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头村

关键词:

  概况

  沟头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6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6.58°,东经118.24°。西与苏家相邻,东是李西村,南是临淄区,北是里大村。小王路经村南门,兴广铁路从村北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传说明朝洪武年间,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在一沟头立村,因而取名沟头村,同时李姓迁入,共同建村,村名未变。

  村内有蒋、李、信、刘、魏五姓。蒋姓有两大支,一支由城里迁此,有人口289人;一支由蒋窑村迁入,人口179人。李姓分三大支,一支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有人口177人;一支于1900年由都府李村迁入,有人口76人;一支由太和村迁入,有人口47人。信姓有10人。刘姓于1920年由董家村迁入,有1人。魏姓于1949年由博兴县兴福镇迁入,有1人。

  明清两朝属乐安县安仁乡。民国时改属广饶县三区。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0月划为临淄县六区。1945年8月划回广饶县三区。1948年12月属广饶县第三区三大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光辉一社第五生产队。1958年属李鹊人民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张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属李鹊乡。2001年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107户、 350人,男170人,18岁以下90人,60岁以上25人。1958年,全村117户、403人,男200人,18岁以下102人,60岁以上30人。1968年,全村130户、510人,男258人,18岁以下120人,60岁以上45人。1978年,全村145户、 650人,男328人,18岁以下145人,60岁以上75人。1988年,全村190户、 709人,男356人,18岁以下165人,60岁以上98人。1998年,全村210户、 738人,男372人,18岁以下176人,60岁以上120人。2011年全村有221户,755人,其中男性381人,女性374人,其中18周岁以下179人,18~60周岁434人,60周岁以上的有142人;18~40岁之间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大学或中专学历,且大部分都在个人或国营企业上班,40周岁以上的村民大部分在家种地、种棚,闲时外出打工。

  村庄面积69350平方米,有耕地1372亩,人均1.82亩。属平原地区,没有河流,村西1949年修成团结沟一条,系排水之用。村中土地是井灌区,土地都较肥沃。

  党政建设

  解放前村长蒋清汉,日本侵占时期村长是蒋士孟,1943年成立公所,村长是李力农,1955年又改为高级社,社长是蒋明学。1955年成立初级社,东社社长蒋明学,西社社长蒋玉恩,中社社长李力农。1956年改为高级社,名称是光辉一社第五生产队,十几户为一互助组。1958年10月改为李鹊公社沟头大队,下分5个生产小队。1967年5个生产小队合并成4个生产小队。1958年,改为大队,分4个生产队,一队队长蒋士仲,二队队长李尧农,三队队长李根林,四队队长蒋光武。1964年,成立贫协组织,管理村内事务。1968年高级社改为革委会,主任是蒋慧龄。1980年又改为管委会,主任是李发祥。1984年改为沟头村民委员会。

  1937年前,李锡禄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蒋裕康、信春龄、李桂林、李茂林、蒋守仁、苏玉兰、蒋清淮、许爱华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成立村党支部,蒋守仁任书记,蒋裕康任组织委员,信春龄任宣传委员。在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民兵队。由于叛徒出卖,蒋裕康、李茂林、信春龄被逮捕杀害,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解放后,党组织向群众公开,村内相继成立农救会、妇救会、姐妹团等组织,领导村内的各种活动。2011年,全村有党员30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蒋守仁  1939年9月至1942年10月

  苏玉兰  1942年10月至1948年9月

  蒋光明  1949年9月至1950年3月

  蒋朋龄  1950年3月至1958年3月

  蒋明学  1958年3月至1968年10月

  蒋惠龄  1968年10月至1970年10月

  蒋名学  1970年10月至1972年3月

  蒋惠龄  1972年3月至1976年3月

  李希颜  1976年3月至1979年1月

  蒋士圣  1979年1月至1983年3月

  李发起  1983年3月至1984年3月

  李洪涛  1984年3月至1998年4月

  1998年4月至1998年8月(空  缺)

  蒋守华  1998年8月至2002年2月

  李洪亮  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

  李维中  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

  李学军  2011年5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李力农(1943年3月至1945年10月)

  李尧农(1945年10月至1947年10月)

  蒋朋龄 (1947年10月至1954年3月)

  李力农(1954年10月至1955年12月)

  蒋明学(1955年12月至1958年12月)

  李发祥(1958年10月至1963年10月)

  蒋光明(1963年10月至1964年10月)

  李发祥(1964年10月至1968年7月)

