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鹊村
概况
李鹊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角6.5公里处,李鹊政府驻地,东临省道辛河路,北临兴广铁路,兴业路(小王路)穿村而过,村后是新建火车站,新型综合物流园。该村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历来是区、乡、镇政府驻地。同时,也是区、乡、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元代以前,此地有袁家庄、刘家庄,明代只留有刘家老庄。明洪武二年(1639年),李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在刘家老庄西南角树林内立村,因林内喜鹊较多,为吉利故起名李鹊庄。清初年,一孙姓由乐安县城迁至刘家老庄东北角落户,起名孙芦庄。后又在附近建一小李鹊庄,清代时,此地域内有李鹊庄、刘家老庄、孙芦庄、小李鹊庄。后刘家老庄内人口减少,逐渐合并到李鹊庄。解放前,此地域内有李鹊庄、孙芦庄、小李鹊庄。解放后,三村合并为李鹊村。民国期间所修县志皆载有李鹊村。
解放前,李鹊村姓氏有李、刘、段、王、于五姓,孙芦村只有孙一姓,小李鹊有孙、李、王三姓。2011年,该村共有姓氏9姓,分别为李、孙、刘、王、于、段、周、盖、韩。刘姓为祖居本地,据考证刘、袁二家自汉代就祖居此地,因自然灾害、疾病等原因,1920年袁姓后世无人。李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已有640年历史,后人已到27世。孙姓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后迁入乐安县城居住,在清代初年由县城迁至刘家老庄村东北角落户,当时起名孙芦村;另一孙姓,孙能武家族祖居河北省枣强县,迁入镇里大村,后由里大村迁入该村。于姓,于佃卿家族祖居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蓬莱后又迁临淄于家,由于家迁入镇郝家村,再由郝家村迁入该村落户;于树坦家族祖居山西洪洞县,后由淄博迁入该村。段姓,祖居山西洪洞县,1639年迁入该村,已有640年历史。王姓,王永昌家族由广饶镇桥头王村迁入,有100年历史;王德乐家族祖居山西洪洞县,后由镇王庄村迁入。韩姓,韩龙海家族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后迁入镇黄坵村,由黄坵村迁入该村居住,有70年历史;韩其忠家族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后迁西营韩庄村,由韩庄村迁此居住,已有80年历史。周姓,周玉璞以干部身份落户该村,由牛庄迁入该村,有50年历史。盖姓,盖菊令由博兴乔庄迁入,在外祖父家落户,有70年历史。
明、清两代属安仁乡。1912年属安仁二保。1914年属悌区。1929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10月属广饶县第三区大张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大张乡。1958年5月属李鹊乡, 9月属东风二社, 10月属李鹊人民公社。1964年属李鹊区大张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人民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3月李鹊乡与小张乡合并为李鹊镇,属李鹊镇。
2011年,该村有人口1950人,470户,分东西两个行政管理村,李东、李西共有土地3180亩,党员71人,团员250名,人口结构男性为948人,女性为1002人,70岁以上老人150人,50岁以下人口占70%。
党政建设
1949年以前,李鹊分为李鹊村、孙芦村、小李鹊村三个村,当时行政管理为村公所。1949年11月合并为一个村,当时的行政管理为合作社,各户都要加入合作社,称“入社”。1954年1月行政管理为初级社,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3月进入高级社,管理为李鹊社。1958年10月为李鹊人民公社,将李鹊村分为东西两个生产大队,即李东大队、李西大队,两队没有明确界限。1968年行政管理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行政管理为村管理委员会。1984年公社改为乡,行政管理为村民委员会。
1938年李子端(李前光)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宗勋、李本吉、刘云兴、孙庆太、李纪文、孙文彬、韩玉兰(女)等相继入党,建立第一个党支部,李子端任书记。1940年斗争形势恶化,李本吉、孙文彬牺牲,党组织转入地下。1945年12月,成立农救会。1946年重建党支部,李汉忠任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搞土改、斗恶霸、参军、支前,全村人民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李子端,1938年1月至12月
