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柳村
该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10公里处。南1公里即南赵村,北与博兴接壤,东邻崔刘村,西与西柳村为同一自然村。
明洪武二年,田姓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时,该村只有柳姓(柳姓原籍于此),故名柳家庄,亦称大柳,后其他姓氏相继迁入,贾姓于清道光时迁入,陈、艾、刘姓皆清光绪时投亲在此落户。
该村自明清二代隶属乐安县(今广饶县)安仁乡第七保,1914年又改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改属临淄县第六区,1945年又改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改属广饶县柳赵乡,1954年改属大柳乡,1958年改属小张乡,10月改属李鹊公社,1964年改属大柳公社,1970年改属小张公社,1984年改属小张乡,2001年与李鹊乡合并改属李鹊镇。
1947年土改时,大柳一分为二,划为东柳、西柳两个行政村。东柳村当时有田姓101户,陈姓3户,刘姓2户,艾姓1户,贾姓1户,全村共400人,其中男性205人,女性195人,60岁以上61人。1958年全村共483口人,其中男性239人,女性244人,18岁以下175人,60岁以上63人. 1978年全村共621口人,其中男性301人,女性320人,18岁以下226人,60岁以上92人.2011年全村共有田姓168户、陈姓5户,刘姓3户,艾姓10户,贾姓1户。共655人。其中男315人、女330人,60岁以上老人103人,10岁以下儿童183人。
该村约130000平方米,耕地面积1200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宜人。
党政建设
该村1940年前为安仁乡第七保。1940年为大柳村公所。1949年8月,大柳村分为柳东、柳西两个行政村,分别建立村公所。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前进社,1954年改为高级社-新华第九社,1958年改称人民公社东柳生产队,1966年后改为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称管委会,1984年改称村委会。
大柳村1938年冬由上级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最初一批党员共8名,有马克昭、马秀清、董兆贵、马世耕、田鸿吉、刘崇山、田厥亮、田家乐。1939年8月成立党支部,由田家乐任党支部书记,以后逐渐壮大。1946年1月,成立村农救会和民兵队。1947年3月,成立妇救会。1949年8月大柳村分为东柳、西柳两个行政村,分别建立村党支部。1994年,党支部下辖3个党小组,党员15名。2014年底,全村有党员25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田家乐(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
(1940年1月至1947年5月空缺)
田家德(1947年5月至1949年8月)
田厥尹(1949年8月至1955年秋)
田家林(1955年秋至1958年3月)
田厥尹(1958年3月至1970年12月)
陈玉珍(1970年12月至1972年6月)
田厥尹(1972年6月至1979年春)
田家靖(1979年春至1986年4月)
刘秉玉(1986年4月至2001年12月)
田家训(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
田国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田志国(2008年1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田厥亮(1940年春至秋)
单景洲(1940年秋至12月)
田淑奎(1941年1月至1945年12月)
刘秉元(1946年1月至1947年5月)
田厥良(1947年5月至1948年2月)
田淑恒(1948年2月至8月)
田厥砚(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
田厥砚(1949年8月至1954年3月,柳东村)
陈希增(1954年3月至1956年9月)
田厥朋(1956年9月至1957年秋)
田家忠(1957年秋至1958年9月)
陈希庆(1958年9月至1969年3月)
田家敦(1966年12月至1969年3月)
田家来(1969年3月至10月)
田厥胜(1969年10月至1970年12月)
田厥尹(1970年12月至1972年6月)
田家因(1972年6月至1976年2月)
田家靖(1976年2月至1979年3月)
刘秉玉(1979年3月至1986年4月)
田家云(1986年4月至1991年2月)
田家秋(1991年2月至1992年2月)
田家云(1992年3月至1995年4月)
陈玉章(1995年5月至2004年12月)
田国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田志国(2008年1月任职)
农救会(大柳村)会长
田俊杰(1946年1月至1948年12月)
民兵队(大柳村)队长
陈希庆(1946年1月至1947年5月)
田厥芝(1947年5月至1948年5月)
田福春(1948年5月至1949年12月)
妇救会(大柳村)会长
田周氏(1947年3月至1949年6月)
贫协主任
陈希庆(1967年2月至1974年12月)
经济建设