  蒋惠龄(1968年7月至1970年3月)

  蒋光伦(1970年3月至1971年4月)

  蒋惠龄(1971年4月1976至10年月)

  蒋明学(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

  蒋士圣(1977年10月至1978年10月)

  李发祥(1978年10月至1981年10月)

  李明山(1981年10月至1982年10月)

  蒋士圣(1982年10月至1984年12月)

  蒋砚龄(1984年12月至1990年10月)

  蒋万龄(1990年10月至1998年4月)

  蒋光伦(1998年1月至2002年3月)

  李维忠(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

  李洪亮(2004年2月至2007年11月)

  李维中(2007年11月至2011年5月)

  李学军(2011年5月)

  农救会会长

  李宾书(1947年8月至1949年10月)

  民兵队队长

  李茂林(1939年12月至1940年10月)

  蒋其公(1940年11月至1945年9月空缺)

  蒋光明(1945年10月至1947年10月)

  蒋光武(1947年10月至1950年10月)

  蒋守礼(1950年10月至1958年10月)

  妇救会会长

  许爱华(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

  苏玉兰(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

  姐妹团团长

  李秀英 (1947年至1949年)

  贫协主任

  蒋连胜 (1964年至1967年)

  经济建设

  解放前农作物是二年三收,春天种植高粱或谷子,收获后种小麦,小麦收获后种植豆子,收了豆子为春田。那时井浇的地收了小麦栽黄烟,黄烟是经济作物,是当时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各种作物产量都很低,亩产高粱150斤、谷子100斤、大豆120斤、小麦130斤、黄烟200斤。日本侵占时期,个别人还有种大烟的,收入较高。人民公社时期依然是二年三收,产量没有提高,但浪费较严重。从1956年开始大量种地瓜,地瓜一年只收一季,地瓜成了半主食,经济作物除种黄烟外,开始种棉花,收入都较低。这个时期人均收入200元。从1978年开始经济作物只种棉花,农作物改为一年两收,收了小麦种玉米,收了玉米种小麦。1981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精耕细作,单产不断提高。由于肥料充足,管理科学,1991年实现亩产一吨粮。1992年起不再种植棉花,兴起种植大棚蔬菜,有大棚174个,占地270亩,年收入3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1956年,耕地开始使用拖拉机,1986年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收玉米。1958年,开始人工打井,一般深20~30米,开始灌溉农田,粮食作物产量相对有所提高。

  2011年村内有大型小麦收割机5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台,家家户户有三轮或四轮农用车,以方便庄稼收割时的运输。全村种植小麦1170亩、大棚180亩、林业20多亩。

  解放前,村内家家都养牛或驴,目的是为耕地。人民公社时期,队里有专人当饲养员,每队都养十几头牲畜。改革开放后,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养牲畜的渐渐减少。1983年开始,有少数农民大批养鸡,有8户农民大批养鸭,2011年全村养鸭100万余只,收入100多万元。

  村内工业较落后,1974年在村南建窑烧砖,1982年在村西建大型转盘窑场一处,1982年村庄规划用砖,低价供给各户建房,1986年停产。

  村庄规划建设

  村内旧房都是土墙,房屋宽约4米,高约3米,都是茅草房。东西及南北大街各一条,宽约5米,雨后极为难走;胡同宽约3米,且弯弯曲曲。1982年村庄规划,每户建正房5间,前有正方形院子一个,东西长16.5米,南北长21米,面积364.5平方米。街道统一规划,大街东西、南北各一条,宽10米;胡同7条,宽6米,整齐一致。1994年在县工作组的帮助下,南北和东西大街都铺了柏油路,路边修了水沟,小巷铺了沙石,街道两边统一栽植了绿化树。2014年5月,对南北大街进行了水泥硬化、绿化。

  1980年前,村民吃水都是到村中水井中打水。随着水位下降,1980年,在村中打了一眼深水井,修了水塔,定点放水。2003年用上全镇统一供的自来水。

  社会事业

  在文艺方面,解放前村内玩过龙灯、旱船,节目为许仙游湖。日本侵占时期娱乐停止。1946年春节,用七、八只旱船表演解放军过长江,得到县政府奖励。儿童团、姐妹团组织了秧歌队,秧歌队人数50~60人,每逢年、节,或村民家中有吉庆事时,秧歌队都免费演出,深得村民喜爱,解放后一直延续不断。

