门号召在老传统的基础上,以崔洪军为领导,孙建平带头,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参加人数60余人,设施配备有锣鼓,彩旗及所需乐器,服装由爱好者自备。扭秧歌、玩旱船、舞龙灯,以及对当前形势发展有益的相关节目等,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上世纪50年代前与远方联系只可用书信传送,解放后50~80年代可用电报。村内90年代装上3部网通电话座机,至2008年基本上达到每户一部。2011年,成年人基本上每人都有手机,村内400部左右。

  解放初期,村内文盲、半文盲占半数以上,有文化的很少。50年代初,开始举办农民识字班。1952年,以村内庙宇作为教室,建成小学-崔刘小学,当时3个班级,学生121名,课桌板凳40余套,不足部分由学生自带。1957年,增加高级班两个,校名改为崔刘完全小学。学校设备齐全,学生239名,教师7名,校工一名。70年代初,学校整体迁入东柳村,原校院及操场建为民宅。该村对少年义务教育很重视,对儿童非常关心,为学生学习往返学校方便起见,在村西马路与柏油路的交界处修建一处接送学生候车厅,面积约30余平方米,上有简易天棚,阴雨天能避雨,夏天能避阳光。至2011年,村内达到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有30余名。

  解放前,村内没有医疗人员和场所,人们有病到处寻医问药。20世纪50年代成立中西医联合诊所。21世纪,政府开始免费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查体一次,每年为妇女免费健康查体2次。农村合作医疗入户率99%以上。

  1937年至1945年,连年灾荒、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收入寥寥无几,大多逃荒要饭,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942年大旱灾荒,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很多户几乎绝产,那时十之八九的土地是靠天吃饭,致使1943年春缺吃饥荒,10余户外出逃荒要饭。有人听到日本召华工的消息后,有8户农民共14人到东北谋生。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工人得解放,只有5人回家,有9人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前全村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30%左右,1946年至1947年掀起打土豪、分土地的土改运动,开明人士献田献物,使贫雇农分到土地和物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人均约为300斤左右。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恢复了生产,人均粮食300斤,1950~1954年农业增收,市场繁荣,生活提高。1954年粮食统购统销,1955年口粮每人平均360斤。1958~1960年大炼钢铁,大搬家,大办食堂,兵团作战,劳动力分散,生产下降,粮食减产,人均粮食不到300斤,人民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办公用品等比较紧张,最困难时期每人发布票1.6尺、3.3尺,油票也非常少。1961年开始生产救灾,救灾的宗旨是公共食堂下马,每户自安小灶,阴天多睡觉,晴天多晒太阳。每人分0.2亩保本田,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一平二调三收的错误做法,在4月对每户社员进行退赔、补偿。1964年涝灾,秋粮没收,群众生活很不乐观。70年代粮食产量提高,有了自行车,生活水平基本满足。80年代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生产和经济迅速发展,有了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1984年人均收入1500元,粮食满足。90年代有了彩电冰箱,1991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1997年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2003年人均收入7500元。2003年村内有轿车一辆、六轮五辆、三轮50辆。2005年有空调电脑,2008年有楼房3户。2011年人均收入过万元,家用电器2000余件,楼房8户,轿车22辆,运输大货车2辆。农业生产实现机耕、机播、机灌,机械化达到80%以上。村内劳动力从事其他商业、运输、打工、加工、手工业等增加收入。在劳动中从事运输3人,装修6人,企业集团加工者26人,人均收入3~5万元。从事水利打工者13人,年收入3~5万元,建筑打工者12人,人均收入2~3万元。

  人们穿衣商品化占90%以上,洗衣机基本每户一台,机械洗衣占半数以上。  在饮食方面从单一的传统习惯向科学搭配的多元化发展。做饭、烧水用液化气,电器化炊具也占很大比例。人们出行方便,客运车自村北路过,每小时一班。每个家庭自行车、电动车普及。在校学生有校车接送往返,该村有载人汽车20余辆。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电脑拥有量占总户的半数以上。村内有3户农民实施了安居工程,收入较低的20户农户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自2010年四季度开始,国家财政对满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生活补助。

  人物

  革命烈士

  崔林东  1895年生人,中共党员,崔刘村村长,1942年牺牲于东辛庄。

  高玉秋  1924年生人,1941年8月参加革命,清河区基干一营二连文书,1943年在垦利洼牺牲。

  谢宝树  1921年生人,1939年12月参加革命,渤海军区北海银行军人,1943年12月在张庄牺牲。

  刘来义  1922年生人,1943年参加革命,渤海区基干一营二连战士,1945年在小清河北袁家战斗中牺牲。

  孙长生  1934年生人,1951年2月参军,志愿军五九六团通讯连报话员,1953年在朝鲜金城战役牺牲。

  人物简介

  田淑孔  字鲁生,生于1900年9月。1938年任大柳乡各界抗日救国安委会主任。1939年任临淄县五区区长,1939年下半年至1940年任博南抗日大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带领一个排(30余人)在小张村东北角,击败广饶伪军300余人的扫荡,老百姓得到安全转移。1942年调入新华贸易公司任会计部主任(曾住沾化郭家局子、史口镇、羊角沟等地)。1949~1959年任禹城县府工商科长。1951~1954年任德州市建设银行支行会计科长。1956~1958年任乐陵县供销社主任。1959年退休后转为离休。于1985年12月病故。