孙增晢,1939年2月至1940年12月
空 缺,1940年12月至1946年9月
李汉中,1946年10月至1947年10月
孙振湖,1947年10月至1950年10月
刘云兴,1950年10月至1952年10月
李致祥,1952年10月至1961年10月
李法祥,1961年10月至1966年10月
历任村长、社长任职情况
李汉西,1946年1月至1947年1月
李有年,1947年1月至1949年1月
李西九,1949年1月至1951年1月
孙曾唯,1951年1月至1954年1月
孙树平,孙芦村,1947年1月至1950年12月
于树坦,1954年1月至1955年3月
李法祥,1955扯3月至1956年3月
孙友恒,1956年3月至1958年3月
段苍海,1956年3月至1958年3月
农救会会长
李宗勋(1945年12月-1946年12月)(李鹊村)
李法端(1946年12月-1948年12月)(李鹊村)
李玉庆(1948年12月-1949年12月)(李鹊村)
刘云兴(1949年12月-1952年12月)(李鹊村)
孙成恩(1946年12月-1948年12月)(孙炉村)
孙凤国(1948年12月-1952年12月)(孙炉村)
经济建设
解放前,农业种植主要作物为高粱、谷子、大豆、荞麦,因当时农业生产力落后,主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农业种植靠天吃饭,小麦、玉米是水浇作物,靠雨水灌溉,当时种植十年九不收,粮食亩产量不足100公斤,年人均粮食150公斤。经济作物主要靠种植黄烟,年人均经济收入不过百元。1950~1963年,受路线政策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经济停滞不前。1964~1978年经济和农业有很大发展,人民基本解决低级温饱。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化学肥料的使用,粮食产量由原来一百多公斤提高到八百多公斤,主要农作物高粱、谷子转变为小麦、玉米、红薯。农业机械化最早是1958年开始,在李鹊村西打了第一眼机井,用蒸汽机带动水泵,农民第一次见到机械化的好处。1964年县农机站有几部拖拉机到村里帮助耕地。1968年李鹊区成立拖拉机站,有两部链轨拖拉机、两部胶轮拖拉机,承担全区耕地任务。1970年李西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拖拉机。1970年该村有十几眼机井,水浇面积达到80%以上。1970~1980年十年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70年村首次实行电力化,当时有4台5.5千瓦电动机。1982年农业排灌全部电力化,小麦收割半机械化。2000年小麦、玉米收割全部机械化。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由单一种植粮食向二、三产业发展。农作物大棚种植自1994年开始有18年历史,全村共有大棚200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茄子、西葫芦、辣椒等反季节蔬菜,蔬菜一项年收入400多万元。
养殖方面有大型养鸡场一处,存养量达万只。林业方面仅2007年就栽植107速生杨1500多亩,实现农业林网化。第三产业有机械制修、餐饮服务、批发零售、理石加工、水暖器材安装、客货运输、石油储运、建筑安装、劳务输出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11050元。
村庄规划建设
1978年,李鹊村实行第一次新农村建设规划,取直大街小巷。大街宽10米、小巷宽6米,由原来的土坯房建成高4.5米、宽4.5米的砖瓦房,每户院落为南北21米、东西16.5米的农家小院。2001年第二次村庄规划,房屋高6.5米、宽8~10米,卧室、客厅、厨房一体化,2005年街道全部硬化并安装了路灯。
2004年实现农村集中供水。
1980年生活用电入户,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1990年有线电视入户,基本普及了黑白电视机,1993年村里有了程控电话,2000年全部普及彩色电视机, 2005年手机、电话普及使用。
社会事业
1906年,李联甲、焦梅清在该村永宁寺内建立高等小学,讲堂及自修各室均借助寺舍。学生分高、初两班。学款有庙产大亩四亩八分,由永宁寺划归,按年招佃收租,此外并酌收学费,后因战乱停办。1932年,成立于1920年,由县立女子高初两等小学校于1930年改名的广饶县立第二小学,迁于原永宁寺高等小学校址内办学。1934年,改名为县立李鹊小学。李寿恺任校长,设高级班2个,学生共60人,初级班1个,学生共36人,教员5人。1950年村有一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30%,只有1、2年级班,3、4年级到东辛村上学。1963年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入学率达到80%,有4个班级小学在村内上学。1972年村自建教学校园一处,初中以下学生在村内读书,学生入学率98%,学生有20%考入高中,全村大学生只有1、2名,学历比例小学50%、初中30%、高中20%。自1980年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到初中全免费,镇在李鹊村建了中心初中教学楼多栋,中心小学教学楼一处,中心幼儿园教学楼一处。学生毕业学历比例为大学本科30%、大学生40%、高中%20、初中10%。