  解放前,村内有小学一处,设在东头庙内,1~4年级复式教学,教师是小张村刘午桥。日本侵占初期,学校仍在坚持,教师是蒋镜海,共产党员李锡禄常去学校教抗日歌曲,因而全县闻名。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1965年在村南新建标准小学一处。有房屋15间,学生60~70人,1~5年级各一个班,教室内配置课桌、板凳,有教师4~5人。1985年学校重建,有房屋20间,南北长50米,东西长33米。1988年被评为“花园式学校”。2000年因学生人数少,合并到李鹊中心小学。

  解放前,村内没有医生。蒋镜海回村办学时自学中医为群众免费看病,1964年去世。蒋清礼自学中医成才,在党的培养下,又学了西医,1969年在村内建立诊所一处,为村民看病提供方便。1983年村中规划,新盖卫生室两间。2003年村委会把卫生室扩大为三间,2011年扩大为五间,占地100平方米,有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及住院治疗室。

  解放前夕,粮食人均为150余斤,全村逃荒要饭的15户,闯关东的2户,卖儿卖女的5户,饿死25人,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95%。1949年,人均口粮150公斤,人均收入80元;1956年人均口粮180公斤,人均收入120元;1958年人均口粮160公斤,人均收入150元;1976年人均口粮30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1997年人均口粮900公斤,人均收入6000元;2011年人均口粮1100公斤,人均收入14300元。

  村内解放后有了自行车。1980年有黑白电视机35台。80年代也兴起了收音机、录音机。随着生活不断提高,电视机、冰箱、彩电进入村民家中,村民做饭不再烧柴火,代替的是电饭锅、电饼铛、电水壶、液化气等。村民修建娱乐广场、文化室,村民闲假之余不再枯躁。2003年起村内有了家庭轿车,家庭小车逐步进入各家各户。2011年底,全村家家户户都有彩电,全村有冰箱150台、电脑120台、空调130台、楼房38户、轿车58辆。

  人物

  革命烈士

  李研农  1922年6月生人,1938年8月参加革命,后编入杨国夫直属团,对日作战无数次,1945年随杨国夫到东北,东北野战军副排长,1948年3月在四平战役中牺牲。

  李青林  1916年5月生人,1943年10月参加革命,华野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战士,淮海战役中牺牲。

  人物传  略

  蒋镜海  生于1880年10月,字鉴秋。据家传,蒋镜海自幼聪颖,能干而好学,但其家境比较贫困。童年时他便经常帮助父亲蒋景嵩下坡干活,春冬两季农闲时还随其父到外村脱坯烧窑。这时,有一家姓艾的地主,见他聪明伶俐,便问他愿不愿意上学。当得知蒋镜海因生计艰难念不起书时,这个财主便让其免费到自己家书房中当陪读。几年后,正赶上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的机会,他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了由知县袁世承创办的乐安官立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他毕业成绩名列全校第二。整个在校期间,蒋镜海思想进步,反对帝制,拥护共和体制,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妇女裹脚和男子留辫子,主动剃去发辫,在大门口外的石凳上坐着,面对众多围观者的纷纷议论却毫不介意,反而谈笑风生。

  毕业后,蒋镜海考入“济南单级师范养成总所”,学习一年毕业,在邻村教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秋,他与县劝学员长宋文山一起创办“乐安县单级师范养成所”,所长宋文山,旋即以蒋镜海任所长兼教员,所址在乐安城里文庙明伦堂后院。蒋镜海当时是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培养人才,是一位热心教育的青年。两年后,蒋镜海谢职在家务农。

  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北洋政府袁世凯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签约,要派出10万名华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服役。民国六年(1917年),欧战方酣,广饶县即招华工赴欧助战。此时,蒋镜海认为这是抗击侵略、报效祖国、为国增光的义举。且在家亦受贫穷困扰,饥寒交迫,倘坐以待毙还不如出去大干一场。由是,他自愿报名参加了旅欧华工队伍。同年10月20日,他随华工队伍一起从广饶坐车到青岛上船,自青岛起程,飘洋过海,堪受艰辛,历时50多天到达法国挪叶即华工总分发处。

  那时的华工,多数是文盲,而蒋镜海是知识分子,所以他是法国华工总部的负责人之一。旅欧华工的管理,按军事编制,实行严格的组织纪律。编制分总道、道、营、连、排、班六级。总道长由法国人出任;蒋镜海任该总道之四道八十九营营长;四道队长是吴屯田。华工的主要任务是修铁路、护公路、挖战壕、送弹药、抬担架等项。在华工中还成立了青年会、旅欧同人会等自己的组织,蒋镜海为其领导人之一。并建立了华工汉语学校,聘请蒋镜海担任兼职教师。