解放前,该村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高粱、谷子为主,建国后到1958年,农作物以小麦、大豆、高粱、谷子为主,因靠天吃饭,没有水浇条件,小麦不足300亩,亩产不足300斤,1958年到1966年以小麦、地瓜、玉米为主,小麦亩单产300斤,地瓜单产500斤,玉米单产300斤。1966年到1978年仍以小麦、地瓜、玉米为主,小麦亩单产400斤,地瓜单产600斤,玉米单产400斤。1980年到1985年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小麦亩产800斤,玉米单产800斤,棉花亩产400斤。1986年至2011年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亩产高于1000斤,玉米亩产高于1000斤。1992年添加20个蔬菜大棚约40亩、25亩果园。2000年又添70亩葡萄园。至2014年全村小麦种植面积900余亩,大棚蔬菜20余亩。
1966年西洼修200亩台田,北洼修100亩条田。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1200吨,社会总产值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0元。
耕种收方面,解放前大多用木犁耕地,小块地则用镢翻。自1953年始有双铧马拉铁犁,1965年,县有拖拉机下乡耕地。1980年后个人开始买拖拉机,1990年后买悬耕犁。1965年前小麦播种用人拉双脚木耧,1966年后用小拖拉机拉多腿铁耧播种,以后逐步改进。以前收割小麦,自古皆用镰刀手割,1988年以后开始有小型收割机将麦割倒,人工捆个。1995年开始用联合收割机割麦,2000年始用收割机割玉米。以前割麦后,须在场内晒干,人或牲畜拉石碌轴脱粒。1975年后有小型脱粒机用柴油机带动,后用电机带动,1995年后用联合收割机一次脱粒成功。
运输方面,解放前全村只有少数人家或几家合伙制有木轮牛车。次点户则用木轮手推车,贫穷者只用扁担挑、抬。合作化初期大致如此。1958年村置一辆胶轮马车,自1971年村置一台195拖拉机,各户大部分有胶轮手推车。1982年土地承包后,各户则置胶轮小驴车。1990年后,各户大部分用农用三轮车。2012年,全村有大型运输车5辆,农用三轮车普及。
养殖方面,全村养猪专业户3户,养鸡专业户2户。
副业方面,建国前后,冬天农闲时有几处香坊,此种工艺已失传。1958年,所有副业停产。1976年后,生产队用地瓜做淀粉,冬春两季做粉皮、粉条。1984年,几户合伙置钻机一部,后逐年增加。1985年建面粉厂一处。1988年在西洼地建砖窑厂,有外地人承包。1991年新建一处面粉厂。2012年,全村有钻机80台,大型运输车5辆,吊车2台,大型收割机2台,85年后增加维修经营部3处,超市2处,小卖部3处,饭店1处,外出经商者(东营、广饶)5户,91年后建设农贸市场一处,养殖户5户。
村庄规划建设
解放前该村尚有围墙,两条弯曲的主街宽不过6米,胡同十几条,长短不等,房屋高低不等,最高不过2.5米,宽不过3.5米,院落大小不等,参差不齐,几代人同居一户,拥挤不堪,民房皆土坯房,麦草盖顶,有的老屋已逾百年,破败多漏。合作化至1980年虽多数原地翻新,仍是土坯草屋。1981年开始村庄规划,南北主街2条各宽10米,东西胡同24条4米宽,房屋高4米宽8米,院落304平方米,房屋皆用砖瓦、道路整齐。1991年村内主路修为柏油路,并村村通连。2006年村路两侧修排水沟。2008年道路第二次重修。2011年,路旁设垃圾桶。
解放前村民大都靠天吃饭,只少数近庄地掘个土井,提水工具则用轱辘。1951年少数人合伙置水车、水井,合作化至1965年皆用水车灌溉。1965年该村钻第一眼机井,用柴油机、自吸泵抽水。1982年用电机深水泵、潜水泵灌溉,后逐渐井、电整齐配套。1966年以前全村有两眼水井,人们用担桶挑水,后吃机井水。1980年村修水楼,用水仍用担挑。自1989年村埋水管到户,按时供水,2007年镇统一供自来水,按表收费。2012年,村内饮水井1眼,村外生产机井17眼、变压器4台。
照明方面,解放前百姓多用豆油灯,后渐用煤油灯。1958~1961年代物资紧缺,煤油按户供应,1979年开始电灯照明,后逐步完善。
通讯方面,解放前只能书信来往,解放后至1995年通讯仍以书信为主,有急事可到县城发个电报。1995年村内有少数户按了电话,2000年电话普及,2005年手机基本普及。
社会事业
文化方面,解放前该村逢年过节有踩高跷的传统,演员30余人、鼓乐队10余人,也演唱子弟戏(吕剧),解放后也一直沿袭。2009年村建文化大院一处,体育场所一处,成立庄户剧团一个,演员20人,平常每月26日定期娱乐演唱,每逢节日则四处宣传演唱。广播喇叭是1956年开始,全村安2个,1965年普及。1975年开始有收音机,1980年大队置黑白电视机一台,1984年全村个人置黑白电视机4台,1995年彩电普及。村内青年大部分已安装电脑,普及数字电视。
教育方面,解放前儿童读私塾,1951年三村联合在崔刘村奶奶庙中办小学一处,师资由国家任派。1965年公社在东柳村南设农中一所,后改为大柳初中。1985年本村在村南建一小学,师资公办、民办相结合,其中,公办5人、民办4人,共9名教师。1992年,与西柳小学合并,成为东柳联小。2005年,学校组织校庆,时任县委书记徐春福莅临祝贺,并赠送微机20台,书籍、学习用品等若干。2008年,全镇学校统一合并,只留幼儿园。该村有中大专学生1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50多名,硕士6名,博士2名。
卫生方面,解放前有病人则四处求医问药,多数老人、小孩不治身亡。解放后设诊所一处(国营),1972年改为大队卫生室(集体),2008年村出资15万元修建卫生医疗社区一处,实行合作医疗,人民身体健康得以保障。
解放前,村内百姓大多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1942~1943年歉收,粮食人均为100余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23户,饿死31人,56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90%。人们皆吃糠咽菜,大多数人则流离四方,逃荒要饭。建国后逐渐好转,但1958年大跃进后,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困难,每人每日定量4两粮食,几乎糠菜不断。1961年每人发放保本田栽种地瓜,秋后即见成效,生活稍得好转。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只搞阶级斗争,不抓生产,人民生活一直未见好转,主粮以瓜干为主,此种生活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1981年施行联产计酬,1982年彻底分田到户,人民生活有一个质的飞跃,粮食大幅度增产。自1985年开始农民全部食用面粉,玉米则成为商品粮。1992年又发展种植大棚蔬菜。至2014年,肉、蛋、蔬菜应有尽有。各户相继添置洗衣机、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等家用物品。