1958年村有一处诊所,卫生员2名。1962年区在村西建卫生院一处。1970年村建卫生室。2007年在李西村大院建标准化卫生室一处, 在2002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大病补偿报销80%,农民参合率100%。
人物
李舜臣(1499~1559) 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明代著名学者。性简重,不轻然诺,所学屏绝俗尚,而一意于古。嘉靖二年,以第一人成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转员外郎,出为江西提学佥事,累迁至太仆寺卿。当是时,永嘉相方兴献大礼议阿君,公与在廷诸贤合词力争,不得,复相率哭宫门外,忤旨廷杖,遂引疾归家。居不事纷华,俭素比寒畯。既壮岁罢政,益肆力于学,殚精诸经史,多所开阐,尤潜心汉儒诂训。为文力浣脂泽,专崇。(《续修广饶县志》)著作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说》《易读外编》等19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舜臣编辑《乐安县志》,其体例及史料考证多为后世所遵循,其父李钺墓内曾发现汉白玉墓铭碑两块。
孙文卿 字翰宸,清晚期庠生,山东高等农林学堂毕业,奏奖优贡。入民国后考取山东留日官费学生,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兽医科毕业,历任山东畜牧场场长、农林专门学校教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屠兽场检查官、农林事务所技师,青岛市政府财政局屠宰征税处技士。
孙志鹏 1939年10月参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江西九江军分区参谋长,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官职正师级。
孙友成 原党支部书记,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和惠民地区“优秀民兵政治教导员”,1982至1992年连续两届被选为乡人大代表,东营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广饶县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九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李金章 1990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并连续两届东营市政协委员。
李英杰 1998年任李西村党支部书记,同年任水利站站长,创建实施了农村集中供水。2001年7月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被选为市党代表和县党代表,连续三届李鹊镇人大代表。2005年7月被李鹊镇委授予“特殊贡献奖”,被李鹊镇政府任命为科技副镇长,村镇建设委员会主任,是兴广铁路李鹊段建设施工和小王路、张石路翻修施工工程的业务领导。
孙志光 连续八年被评为市、县“模范共产党员”。
文物古迹
永宁寺
位于村东部,建于东魏时期,占地10亩,气势宏伟,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围墙,南山门高约一丈五尺,东西宽约数十丈,门正中上方刻有永宁寺三个大字,左右门匾用木板刻有“三元都会府,九气自卫宫”大字。门内有四大天王把门,院内右厢房有阴曹地府,地府内有刀山火海,小鬼将人大卸八块,迫人上刀山、下火海,用磨磨、下油锅等人在阳间做了坏事死后在阴间受到各种惩罚的景象,让人不敢正眼看。左厢房建有天上人间,男耕女织、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最后奔向天堂的景象。后大殿塑有玉皇大帝塑像,各天神排列两旁,供大家供奉。1926年李联甲、焦梅清在永宁寺内建立高等小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后因年久失修,解放后逐渐消失。
李家祠堂(家庙)
位于原南门东侧,建于清代末期,占地约为3亩,坐北朝南。南大门有左右厢房,高约1丈,宽约4丈。后祠堂正房3间,左右挂有2间厢房,逢年过节李氏家族都来叩拜祖先。
土地庙
位于村西南角,建于清代初期,坐北朝南,土坯院墙,有正房三间,庙内塑有土地爷,占地300平方米。
贞女庙
位于村东南角,建于元代,庙房三间,无院墙,庙内供有白素贞,当时白素贞是妇女学习的典范。