  蒋镜海在国外利用工余时间,撰著了《旅欧文集》(手稿本,书名为后人所加)一书。该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写实与议论并举。有记事、序、颂、书信、祭文,亦有诗歌、楹联、谜语等,还有起草公文、中英(法)语教学以及交战诸国死亡人数统计等十一个部分。其中诗歌占比重最多。诸作品始终贯穿着他笃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通过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在其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华工在欧战中和往返旅途中的辛酸际遇,表达了他对战争以及身处异国、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艰苦服役的忧愤之声和爱国、怀乡之情,笔触简练流畅,感情真挚朴实。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一战华工生活第一手记录,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民国九年(1920年),蒋镜海回国后任临淄县三区区长,山东省公署授以三级银色奖章。谢职后,1921年,他又在村内创办沟头小学。系义务教学,没有工资。村中只有2大亩庙田,归他耕种,不缴租税,以作为小学经费和他的教学报酬。他一干就是十多年,为本村培养了大批人才。那时,广饶中学每年只招一个班,该村就有8个学生考中。其中李锡禄、李桂林等,都是村内早期的共产党员。1936年小学停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从华北直趋中原,进逼南京,国家危在旦夕。日寇入侵到山东境内,韩复榘不战而退。蒋镜海对此非常气愤,他对家人说:“国难当头,有血性的中国儿女决不当亡国奴。”1940年他又应聘到周村基督教办的培德中学任国文教员。这时的中学语文,多是古典文学,他借授课之机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鼓动学生,宣传抗日,罢课示威,抵制日货。任职二年回家,已进入耆老之年。自此之后他再没有外出任职,而在家专门攻修医学,为父老乡亲看病,特别对眼科深有研究,为好多民众医好眼疾。直至1964年1月20日在家病逝,享年84岁。

  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生前曾著有《子书聊解》《学医悟要》《为人修养法》《愚学集》《旅欧文集》等多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旅欧文集》。

  人物简介

  李锡禄  1937年前入党,后参加八路军,对日作战多次,团级干部。解放后任徐州市物资局局长,离休后住南京。

  重要事件

  村内被日寇、汉奸杀害人员:蒋清渭、李锡纯、李锡庆、李光华夫妇(妻已怀孕)、蒋士烈、李文登、蒋其渎、蒋士成、蒋守诚之母、蒋裕康、信春龄、李茂林共14人。

  1947年,国民党特务到村里抓捕共产党员,打死民兵李森农。

  1958年全村大办食堂一处,司务长是李力农。1961年因生活困难而解散。

  文物古迹

  沟头庙

  解放前,位于村西150米处,传说是康熙年间所建。南庙三间叫观音庙,中间三位金脸神像,中观音,左普贤,右文殊,两山有八位神像。北庙一间叫郑武庙,不知何神,传说有院墙和大门,还有和尚,神话传说较多。解放后,破除迷信,拆除此庙,修建学校。2006年群众自发捐钱捐工,又建南庙三间,北庙一间,但未塑神像。

  沟头遗址

  位于村南,在1974年建窑烧砖时发现,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面积7800平方米。主要出土的文物有商周时期的绳纹鬲,绳纹鬲足、口沿,泥质灰陶豆盘、豆把,罐口沿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轶事遗闻

  一棒缘

  相传李鹊镇沟头村村西,有一座古庙,叫郑武庙,并传说这庙不干净。不干净不是不卫生,而是说庙内常有鬼怪作案:一说庙厦檐有时挂灯;又说一个讨饭的晚上住在庙内,关好门,天明时门开不开了,饿了一天,给神像磕了三个头,门才开了;还说太和村的一个小孩在庙内玩耍,用砖头打了疙瘩爷的脚,晚上小孩下炕尿尿,被疙瘩爷抓来跪了半宿,天明后家人才找到他,救了回去。等等故事,越传越神,此庙不干净,周围村庄,人人皆知,小胆人是不敢进庙的。