  田兴华  1926年7月生,1942年8月参加革命,加入清中游击大队。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委员会总支副书记。1943年1月入清河区实验学校学习1年。1944年1月调淮北县委做青年学生工作,同年12月调淮南县委做敌后学运工作。1945年1月在淮县武工队工作时7人与敌相遇,激战半小时,打伤敌人3名,9人投降,获大枪10支,土枪2支、大刀2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调渤海区清河地委组织部任干事。1948年11月调羊角沟市委任宣传科长兼青年团市委书记。1951年2月调往潍坊市文教局,任社教股长。1953年调建设银行潍坊支行任计划科长。1956年调昌潍区商业财政干校任政治理论教员。1962年调临朐县政府财政局秘书,享受副县级待遇。1967年任临朐县工商局所长。1983年离休。

  田淑颜  生于1900年,1946年在临六区工作,1947年在广三区工作,1948年支前小车队(淮海战役)主要负责人,古历正月18日走,12月27日回。1949年至1956年任广饶十区区长。1956年至1959年广饶县商业局局长。1959年至1966年任惠民专署商业局局长。1966年离休,1987年病故。

  谢柳堂  生于1900年,抗日时期任临淄县参政。1942~1946年任北赵村油坊经理(油坊当时是临淄县党政联络点之一)。1949~1950年与张郭村季俊卿老先生(中医),筹办了建国后第一处联合诊所“小张诊所”。1950年春,应广饶县政府特邀,为广饶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住会委员。1956年至1960年任广饶县药材公司经理。1960年病故。

  高东溪  生于1926年。1943年他响应党的召唤参军,历任85团通讯连文书,247团通讯连文化干事,247团通讯连排长、副政治指导员,831师军法处助理员,9041部队助理员。1948年经王树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荣获4等功2次,1945年、1950年荣获全国解放英雄纪念章2枚。1956年3月为支援地方建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9041部队复员,中尉军衔。1987年病故。

  崔树堂  在莱芜战役中负伤,二等甲伤残,荣获战斗英雄称号,转业后在临淄市商业局,税务所工作,后离休。1977年病故。

  崔洪军  生于1961年11月4日,中专文凭,任李鹊镇大柳办事处主任、总支副书记。在1987年11月至2011年5月期间,任崔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该同志带领支部、村委一班人,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求发展经济之路,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村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以正人先正己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好拥护,使该村工作出现了“风正一帆顺”的局面。先后两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县劳动模范”,光荣的出席了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多次获省、市、县荣誉称号,并当选市、县人大代表。

  崔洪国  1971年5月12日出生,汉族,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副处长。1979~1984年就读于广饶县小张乡崔刘小学;1984~1987年就读于广饶县小张乡大柳初中;1987~1991年就读于广饶一中;1991~1995年就读于烟台大学中文系;1995年7月~2006年9月,滨州市沾化县公安局民警,秘书科长,政工科长,纪委书记;2006年10月~2010年7月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镇长;2010年8月,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副处长。系省委党校研究生,山东大学在职法律硕士。

  田培华  汉族,生于1954年11月,李鹊镇崔刘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凭,科长、高级经济师,胜利石油管理局工作。1972年11月至1978年在福州军区第184医院任文书,1978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工作。曾多次获得“双定工作”“双文明”“劳资工作”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名,优秀成果二等奖,参加编写《石油企业劳动管理》一书。

  吴霞  生于1969年10月16日,1998年至2007年任政协广饶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田家俊  广饶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荣誉

  1990年被广饶县政府授予吨粮田村。1997年被广饶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6月被东营市授予创五好村党支部。1998年6月、2000年6月、2001年6月分别被广饶县委授予创五好村党支部。1999年2月被县计生委授予三为主合格村;7月,被县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授予模范村;12月,被市综治委授予安全文明村。2001年3月被东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授予新时期育龄群众之家。2004年12月被东营市科学技术局授予科技示范村。崔刘村计划生育工作荣誉。2006年2月被县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授予模范村居;

  文物古迹

  奶奶庙

  解放前位于村中央,面积约205亩,每年的农历9月25日为纪念日。庙会时有文艺演出助兴,庙宇的后方有3间神殿,左方有1间半的小殿,前方前殿3间,院内有大小石碑3座,据民国县志载:有佛像一尊,建于神鬼元年。据传说佛座是三国时曹子建题词,于民国四年运移济南图书馆中,今在济南趵突泉东北角。庙院内左方有颗大松树,左前方有棵大柏树,场地左方小湾中有三颗大柳树,1949年全国解放后复修铁路时,全部做成枕木,献给国家。该庙1952年改建为学校,70年代学校迁至东柳,以后改建为村民住宅。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