东庄庙
位于庄东,建于元代,有庙房一间,无院墙,庙内有财神塑像,外出经商都来此求财。
李钺墓
李钺,明代会元李舜臣之父,因为其子舜臣贵,赠奉政大夫,妻蔡氏赠太宜人。其墓位于李鹊村东北,董家村东,墓室砖石结构,1975年被破坏,出土汉白玉铭石,石人、石兽尚存。
李舜臣墓
李舜臣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赐祭葬故里,位于村东北角1公里处,董家村东南角500米处,占地有20余亩。气势宏大,周围有置石,有石柱、石羊、石马、石虎、石龟、石碑、华表等,每个都有两吨余重。文革后期拆除,但李舜臣尸体在地底下保存300余年完好不朽。1971年,被破坏。明万历七年,谕祭文曰:惟尔才称通敏,学究典坟。早献艺于南宫,独超髦俊;肆抡才于诠署,式叙官联。迨陟冏卿,浸登膴仕;顾方向用,遽尔卷怀。猷小试而未终,道静修而益邃。逍遥故里,高风特重于公评;沦谢重泉,渥典尚稽于追录。顷因陈乞,特涣祭仪,不昧者灵,尚其歆服。
李公墓志铭碑
1975年出土于李钺墓中。共两方,今分别存于其后裔家中。两方碑均为汉白玉所制,呈正方形,边长约为0.63米,厚0.95米。 其一, 题头为:“明故封承德郎吏部稽勋主事李公墓志铭”。署款为:“三原马理撰并篆盖,大梁高叔书”。其二,题头为:“明故封承德郎吏部稽勋主事乐安李公诔”。署款:“大梁高叔嗣撰”。碑文为阴刻楷书,书法流畅,镌刻俊逸,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永宁寺造像
原立于李鹊乡李鹊村东门外永宁寺遗址,系东魏造像。该造像碑早已倒伏,背光顶部残缺。通高1.5米,中宽1.08米,下宽0.97米,厚0.47米。佛光成舟形,上部左右刻有飞天6个,正面雕一佛二菩萨(头、手已残) ,佛座正面的原刻文字已风化不能辨认。据民国24年(1935年)《广饶县志》载,佛座中刻人顶莲炉形,左右作比丘及比丘尼供养形。记文刻于右,石缺一隅。故文多不连续,仅辨“天平四年岁次丁巳正月丙申朔卅日”等60余字。背面皆为线刻,有一佛二菩萨、供养人和比丘供养等10余人,并有题字。在佛光的左侧也刻有供养人及题字。于197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井亭
位于原村内西平园中,亭外有未井,故名。嘉靖间,李太仆舜臣建,久废。(据《续修广饶县志》)
轶事异闻
据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十八国王格局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明朝。当时山东地大物博,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山东人为人忠实,性格耿直、性情野蛮,对元朝统治观念很强,老百姓不服大明朝官员的管理,人们既不愿意交税、也不愿意纳粮。朱元璋得知大怒,便派明朝大将常玉春、胡大海二人带官兵到山东镇压。当时的情景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尸横遍野、惨无人道,绝大多数老百姓惨死在镇压之中。到最后官兵站于高处看到哪里炊烟升起,他们就杀向哪里,直至无人无烟火为止。当消息传至京城,朱元璋为此大感震惊,认为常玉春、胡大海做的太为过份,即令撤兵,但悔之已晚。在镇压后的一年中,朱元璋对镇压山东人时常玉春、胡大海的过分行为一直感到自责,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决定从山西省和河北省迁移部分人员到山东,弥补山东地界人员缺少问题和开发利用山东资源。当决定迁移人员后,怎样迁移成了一个大难题。当时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为朱元璋出一计策,声东击西,下令通告山西省除洪洞县以外其他地方人员一律迁移山东,河北省除枣强县以外其他地方人员一律迁往山东,告示贴满山西省、河北省,各州、县、乡,迁移时间1369年农历5月5日。山西人不知这是一计,所有青壮年扶老携幼、投亲靠友纷纷涌入洪洞县境内,当时洪洞县地面人满为患。等到5月5日那天,官兵重重包围了洪洞县,将所有青壮年抓至洪洞县一老槐树处,由此开始了山西迁往山东的大迁移。但河北人当时心眼多,知道这是一计,人们听天由命,官兵包围枣强县后,只抓到少部分青壮年。在迁移过程中人们留恋故土,三步一回首,心中永远铭刻下了山西省洪洞县的记忆,为了将来有机会回到故土,铭记山西洪洞老槐树,只要找到洪洞县老槐树就能找到自己的故土。在押解过程中为防止迁移人员逃跑,官兵将3~50人用绳索拴在一起,行进过程中,人们每天都要大小便,大小便需要解开绑在手上的绳索,从此以后山东人称大小便为解手。随着时光的流逝,事情过去已640多年,人们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山东人不再记恨大明朝和朱元璋,但明朝大将常玉春和胡大海被称为杀害山东人的魔王,他们的所作所为被作为历史传说故事,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还将代代流传下去。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