  庙的旁边有一条大路,是从临淄郭村通往乐安城的大道。郭村有一对青年,男的叫张英山,乳名叫山山。女的叫李秀莲,乳名叫莲莲。当年二人都是20岁。山山长的身正腰直,圆圆的脸,明亮的眼神,会唱戏,会拉京胡,是人人见了人人爱的一个青年人。莲莲不高不矮,齿白面红,一头黑发,常戴一个花发卡,说话声高,做事敏捷,一手好针线活,也爱唱戏,是一个能干的姑娘。多事的媒婆给他二人提亲,二人都愿意,但莲莲的母亲不同意,她想把莲莲嫁给城里表哥家。但二人还是不断交往。

  这年五月二十八,城里赶卢姑庙会,会上卖东西的很多,有杂耍也有戏。这天莲莲的母亲同莲莲去城里走姨家,一方面赶会,更重要的是把莲莲的亲事定下来。二人到了姨家,姨与表哥热情接待。但提起定亲事,表哥不表态,只说:“我们还小,不急于定婚。”从表情上看出表哥不同意,原来表哥已有心中人。吃过午饭,母亲觉得无面子,叫莲莲到会上买条扁担,先回家,自己再住两天,考察考察表哥的婚事。

  莲莲到了会上,买上扁担,心想天还早,看看戏再走。戏是五音戏,正演自己会唱的《拾玉镯》,戏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优美唱腔吸引着她,不知不觉天已晚了。莲莲急忙往回走,快到沟头村时,天公不作美,一阵凉风,一道电闪,一声雷响,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还夹杂着少量冰雹。莲莲早就听说沟头庙不干净,现在来到庙前,只得去庙内避雨,心想:“我拿着扁担,有鬼怪我先打他一扁担,她上了北庙厦檐,电光一闪,庙内神像非常可怕,她握紧扁担作着战斗准备。

  再说山山这天也去赶会,二人在会上并未见面。山山奉父命在会上买了一口锅,山山看完戏也回家走,下雨时他把锅顶在头上避雨,到沟头庙时也想去庙里避雨。心想:“男子汉大丈夫,还怕什么鬼怪。”他直奔北庙,当时莲莲在厦檐里紧握扁担,两眼盯着四周。忽然一道电闪,只见一个鬼头有笸箩大,身子不高,己到眼前,她不顾一切,一扁担打下去,雷声和砸锅声一起响,她什么也未听到,吓得拿腿就跑,也顾不得天下雨,衣服全湿了,一口气跑回家,她病倒了,急得她父亲请医买药。

  山山一时被打昏了,待了一会,经雨一淋,他醒了,头非常疼,心里非常害怕,他衣服全湿了,确信沟头庙真是不干净。他一步一步回了家,也病倒了。

  好邻居去看莲莲,莲莲说:“沟头庙去不得,天下雨,我在厦檐里避雨,来了一个鬼,头有这么大,身才这么矮,怪吓人的,叫我打了一扁担,也不知打死了,还是跑了。”她边说边用手比划。因为她站在厦檐台阶高处,所以看山山很矮。人们去看山山,山山说:“我是真信沟头庙不干净的,我一到庙厦檐,忽然一声雷,就把锅炸了,把我炸昏了,炸得头好疼,你们千万别去沟头庙。” 看望过莲莲和山山的人在一起议论,一人省悟地说:“打山山的就是莲莲。” 经他一说,一分析,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便去分头和两家告知。迷解开了,二人的病好得很快。

  莲莲她母亲在莲莲姨家住了两天,知道他表哥己有心中人,也就回来了,见莲莲病了也很着急。听人们一说实情,觉得莲莲打了山山,很对不起人家,就拿着鸡蛋,领着莲莲去看山山,上门道歉。山山知道莲莲误会打了自己,现在好了,也不生气,见莲莲母女来看他,非常感激。就说:“大娘,不碍事,莲莲没吓着就很好。” 莲莲说:“谁叫你顶着锅吓人,没打死你就是万幸。”莲莲母亲见山山通情达理,人长得又帅,心里很喜欢山山。回家后就同意了莲莲的婚事,到了秋后,二人举行了婚礼。这才是“三官庙灵雷雨天,山山莲莲一棒缘。”

  沟头庙,解放后提倡文明,反对迷信,上级号召,扒了古庙建学堂,于是在1951年群众把庙扒掉了。改革开放后,人民富了,2005年群众捐款,又修了南庙三间,北庙一间。但里面没有神像,也没有不干净的传说,庙边的大路早已规划没有了。沟头庙是沟头村群众心里向往古庙的象征,是群众游玩、聚会的地方。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