衣着方面,解放前百姓大多自种棉花,纺线织布。一件衣服补了又补。夏季下地干活者多打赤脚。1958年以后,物资紧缺,国家每年发放3.3尺布票,布料相当紧缺。1966年后,化纤布问世,但棉花紧缺,1983年左右国家取消布票,布料可任意购买,穿着也日益华美。
解放前人们出行皆以步行为主。1958年以前全村不过2至3辆自行车,后陆续增添,文革期间买自行车需票证供应,1980年自行车普及,1990年后摩托车进入农家。2000年后电动车、面包车、小轿车开始闯入农民家庭,2015年,全村面包车、轿车近百辆,电动车、摩托车基本户户普及。解放后到1957年人均口粮约360斤,人均收入约500元。1958至1960年人均口粮约200斤,人均收入约300元。1961至1965年人均口粮约300斤,人均收入约500元。1966到1976年人均口粮约320斤,人均收入约700元。1982年分田到户后,人均口粮约2000余斤,各项收入可达3000余元。2011年粮食人均收入2200斤,全村人均收入可达15000元。至2011年全村彩电、冰箱、电脑、空调等基本普及。
自2004年国家开始免征农业税,自2005开始集体不再收提留,自2007年国家开始向种粮户发放补贴,2004年开始合作医疗,2008年国家开始向超70岁老人发放抚恤金,2010年冬国家开始向超60岁老人发放养老金。
人物
革命烈士
田俊香 1921年3月生人,1940年4月参加革命,清东独立团侦察员,1942年6月牺牲于艾家村。
人物简介
田亦秋 1813~1895年,字西成,1850年在黄河入渤海的河道改道工程中,因政绩突出,被清政府赏七品官。
田允璞 1846~1918年,字蕴山,光绪初年(1870年代晚期)因海防有功被清政府赏七品官。
田青云 任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1961年出生,省党校研究生。1983年入党。1984年参加工作。1984~1985年任东营市工商局科员。1985~1988年任东营市纺织局副科长。1988~1992年任东营市纺织厂副厂长。1992~1996年任东营市纺织厂厂长。1996~1999 年任东营市外经贸委主任、党组书记。1999~2001年任东营市外经贸委主任、党组书记、贸促会副会长,市招商办副主任、市招商局副局长。2001~2003年任市经委主任、党工委书记。2004~2005年任东营市市长助理、市招商办主任。2005~2008年任市政府秘书长。2008~2012年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12年任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陈玉珍 1945年1月出生。1968~1971年任李鹊区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6月~1972年12月任县路线教育工作队成员。1972年12月~1980年11月任西营公社党委副书记。1983年1月~1986年7月任县委候补委员、花园乡党委书记。1986年8月~1988年3月任稻庄镇党委书记。1988年6月~1993年4月任山东省黄河农厂副厂长、国营黄河农厂副厂长、党委副书记。1993年3月~1995年8月任东营市林业局副局长(正县级)。1995年9月~1995年5月任东营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正县级)。1999年6月~2001年3月任东营市乡镇企业局调研员。2001年4月~2005年4月任东营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调研员。2005年5月退休。
田茂林 正科级,第15、16届县人大代表。1959年3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月入党。1984~1993年任广饶县计划委员会投资科科长。1993~1999年任县委组织部副主任。1999~2009年任县总工会常务主席。2009~2012年任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
田志国 第17届县人大代表。1958年出生。1987年11月入党。200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在任职期间,成绩显著,深受村民拥戴,2008年重建卫生室,2009年修街道、排水沟。2011年修大街小巷、文化广场、建农民图书馆。连续几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文明模范村。
田家乐 村劳动模范,第8届县人大代表。
田厥枢 发展经济模范,第3届县政协委员。
荣誉
1991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1994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1997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卫生村”;2008年被评为县级“小康文明村”;2009年被评为东营市“卫生模范村”;2009年被评为东营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东营市“社会综合治理模范村居”;2011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支部”。
重要事件
1942年4月,日军“扫荡”大柳村,烧毁民房60间、树木180棵,抢走粮食90000斤、家畜240头、服装240件、生产工具120件、生活用品180件。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